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卷二十八上,弘农郡卢氏县(今河南省卢氏县)下载:“熊耳山在东,…又有育水(今白河),南至顺阳入沔(今汉江),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这里班氏的记载认为洱水和育水均为过郡二,行六百里,独立入汉江之河流。对此历来争议颇大。一是洱水与育水合流说。如清·钱坫、徐松《新校注地理志集释》(《二十五史补编》(一),中华书局1955年版)认为:“洱水盖合育水而入汉水,本互受通称之例。”二是洱水为今镇平县之潦河说。如清·陈澧《汉志水道图说》(同上)认为:“洱水,今河南镇平县之潦河,南…  相似文献   

2.
<正>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平氏县下载:“《禹贡》桐桕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浦入海,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卷一四,钱坫、徐松《新校注地理志集释》卷五和洪颐煊《汉志水道疏证》卷二俱认为淮水当过南阳、江夏、汝南、庐江、九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商代祭天帝的火祭“帝”、“”、“”谈起 ,在考察商、周祭祀承继关系等基础上 ,论证了《周礼·大宗伯》所载“”、“柴”、“燎”都是周人的祀礼 ,认为《周礼·大宗伯》的有关文本不存在任何问题 ,认为周礼柴祀日月星辰是西周“天”的观念产生以后的产物。并对柴祀可能为古东夷的“特产”提出了怀疑 ,否认了《周礼》“柴”与《楚辞》“些”同义 ,否认了《楚辞·招魂》中“些”可能是“柴祀”之“柴”的说法 ,重申了《招魂》“些”只是一个语辞 ,认为在楚俗招魂中 ,“些”声音的运用比它本身的词义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一撰写序文,包括诸略的大序与小序,是《汉书·艺文志》(下称《汉志》)体制上最为人称道的地方。这些序文对研究《汉志》著录的书籍及相关学术问题极为重要。然而,具体到今本《汉志》,《诗赋略》卻是一个例外。《六艺略》等其他五略,皆大、小序俱全,而《诗赋略》惟于最后有  相似文献   

5.
关于《禹贡》“九江”之地望 ,汉唐诸儒多以为不出古寻阳之地 ,或以为即湖汉九水入彭蠡泽者。宋儒考“九江”,一反汉唐陈说 ,力主湘、资、沅、澧等九水入洞庭者为“九江”,后世多宗此说。本文以为 ,《禹贡》云 :“岷山导江……东至于澧 ,过九江 ,至于东陵”,此句清楚地表明“九江”当在“澧”与“东陵”之间。故此 ,考探澧与东陵之所在 ,便可察“九江”之地望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无不在自然产盐地区,或得盐便利之所;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迁徙线路,都与盐的产地密切相关;远古人类发展的快慢高低,无不与食盐供给便利与否密切相关;人们常说"柴米油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这个白色的小精灵已融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山西运城是全国以盐运设城的唯一城市。""的造字初意是由河东盐"其味苦"而来。所以,对池和盐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作深入了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旧唐书》纪、传部分在“比事”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用比较隐晦的方式对一些事关重大的唐代史事及人物进行贬斥,体现出了纂修者在书中贯彻“春秋笔法”的意图。最为典型的例子,一为效仿沈约《宋书·二凶传》的数字记日方式;二是上承班固《汉书·高后纪》及《王莽传》的成例,于《则天皇后纪》中记事非常简约。研究这一现象对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古代历史编纂思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史记》的《纪》、《表》、《世家》等部分时 ,常能看到诸如“秦伐我”、“魏败我于……”之类的句子。我们都知道“我”字是代表的某一诸侯国 ,但称“我”应是春秋战国当时人的语气 ,司马迁作为后人写《史记》 ,理应直呼国名 ,但他用“我”字 ,显然不合逻辑。不少学者以“我”字为司马迁作书时所依据的旧史原文来解释这一现象 ,其实这一说法很难成立。本文即是对此现象作出另一种解释 ,并进而对《史记》的部分资料来源作出一种推测  相似文献   

9.
<正> 古代中原汉地作战常用火攻战法,《孙子兵法》专有《火攻篇》,其中述及火攻之术即有五种。而内地政权对付塞北游牧民族则有所谓烧荒战术,每至秋冬草枯之时,出塞纵火,使其马无所牧。这种战术大约在战国时即已出现(《战国策》卷四《秦二·义渠君之魏》,以后历代多有应用。  相似文献   

10.
试说《楚居》“■■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平安 《文物》2012,(1):75-76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楚居》有下面一段文字:季连初降于■山,氐(抵)于空(穴)穷,前出于乔山,尾(宅)尻(处)爰波。逆上洲水。见盘庚之子,尻(处)于方山。女曰比(妣)隹,秉兹率相,詈冑四方。季连闻亓(其)又(有)■(聘),从及之盘。爰生絰白(伯)、远申(仲),锍裳羊。先尻(处)于京宗。(第1-2简)其中酈山、乔山、汌水、京宗等已有很好的考释。酈山是《山海经·中山经》内《中次三经》的■山,也即《中次七经》  相似文献   

11.
扬雄曾正确地评价《史记》具有两个特色,一曰“实录”。二曰:“爱奇”。班固详评《史记》曰:“自刘向、扬雄,博击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样“实录”就成为《史记》为信史的评价。“爱奇”之说,班固未谈,应劭针对司马迁说“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评论为“观太史公此论,是其爱奇之甚。”司马迁爱驺衍的什么奇呢?显然,应劭指的是驺衍的“其言不轨”,“其言”的内容是什么呢?看该传全文可知,原来驺衍是“其语闳大不经”、“先序今上至黄帝,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  相似文献   

12.
任建桦 《神州》2020,(6):9-10
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著作,其中提出了“滋味说”这一重要的美学思想。本文试从“滋味说”的主要内容、“滋味说”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来详细研究“滋味说”的精神内涵,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品》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严寿激   《中华文史论丛》2005,(80):360-393
清代词学中兴,其关捩在於重“意格”。所谓意格,如龙榆生所说:“恒视作之性情襟抱,与其身世之感,以为转移。”词之为物,本适於言情,尤其是适於言幽怨芳菲之情。嘉道以降,国势之衰、民生之困,每下而愈况,灵心善感的士子,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先生自二十年代末开始潜心于我国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其“眼光的犀利,考索的眩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堪称为一代宗师。闻先生对我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成绩最著,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然而,令人痛惜的是闻先生未得天年,大才未尽,正如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一棵茁壮的向日葵刚刚才开出灿烂的黄花,便让人连根拔掉,毁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千古恨事。 闻先生的《诗经》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的著述有《诗经新义》、《诗经通义》、《匡斋尺牍》、《〈诗·新台〉“鸿”字说》等。尚未公开发表的遗稿有《风诗辨体》、《诗经词类》、《诗经声训》、《诗经通义》乙稿、《说风》、《说兴》、《比兴》、《风诗中的代语》、《诗经杂记》等等。闻先生关于《诗经》的  相似文献   

15.
<正>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先秦史籍的缺乏,也使其成为研究当时历史地理的一部珍贵文献资料。例如《诗经》有关“周道”的记载,就清楚地展现了当时的陆路交通情况。西周王朝为了控制各邦国,以京畿为中心修造了许多宽广平直的大道,在  相似文献   

16.
李若晖 《文献》2006,(2):10
《汉志》"《礼》类"小序:"《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刘敞以"及孔氏"连上读,改"学"为"与"①.黄以周以淹中即孔氏里,改"孔"为"后","及后氏"连下读,释"学"为学说②.段玉裁引述《汉志》曰:"《礼古经》五十六卷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后氏、戴氏经十七篇相似,多三十九篇."③折中刘、黄,但增字解经.叶德辉以"鲁淹中及孔氏学"一读,谓"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淹中及孔氏学所传皆有其书"④.张舜徽读作"出于鲁淹中及孔氏",谓《礼古经》一出淹中一出孔壁⑤.王葆玹以孔壁在淹中,删"及"字⑥.上引诸说皆不确.  相似文献   

17.
《太平广记》卷四八八元稹《莺莺传》云:“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戮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对於这个“忍情”之说,学术界多持批判态度。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解释云:“《莺莺传》中张生忍情之说一节,今人视之既最为可厌,亦不能解其真意所在。夫微之善於为也,何为着此一段迂矫议论耶?考趟彦衞《云麓漫抄》捌云:‘唐之皋人先籍当世显人,以  相似文献   

18.
19.
尹韵公 《百年潮》2006,(8):67-69
拜读了王芝琛先生大作<到底是哪一张报纸"定乾坤">(见<百年潮>2006年4期,以下简称王文),深感有必要就文中的几个主要观点,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20.
作者依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汉严遵《老子指归》本、湖北荆门战国楚墓出土的简本《老子》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定《老子》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即“大器无成”,并论述了由“无”误为“晚”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