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把握发展市场经济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特点,切实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这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统一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一箱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是要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到了理论奠基和经验准备的作用,而邓小平理论则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在认真总结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成功地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面对现实生活,实现哲学和经济学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无产阶级和整个进步人类实现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哲学的根本要求。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部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结成了一个严格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无产阶级和整个进步人类实现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深刻地理解这一点,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结合,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系列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以…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需要有精神文明建设作强大支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炼成的必由之路,精神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实现幸福民生的文化之基,精神文明建设是立足中国特色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5.
林桂平 《攀登》2008,27(5):32-35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及内在统一,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方法,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周寒波 《神州》2013,(7):255-25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社会主义民生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一直是党工作的重心。十七大中,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作出明确部署: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科学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实现建设全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就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民生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改善民生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吕进 《史学月刊》2000,(3):145-145
1952年底,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行将结束时,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使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顺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在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军帅 《丝绸之路》2013,(22):66-68
塞缪尔·亨廷顿立足于二战后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政治动荡现状,研究了影响这些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出并阐述了政治稳定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政治稳定,能否实现政治稳定是中国成功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亨廷顿提出的政治稳定思想对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许群 《神州》2014,(11):284-284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大众化的具体实现,可以使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落地生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概念,深刻的分析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就占9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是薄弱环节,是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席卷全国。农村与城市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管理制度与方法上和城市都有很大差异。要充分发挥法治与德治的各自优点,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实现农村的科学管理,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号召,进一步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资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强调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自治区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也提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依靠文化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发热情。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是一致的,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发展"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马建武 《攀登》2008,27(3):72-74
党的十七大对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新的战略部署。十七大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为此,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快青海民族文化建设的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嘉韡 《神州》2012,(29):20-21
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以“三个代表”统领文化建设,这就阐明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基本立场,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前进方向和重要任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中心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创新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多才旦 《攀登》2006,25(6):43-45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的全部目标最终都要通过农民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创新农村教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以后,党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党的“八大”成为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党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艰辛曲折的。  相似文献   

17.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要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确立及深入贯彻落实,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解决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觉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伴也随着挑战。由于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激荡,诸多非社会主义因素思想冲击着人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的判断。面对这种情况,党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涵,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主要方面,爱国主义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9.
吕建中 《攀登》2001,20(5):18-21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孜孜不倦地追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而实现的现代化.回顾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走过的历程,我们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三代共产党人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带领亿万人民群众不懈地追求和努力;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