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女排精神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视角入手,探究女排精神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将女排精神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揭示女排精神所孕育的文化因素,以期促进民族凝聚力和体育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郎平能重振女排雄风吗?LANGPINGNENGCHONGZHENNUPALXIONGFENGMA文/晨钟,侯维武图/钟曦侯维武1994年对于中国女排来说,充满不幸。先是第12届广岛亚运会上,中国女排以2比3负于韩国队,痛失金牌。紧接着,在巴西世界女排...  相似文献   

3.
我在清华学校学习时,已立志毕业后赴美取得博士学位。我想精通体育专业,弄清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体育强国、而中国则沦为“东亚病夫”的道理,进而有计划地把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提高到应有的地步,这是我在学生时代的一点天真的爱国心,当然不懂得从社会制度等方面去观察问题了。  相似文献   

4.
凡子 《世界》2006,(12):36-38
不买东西好,只买价格少室友的车是一部看上去八成新的二手本田,是我在国内就一直钟意的款型,新车在国内价格至少20万,而他只花费了6000多美金。坐在他的车里,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幻想着不久的将来就能拥有一辆自己喜欢的汽车!看见我兴奋的样子,室友笑着说,刚来美国都是这样,其实这车  相似文献   

5.
“我不是对王朝财富的热衷者,特别是当世界上60亿人还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巴菲特这样评价自己的义举,比尔·盖茨则在旁边微笑着点头。从当年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到当代的盖茨和巴菲特……关心慈善事业,捐出大笔善款,美国富翁们似乎都十分热衷这项事业,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论美国殖民协会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聚国 《世界历史》2006,68(5):45-54
美国殖民协会是19世纪一个致力于将美国的自由黑人遣送回非洲的组织。它不是一个“仁慈的”、“人道的”组织,也不是一个废除奴隶制的机构。它的真实目的是通过将全部黑人驱逐出境,以建立一个纯白人的国家。它在本质上是种族主义的。它利用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并对种族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是一个亲奴隶制的种族主义组织。  相似文献   

7.
毛利 《大江南北》2023,(5):33-33
最早听说足球,还是上世纪80年代,我读初二的时候。那年学校举行趣味问答竞赛,我抽到一道体育题:请说出体育运动的三大球。我给的答案是排球、篮球、乒乓球。我是这样想的:中国女排夺冠,举国学习女排精神,排球肯定是的;篮球够大,况且我打过篮球;而选乒乓球,是因为当时我脑海里只剩下这一种球了。有同学告诉我:“哎,是足球啊!足球才是大球,乒乓球是小球啊。”老师随后公布了答案,足球是对的。  相似文献   

8.
《湖南文史》2013,(6):49-49
据全球民意调查,公众对美国(尤其是美国的外交政策)的评价一直较低,一个接一个的国家爆发暴力和非暴力的反美示威游行。2005年美国皮尤中心对16个不同国家做调查时提问:“如果一个想出国的年轻人要求你推荐一个能够幸福一生的地方,那么你会推荐哪个国家?”其中仅一个国家认为美国是首选之地。种种调查研究不免加深了美国“自我中心论”者的失落。而重塑美国的“伟大形象”,决不是武力挑衅与不切实际地串谋破坏世界所能达成的。  相似文献   

9.
张彦 《炎黄春秋》2007,(1):31-35
1979年1月1日,唇枪舌战敌对了30年的中美关系,由于两国政府的正式宣布建交,终于正常化了。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也划时代地访问了美国。就在这时候,我被任命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首任驻美记者,任务是向国内读者报道美国。从此,我们两大国之间、影响波及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与之息息相关的演变。自两年多的旅美记者生涯以后,我又采访过中国总理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国事访问、应美国政府新闻总署之邀作为福布赖特学者(FulbfightScholar)在美国匹茨堡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里讲过一年半学、随后又多次赴美探亲、访友、开会。我似乎与美国和美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成年人入美国籍必须进行宣誓,誓词中有这样一句:"我在此郑重宣誓,完全放弃我对以前所属的任何外国亲王、君主、国家或主权之公民资格及忠诚,我将支持及护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法律,……真诚效忠美国。"未成年儿童入籍跟随父母,无须参加效忠仪式。对许多成年移民来说,宣誓只是形式。很多人在美国生活了多年,最后在文化上和价值观念上并不真正认同美国。  相似文献   

11.
据说,看过2000年5月14日的《实话实说》节目的,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感动于美国人丁大卫,其实重要的不是因为他是美国人,而是在这个物欲社会中安于清贫、坚守自己做人的良心、坚守自己理想的精神。那天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是很诚恳的样子。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1995年,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们的喜欢,后来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丁大卫不是…  相似文献   

12.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4年级的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  相似文献   

13.
王旭 《世界历史》2006,(4):129-133
在美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也许最有美国特色的是城市郊区化现象。美国的城市郊区化,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起步并不是最早的,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城市郊区化在规模上,速度上,影响上都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到今天,不仅美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居住在郊区,美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郊区化国家,而且郊区在很大程度上已反客为主,成为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舞台,以至很多美国城市研究权威学者提出“美国城市发展的未来在城市的边缘地带”①。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就是这一结论最好的注脚。这次大选,如果从地域上划分,可以说是郊区与中心城市的较量。…  相似文献   

14.
暑假在美国生活了两个星期,倘若有人要问在这短暂的14天中美国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那我的回答既不是繁荣的经济、奢侈的生活,也不是顶尖的科技、爆炸的信息,而是美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金钱方面的教育。甚至可以认为,这种金钱的教育奠定了美国今天繁荣富裕的基础,缺少了这种教育,美国一切令人羡慕的地方可能都无从谈起。总的来说,美国家庭对子女的金钱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会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  相似文献   

15.
吕春 《南京史志》2010,(6):32-33
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人注重自我价值,强调个人奋斗。他们谈吐幽默,口若悬河,在美国这个国家,擅长演讲的人比比皆是——不仅律师、记者、政治家和节目主持人都具有一流的口才,普通民众也很有口才。前不久,一位在美国任教的杭州教师,在QQ上向我讲述她亲身感受到美国中学生伶牙俐齿、能言善辩的才能,让我大开眼界,整理如下,也许对我们有一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工业发展史上,有一个始终无法绕开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塞缪尔·斯莱特,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曾称其为“美国制造工业之父”.不过斯莱特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工匠. 1768年,斯莱特出生在英国德比郡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14岁时,斯莱特来到父亲的好朋友斯特拉特的纺织工厂里开始当学徒工,一干就是整整7年.正是这段学徒经历改变了斯莱特后来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7.
孟起 《炎黄春秋》2003,(7):28-33
1960年,我从北京第四中学高中毕业后。经过层层选拔考上出国留学预备生,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一年俄语,然后去苏联列宁格勒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攻读放射化学专业,一切均由国家安排妥当。在当时,不可能有私人出国,唯一的留学就是由国家保送去苏联或东欧几个国家,学习的专业亦由国家决定。就在我刚刚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深造时,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拒绝中国留学生学习高科技专业,而只允许学习打猎、养蜂、园艺等专业,父亲建议我转去清华大学继续学习。在清华园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方建筑,也不是水木清华的楼台水榭,而是清华…  相似文献   

18.
按照他的说法,“我比别人错得少,是因为我思想很简单。”大约天才是这样的,在想法上专注而简单  相似文献   

19.
从1965年至1967年,在近三年的援越抗美期间,我记录下了对空作战打美国飞机的许多过程,每当我翻阅日记时,激烈战斗的情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20.
世界观/眼界     
《南方人物周刊》2014,(36):26-31
女排 10月13日,中国女排在2014女排世锦赛上夺得亚军,而距离上次闯进决赛,已是16年之久。中国女排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国人心中的骄傲,可惜后来在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下,女排成绩下滑严重,沦为二流球队。与16年前一样,郎平再次在低谷期带领女排创造奇迹,重燃了球迷心里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