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洪武十八年,国子监助教金文徵欲排挤国子祭酒宋讷,以宋讷年老、受贿等因告之时任吏部尚书的同乡余火气,余火气信以为真,遂以年高为由劝宋讷退官,事发为太祖所杀。余火气受诛,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认为他身为吏部尚书“专擅威柄”。实际上,朱元璋此时正欲借宋讷重振国子监,余火气的举动,在朱元璋看来就是想阻碍国子监制度的重建。此外,朱元璋废相后,统管官僚人事的吏部尚书是否滥用职权,又是朱元璋皇权防范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展龙 《沧桑》2009,(3):3-4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尊崇孔子之时,对其后裔也倍加礼遇。一方面,承宋、金旧制,封孔裔为“衍圣公”,且较之前代其地位更趋显赫。另一方面,以孔氏小宗世为曲阜知县,先后任此职者有孔希大等五人。此外,在赋税、法律等方面,孔裔亦享有一定的特权。孔裔作为孔子形象的现实存在,朱元璋对其特殊地位的肯定和礼敬,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尊崇儒术、建立文治社会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朱元璋的“图画”明太祖朱元璋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他既重视教育孩子求知,更重视帮助他们“正心”,即品德教育。他经常  相似文献   

4.
一朱元津晚年屠杀功臣,以胡蓝党案为契机,先后历时十余年,杀人众多,空前惨烈,给明朝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朝蓝党案中的朗,即胡惟庸,此人系安徽定远人,距朱元璋老家濠州(今凤阳)不远,算得上是朱元津的老乡。1352年他与朱元璋同一年参加起义军,开初任元帅府参奏,后转任地方官吏。洪武三年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史载胡推庸以“曲谨”事上,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与重视,洪武六年晋升为左丞相,很受宠信。胡惟庸被杀的原因,《明史》上说他“独相数年,生杀黜陟,或不径而行,内外诸臣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则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  相似文献   

5.
明代御史     
明代御史官七品,级别与外任知县同,但由于被朱元璋用来充当朝廷耳目和鹰犬,“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吴晗《朱元璋传》),责任较前代为重。中叶后,御史一职炙手可热,人人垂涎。明末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说,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时,诸吉士仆人“则计日以眄言路(科道),惟恐为史官之隶人。此辈就中,又以乌府(又称乌台,即都察院)为第一。闻  相似文献   

6.
论朱升的从政和退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末群雄纷争中,朱元璋最后能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围珍,推翻元朝,创建大明帝国,这不仅得力驰骋沙场的武将,而且也得助于运筹帷幄之中的谋臣。事实上决胜于千里之外,首先还在于运筹帷幄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谋臣的作用,是至为重要的。朱升便是朱元璋集团中的“启运之臣”,或称之“翼运之臣”。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大兵打下徽州,他所献呈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成为朱元璋削平群雄,创业建国的战略方针,由此得到朱元璋的礼遇。他参预军政要务十余年,功绩卓著。然而,朱元璋建国不久,朱升便一再提  相似文献   

7.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先后出版(或再版)有关朱元璋的传记,系年要录、故事、专题论著计十余种,公开发表的文章计120余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10个问题。(一)关于朱元璋的道路问题:明史专家吴晗对于朱元璋的道路问题深有研究,作过精辟的分析。《朱元璋传》是吴晗的代表作。吴晗写朱元璋传,从1932年起,前后经过20年,写了4次。他在1954年到1955年,写了《朱元璋传》第三稿。为慎重起见,这  相似文献   

8.
寻踪建文帝     
刘乐一 《民俗研究》2000,(2):147-154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闰五月十日去世,按遗诏所示,时年二十一岁的皇孙朱允炆于当年五月中旬登极,因年号是“建文”,历史上称他为“建文帝”,为明朝第二任皇帝。  相似文献   

9.
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推翻元朝,恢复汉室。因为在朱元璋整个斗争的过程中,他的主要对手其实并不是元朝,而是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个与他同样为起义军首领的乱世英雄。公元1364年,朱元璋受元朝招安,获封吴王称号。与此同时,张士诚也获得了同样的封号。因此当时朱、张二人并称吴王,张士诚为东吴王,朱元璋为西吴王。当时在三个起义军首领之间,陈友谅是实力最强的一个,朱元璋是最弱的。  相似文献   

10.
郭鹏 《陕西史志》2002,(4):47-48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斋名逊志。浙江宁海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任汉中府学教授。因效忠建皇帝,不愿为成祖朱棣草登极诏,被明成祖诛十族。关于方孝儒的资料留存极少,现就方在汉中的史料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