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麓书院藏秦简《占梦书》的占梦术,主要是参照做梦时间与梦中景象,同时通过五行理论将两者结合起来,两者相应则为吉,否则为凶。与周人以日月星辰占梦相比,这一方法只需考虑梦象与时日五行的协调与否,因而更易于操作,适应了当时占梦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中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它是在古人宇宙观的指导下,把万事万物纳入一个相生相克的动态体系之中,且力图以此动态之关系把握整个宇宙间的秩序。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五行说体系的逐步建立进行了历史考察,在其起源上,区分了五行说中因素的出现及其体系的建立;在体系逐步完成过程中,有三大子系统及两次重大的整合。三大子系统分别为地上之五行、天上之五行及人之五行。两次重大整合为地上之五行与天上之五行的整合,及整合后的体系与人之五行的再次整合。文章还利用新出土材料,对人之五行纳入五行体系做了详尽梳理。整体而言,五行体系在商代晚期开始初步建立,西周春秋时期得到大力发展,且在春秋晚期趋向成熟,完成于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4,(4)
<正>古人作史重视志的纂修,清人顾炎武甚至有"无志不得为完史;有志而不淹贯,不得为良史"①之语。堪称"良史"之一的《明史》,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间,经过三大阶段的纂修,先后形成了万斯同《明史·五行志》、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和张廷玉等《明史·五行志》三种本子。关于《明史·五行志》,学界少有研究②。本文兹就《明史·五行志》③形成过程、各志特点及其价值简述如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五行与八方意义之八风及八卦的结合当始于西汉;八风在节气意义上与八卦发生关系不会早于秦汉之间;其于卦气相联系乃西汉之事。故以为《说卦传》之八卦方位说已包含了五行是不合实际的,笼统地讲八风说与八卦方位说相表里是缺乏时间概念的,而将先秦文献中关于八风的说法视同卦气也是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在《春秋繁露》所收与"五行"相关的九篇文本中,除《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基本可定为董仲舒所作,《五行变救》尚难考定以外,其他六篇都不同程度地与《管子·四时》《淮南子·时则训》《淮南子·天文训》、董仲舒《孝经解》以及时代晚于董氏的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等存在互见关系。通过对这些互见文本的比读,可发现《春秋繁露》"五行"诸篇包括董子原作、后人续作及二次续作三个层面,展现了后儒将董子"五行"生胜思想与秦汉时月令思想、《洪范》五行学乃至《孝经》学思想进行融合,构建新的"五行"学体系的尝试。这些衍生文本来源驳杂,常无法消除多源论述逻辑之间的抵牾,显露出"文本嫁接"的痕迹,其文本生成方式在早期著述传统中具有代表性,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6.
《五行大义》版本述略朱渊清隋代学者萧吉所著的《五行大义》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大型的系统整理研究五行思想的专著,也是一部大量保存隋以前文献资料的重要古籍。然而长期以来,是书却未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本文拟对《五行大义》的传承版本作一简要索考,以求正于同好...  相似文献   

7.
《隋书·五行志》中涉及佛教之记载特别多。一方面,层出不穷的灾变为以五行观念来观察隋代兴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并与当时极为普遍的佛教产生了很多交叉点。另一方面,也表明佛教在隋代已经融入中国文化意识的主流,几乎无所不在了。  相似文献   

8.
《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独断》之说同。但清朝的学者对这一说法並不完全相信。邵晋涵《尔雅正义》说,"《尧典》言成岁,是唐虞亦称岁。《商颂·殷武》云,岁事来辟,是商亦称岁也。" 郝懿行《尔雅义疏》说,"《尚书大传》引《书》曰,三岁考绩,是唐虞亦曰岁。《禹贡》云,作十有三载,是夏亦曰载。《洪范五行传》云,维王后元祀,郑注,王谓禹也,是夏亦曰祀。《大传》又引《书》曰,高宗梁闇,三年不言,是商亦曰年。  相似文献   

9.
董鑫 《黑龙江史志》2015,(1):154-155,157
关于我们习惯上提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顺位由来的解释,清人俞樾提出了依附帝王学的"相生倒误说"。然而经过研究发现,这种顺位表述的产生与成型的阴阳五行理论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另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方面最早为五行定序,即"木-火-土-金-水"另一方面却同时提出"金—木—水—火—土"的顺位。这一矛盾或可佐证通行的五行顺位与以帝王学为首的五行理论的分离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五行元素脱离理论概念而从汉语成词规律出发。可被分为"水火""金木两个双音节词,及"土"这个单音节词。通过追溯原始五行思想的发源时期元素含义,或许可以给"金—木—水—火—土"这一顺位带来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劉向《洪範五行傳論》亡於晚唐五代,這對我們了解漢代《洪範》五行學思想和《漢書·五行志》的編纂體例都産生了一定的影響。所幸在中古《五行志》及《唐開元占經》等典籍中,尚存有數量不小的《傳論》引文,但諸書引文體例各有差異,即使同一佚文亦常有不同。本文通過對諸書徵引《洪範五行傳論》體例的梳理,比勘同一佚文在不同著作中的不同形態,探討班固《五行志》以下諸書如何在《傳論》的"鈔録"中實現其自身的表達意圖。諸書所見《傳論》佚文不僅具有重要的輯佚學價值,更以自身的文本形態呈現了東漢至隋唐時期《洪範》五行學的演進過程,具有獨立的學術史價值,值得研究者關注。  相似文献   

11.
五德终始说与汉代史学的正统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五德终始说,包括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两个系统.作为一种解释王朝更替和历史变易的学说,五德终始说对于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五德终始说提出的古史系统和内蕴的经世意识与正统观念,则对于以司马迁和班固为代表的汉代史学的历史撰述与史学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汉代史学构建的古史系统所蕴含的正统观念,以及以《汉书》为代表的中国正统史学的出现,与五德终始历史学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元史·五行志》正误二则赵经纬笔者在读中华书局十五册点校本《元史》(1976年4月版)卷五十《五行志》一时,发现该卷有二处明显错误。其一:(大德)二年四月,燕南、山东、两淮、江浙、燕南属县百五十处蝗。按:此句中"燕南"和"燕南属县"两者中必有其一为笔...  相似文献   

13.
《五行志》主要记录中国古代的灾害及怪异事物,是正史的重要志书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载体,《五行志》并非如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是迷信之作。班固笃信阴阳灾异,但他的阴阳灾异思想中有"圣王之道"与"小数"的区分,谈论灾异重视的是一般原则,不拘泥于具体的解说。他创立《五行志》的目的是要遵循《洪范》大法、《春秋》大义,以此来彰显王道。  相似文献   

14.
庞朴 《文物》1977,(10)
荀况在《非十二子》篇批判子思、孟轲学派说: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 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 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于思,孟轲之罪也。荀况这一段话的辞句很激烈,可是所批评的五行说究竟有些什么内容, 却只字未提。或许在他当时;因为思孟的原书具在,"受而传之"的"俗儒"又不少,并无说明的必要吧?他决不会料到,时过境迁,人言言殊,莫衷一是;尤其是所指的思孟五行说,对于后人,竟一直是个谜。  相似文献   

15.
《五行大義》是中古五行學的集大成之作,對於中古知識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由於其大量徵引早期文獻,因此也具有重要的輯佚學與校勘學價值,自回傳中國以來,向受學者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日傳本《五行大義》並非一般轉寫本,而是一種正文與注文合寫的注釋本,由於中村璋八等早期整理者未能注意到這一問題,因此在其整理過程中出現不少點斷、讀破的現象。該文在釐清日傳本《五行大義》正文、注文合寫的文本結構後,對其所引隋人所見本《春秋繁露·治順五行篇》正文部分的文本形態及其輯佚學、校勘學價值進行了論述。  相似文献   

16.
"诗妖"是一种多含恶言怪论的歌谣。《汉书·五行志》说:"臣畏刑而柑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诗妖的出现同社会环境、政治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宋书·五行志》所录"诗妖"48首或源于《乐府诗》,或源于社会底层,或兴起于政治核心地带,多以曲折的形式表达民众或某种政治势力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及不满,从一个方面折射出曹魏至刘宋时期诗妖产生时代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7.
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刘国忠日本学者中村璋八曾对汉代谶纬材料做了很多收集和研究工作,其成果已久为国内学者所称道①。尤其是他与安居香山合编的《纬书集成》一书,更是嘉惠士林,故河北人民出版社已于1994年将该书翻译出版,从而方便了读者的利用。这里所要...  相似文献   

18.
《汉书·五行志》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是为自然科技史研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原始材料;其次是为汉代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其三是《五行志》所创立的编撰体例和方法对后世文献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简、帛《五行》的差异之处往往隐藏着简本的独特用意,分析后可以发现,简本的思想不仅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与帛本的思想有着重要不同.简本的主要内容是讲“德之行”与“行”及其两者的关系,前者论述了仁、义、礼、智、圣从“形于内”而显诸于外,从而成德的天道过程,后者则论述一个人见贤人而反观内省,扩而充之,以完成仁、义、礼、智之善的人道过程.“五行”思想最终所追求的“有德者”是人道向天道的复归.此外,简本《五行》还保留了一些孔子和子思思想的古义.  相似文献   

20.
两《汉书》“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灾害历史文献学的角度 ,对两《汉书》之《五行志》的价值进行了探析 ,认为《五行志》的出现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此 ,其在两汉灾害状况研究、两汉历史气候研究、两汉灾异思想研究 ,以及反映政府在灾害中的职能与民众灾后的恐惧心理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学界对其文献价值应予以相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