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真伦 《文博》2001,(4):70-72
西安碑林所藏唐古文大家韩愈所作的三通墓志铭,是韩文传本中时代最早的原始文本。对韩学研究而言,宋元传本已经难得,唐代石本,更是稀世之珍。以石本对勘传世集本,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进一步剖析石本,集本的文字差异,又可以推究韩公文章修改的思路,其史料价值,理当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2.
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付梓出版的《新人藏墓志汇编》一书,是近几十年新征集的后秦至元代墓志三百余方集辑而成,以唐时为多。其中不乏精品,对历史有佐证和补漏之功用。现考证其中一例,1995年4月出土于西安东郊灞桥区官厅村的《大唐故永王第二男新妇河东郡夫人宇文氏墓志铭》,刊刻于唐肃宗元年(762)四月。石质,志文17行,满行10至20字不等,行书,吴通微撰,陈国公李倩书。  相似文献   

3.
4.
《文博》2016,(4)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张翼墓志》,1986年出土于西安市东郊咸宁中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志主张翼的家世予以补充,证明志文提及的《张令尹去思碑》即高陵出土金明昌五年《张翱碑》,至元年问韩城曾发生有蝗灾,《陕西通志》缺载。  相似文献   

5.
西安碑林藏唐墓志有关校补唐史之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马志祥 《文博》2011,(4):39-43
本文考证了志主与韦氏家族之关系:即属《元和姓纂》所记的大小雍州房世系,并纠此书之误。述及志主家族成员官职及相关问题,可补史载之阙;是研究长安韦氏家族问题的一份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证了志主与韦氏家族之关系:即属《元和姓纂》所记的大小雍州房世系,并纠此书之误。述及志主家族成员官职及相关问题,可补史载之阙;是研究长安韦氏家族问题的一份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8.
李阳 《文博》2010,(4):67-69
明嘉靖本《初学记》是我馆馆藏的古籍善本书之一,在参加全国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中,被录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文对《初学记》的编者徐坚、序者秦金的生平、事迹及版本等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初学记》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做好古籍的保护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本馆古籍保存的现状及如何保护好纸质文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长安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地理起点,又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处于中国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的位置,因此在这场外来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往往得东渐的佛教文化风气之先,而在多元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兼容并蓄,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进而对四周产生了影响力颇为深远的多层辐射。  相似文献   

10.
杨兵 《文博》2009,(4):31-35
吕纪是明代颇有影响的宫廷画家,尤以院体花乌画著称于画史。西安碑林所藏明万历二十一年左史出资镌刻的吕纪《九鸶图》石刻画,即说明吕纪在明代院外影响之大。但是,作为御用画家,吕纪的作品不可能流落在同时期的民间,通过与传世吕纪作品的对比分析,也可发现其画面构图、款识、印章等皆不相符。此石刻画应是吕纪传派的摹品,左史镌刻此画意欲借吕纪花乌画的影响和警世作用,宣扬其父左思明“谨礼法、敦信义”的处世思想。  相似文献   

11.
张岩 《文博》2013,(2):69-73
陕西出土的明代宗室墓志是研究明代陕西宗藩及地方史的重要史料。本文在对西安碑林所藏25方明代宗室墓志梳理和刊布的基础上,对陕西明代宗室墓志的特点做简要的考述,对墓志所涉主要人物世袭进行考证,以补文献记载明代秦藩世袭之缺。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入唐高句丽移民史的研究,近年长安地区新出土的唐大历十一年《南单德墓志》就是可资充分利用的新史料,其不仅为入唐高句丽移民增添了一族新姓氏,也为研讨中原南氏的迁变与流向提供了新素材。另外,还能为研讨唐代以后始较多出现的南氏人物世系与族属问题提供一个值得思考的案卷,并为进一步研讨入唐高句丽移民的归属意识与民族认同问题以及渐趋融入唐人共同体的历程,为站在以中国为核心视域的角度来探索"朝贡体制"问题下的唐朝与朝鲜半岛的宗藩关系提供一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3.
西安碑林藏有自汉代以来约五百件历代碑石,这些碑石时代序列完整,形制多样,内容丰富,对于研究古代碑石发展演变、考证碑林之形成以及了解古代书法艺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入藏<唐万善寺尼那罗延墓志>一方,志主曾是一名宫人,后嫁与德宗朝的著名宦官王希迁,在宪宗元和末迎奉佛骨的气氛中寡居多年的志主出家为比丘尼.这方墓志对于研究唐代宦官的婚姻结构、宗教信仰等内容更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是一则值得重视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长治市博物馆藏唐乾封元年阿弥陀石造像一件(图一),造像青石质,头部佚失,残高1.16、座高0.66米。佛内著僧祗支,外著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跌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须弥座束腰部雕有八大神将,运转其轮。底座正面竖刻发愿文:  相似文献   

16.
《唐会昌二年铭经幢》是2002年追缴的倒卖文物,其原始来源信息简单模糊,含混不清。由经幢上所刻赞文及形制等,可归为墓幢的一种。经幢本身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考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唐代的盛行及经幢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经幢造像记信息丰富,反映了唐代尤重孝道文化的一种普遍社会形态。发愿文中"彭城郡刘士宁"的题名及出现的多个刘氏家族人名又为考证刘氏一支提供了族源信息。经幢底座刻乐舞图像,将未来世界所描述的乐舞思想与陀罗尼经信仰结合起来,准确地表达了建幢者祈愿亡亲能够往生极乐国土、尊享安宁的美好希翼。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16,(2)
西安碑林收藏有两方《元辅昌墓志》,一为砖志,一为石志,两者间隔35年。时过境迁,志文传达的信息趋于丰富,而石志因其撰写者为元代名儒同恕而平添了"作品"的意义,亦赋予了撰写的"行为"本身更多的社会意义。将这两方墓志综合释读,对于了解志主生平、婚姻家庭,彼时特定的政治历史境况,元代汉人士大夫作为"事实精英"在乡里社会的影响力等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1986年7月,河北省内邱县四里铺村出土一件唐代佛教造像,由县文物保管所收藏。造像为青灰岩石质,通高37.5、宽26、上厚8、下厚18厘米。上端弧顶后抹,底部设台前突,侧面呈“”形。正面布局分两层。上层:拱形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主佛阿弥陀佛,高13厘...  相似文献   

19.
新乡市博物馆所藏《孙壁造像碑》原以为是唐碑,但作者认为该碑阴下半部分为宋代重刻。碑文对唐代邮驿及宋代的户籍制度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0.
王乐庆 《文博》2014,(4):92-96
观音菩萨是民间百姓最为崇奉的菩萨,她以大慈大悲的善行和救苦救难的德行成为拯救生灵一切苦难的"救世主",观世音菩萨的塑像遍布各大寺院和梵刹丛林,以"观音"命名的地名和建筑物各地皆有,戏曲《观音救父记》、《观世音修行香山记》、《观音菩萨鱼篮记》和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量传世文学佳作也充分反映了观音菩萨在中国的盛行,本文则主要从造像的角度,来阐释民间对观音菩萨的崇拜和信仰,乃是东方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