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魏志·倭人传》中的邪马台国,是日本史学界争论多年的历史疑案。 综观邪马台国问题的争论,我认为有两点是应当注意的,其一是研究邪马台国的目的性。长期以来,并非每一个研究邪马台国问题的学者,对此都是明确的。不少人就邪马台国而研究邪马台国,因此,考证倒是相当细微,但却看不出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水平,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  相似文献   

2.
汪向荣先生的近著《邪马台国》,是我国学者第一次较全面、系统论述邪马台国问题的学术专著。据作者自述,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曾把有关对邪马台国问题的看法、见解和接触过的资料,作过系统的整理,但由于当时的环境而无法问世。近年来,作者重新把“幸存的旧稿重加整理,并补入了一些新的材料和修正了自己某些看法,书写成册”,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3.
日本古坟时期众多的墓室里出土了大量中国古铜镜,它们是三国时魏明帝赐给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的铜镜,这些铜镜帮助和佐证了日本大和王权的建立,并对日本三角缘神兽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古代国家形成的基本前提至少有两点:一是古代国家都是建立在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生产性经济的社会之上的。二是古代国家是从社会资源被不平等占有的社会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国家就是一种在必要时用强制力维护对于基本资源的不平等占有的政治组织。本文讨论了日本古代国家形成史上的几个问题,如中国正史中提到的弥生时代"百余国"的性质、原始官制的产生、中国王朝与邪马台国倭女王的关系、4世纪以后的西日本统一王国、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政体性质等。本文指出,日本古代国家是相对独立地由生活在日本列岛上的人们建立起来的;日本古代国家是在东亚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外部因素对日本国家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与东亚大陆上的原生国家相比,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是很短暂的。  相似文献   

5.
倭与中国的关系在三世纪有了新的发展。从景初三年开始,邪马台国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的魏朝访问,魏朝也由带方郡派官吏到邪马台国回访,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倭魏的官方交往在《魏志·倭人传》中有详细的记载,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倭与中国江南的吴国也有交往。由于倭吴的交往限于民间,在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长期不为人所知。但是,根据对日本出土铜镜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倭人条记载,从公元238年(景初二年)到247年(正始八年)的约10年间,倭人中的邪马台女王国向我国三国时代的魏国遣使5次,平均2年1次;魏国的使节也赴邪马台国2次。两国使节冒着千难万险频繁往来,这在古代中日关系史上实不多见。双方遣使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认识两国关系的性质?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日本学者虽然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成果,然而史实的真相和问题的实质尚没有得到正  相似文献   

7.
日本古代国家形成时期的倭人和邪马台国,最初都是由我国的古籍中提出来的。在《山海经》、《论衡》、《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等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是研究公元三世纪前后日本历史的重要文献。尤其魏志东夷传中关于倭人诸国的记述,是一篇精采而完整的日本古代社会经济史。后世日本历史学家称之为《倭人传》,确实是极其恰当的命名。  相似文献   

8.
从日本丹后地区出土中国四神铜镜看其对邪马台国研究的影响胡晓丁今年3月中下旬,日本京都府弥荣町和峰山町交界处的大田南五号古坟出土了一枚青铜方格规矩四神镜。铜镜上所刻“青龙三年颜氏作竟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详朱爵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寿如金石宜奂王”的39...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对邪马台国社会性质这一富有争论的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现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意见。一王和王权古代日本从公元二世纪初,原始社会开始解体,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过渡。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讲义》里,将过渡时期名为“英雄时代”。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阐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过了自己的英雄时代。”恩格斯这段历史普遍规律性的论述,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日本的古代历史,世界各地和各民族的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但这个原理是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达志 《南方文物》2007,38(3):86-91
本文旨在梳理三角缘神兽镜在日本古代史研究和古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学术源流,结合中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集中探讨三角缘神兽镜的定义、三角缘神兽镜与邪马台国论争、"魏镜说"、王仲殊先生的三角缘神兽镜研究、三角缘神兽镜与日本早期佛教的传播等问题,为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邪马台国研究突破有望──《魏书·倭人传》中的“一支国”中心村落被发现胡晓丁日本长崎县教育委员会1993年12月21日宣布,位于该县壹峙孤岛时代的原让遗址,就是中国史书《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记载的“一支国”(注:原书记载为“一大国”──笔者)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一、日本史研究沿革中国史籍称古代日本为“倭”。作为正史,最早提及日本的为《汉书·地理志》“燕地条”,其文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①寥寥十余字,语焉不详。其后,在《三国志·魏志》的“东夷·倭人传”中,以近两千字的篇幅,较详细地记述了以邪马台国为中心的古代日本社会风貌和地理形势。自此以后,在历代正史典籍中,有关日本的记述不绝于书。但说到研究日本,则是在1871年中日缔结修好条规、建立近代邦交关系,尤其是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于日本之后。天朝大国被东洋小国击败,随即遭受规模空前…  相似文献   

13.
因为卑弥呼女王的王权尚处于早期的原始阶段,故其官制很不完备,只能说是出现了早期国家官制的萌芽。倭五王时期的官制还是属于一种日本早期国家特色的以地方首长和大王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带有浓厚的贵族血缘特色的统治形式,具有非制度化的特点,而且其官职大多受中国官职的影响,氏族血统作为授予职位的唯一依据。不过与弥生时代的邪马台国的官制相比,则已经标志着日本早期国家官制的形成。圣德太子所实施的冠位制进一步发展了日本早期国家官制,作为早期国家官制发展的一个顶峰,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由此形成了日本古代国家官僚制度的核心一位阶制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倭人和镜卑弥呼女王从魏明帝处携来一百面铜镜的事,在邪马台国的问题上也是一个重要事件。魏志倭人传——确切地说应叫《三国志·魏书》卷三十东夷传中记载着有关倭人的文章,同时在此书中也记载着倭国女王遣使的事。景初二年(实际上三年之说有力)六月,倭国女王派大夫难升米去魏的时候,倭国让他们将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和斑布二匹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学院派史学自形成之日起至今,一直坚持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在今日呈现出诸多弊端,使得学院派史家无法承担起"普世"与"经世致用"的职责。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民间史家"应运而生。他们在研究与著作风格上与学院派史家存在明显差异,代替学院派史家承担起历史学者应尽的职责,逐渐控制了历史知识领域的话语权,对日本民众历史认识与历史观具有极大影响力。学院派史家与民间史家均有各自的优势与缺陷,互相取长补短,在竞争中互相促进是日本史学发展的最佳途径。改进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勇于承担历史学家"求真普世""学以致用"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所谓史学观是指史家对史学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是史家从事史学实践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探寻史学内在规律的关键所在。它包含了对史学性质、宗旨与功能、史原则、撰述旨趣、评价尺度、研究取向,以及史学与时代关系的认识等。19世纪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空前的巨变,以及历史观念的深刻变革,直接引起了史学观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富於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居於世界的前列。正如英国学者贝尔纳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日本科学家薮内清说:“日本一直是向中国学习科学技术的”。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亦云:要是没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贡献,就不可能有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在国防军备现代化的背景下,马匹在军队建设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抗战军兴后,前方各部队需马甚急,国民政府通过采购、民间征调、国营军牧场建设等方式来补充军用马骡。然而,由于晚清以来社会动荡,马事行政废弛,国内产马数量及素质能力均趋下降,军用马骡社会来源缩减。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东北、华北等产马主要区域相继沦陷,战时军马消耗又异常惨重,马匹生产与消耗失去平衡,国民政府军用马骡补充困难重重,严重影响着正面战场上部队的机动能力及兵种间的战略配合。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之后在日本也存在“日本的现代新儒学”。如果想要弄清日本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状况或思想特征,必须在这一时代找出几位有影响的儒者,并从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具体分析入手。战后的小岛祐马完全是个“现代新儒家”的形象。他在中西文化观上的中体西用态度;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排斥与否定立场的选择;在构筑未来社会时的道德理想主义追求等思想与中国现代新儒家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杨闻宇 《丝绸之路》2009,(19):56-57
北齐后主高纬是历史上至为荒唐的一个帝王。高纬8岁时继位为帝,在他13年的帝王宝座上,先后册立了解律氏、胡氏、穆邪利三个皇后。冯小怜(或作小莲)原是穆邪利身边一名侍女,因为长相风流,多才多艺,“能弹琵琶,工歌舞”,便为高纬所迷恋,两人“坐则同席,出则并马”(《北史》卷14),形影不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