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保护乡土建筑,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和传承乡土精神,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乡土建筑正在快速地消失。本文就如何保护乡土建筑和利用乡土建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在全国约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半数以上分布在村、镇。特别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量乡土建筑,不仅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3.
正确处理乡土建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不失时机保护和利用好乡土文化遗产,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苏中地区的麻墩义井,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告诉人们,"过去"怎样才能活在今天的客观道理。发掘乡土文化遗产,应该落脚在"留住我们的根,记住回家的路";保护乡土历史建筑,必须表现在"浇灌我们的根,整治回家的路";弘扬乡土文化精神,应该着力在"舒展我们的根,铺延未来的路"。麻墩人的实践,是积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活生生的事实胜于雄辩,验证了客观道理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产生普遍而又深入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20世纪仿佛还在昨天,这是个日新月异、创新的时代。而提到“遗产”,则更多让人想到传统,想到过去的古老遗迹。在这样的语境下,保护20世纪遗产的提出,无疑是对以往人们固有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省“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条例指南》规定,我们大体可以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非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的民俗和民间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一类是以造型艺术为表现形式的民间工艺,如刺绣、剪纸、雕刻等。江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有特色。如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全省搜集了2亿多字的资料;民间音乐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歌,全省发现有12800多首,收入《江苏民歌集成》(上、下卷)的就有1399首;民间  相似文献   

6.
江苏的文化遗产丰富,先后申遗成功的苏州园林和南京明孝陵在申遗前和申遗后,政府和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两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宣传教育的功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上相互学习,政府制定相应法规,规范管理,使得两地的文化遗产在申遗前和申遗后都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正在准备申遗的和已经申遗成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借鉴。本文从不同角度探索两地的成功经验,以期在全国推广扩大,为我国的申遗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提供一份合格的答卷,推动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各项工作走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村落:困境与生机——乡土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不断推进,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2006年,政协委员冯骥才在七省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交了《文化空巢及其对策》的政协提案,呼呈抢救古村落中的正快速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2007年3月,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协提案;呼呈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将历史文化村镇和乡土建筑列为普的重点内容;2007年4月,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与会代表共同发表了保护乡土建筑的《无锡倡议》,再次对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乡土建筑表示深切关注,并提出了乡土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遗产认定是保护工作的前提,规范认定是遗产保护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更是如此。将乡土建筑与乡土建筑遗产等量齐观忽视了乡土建筑遗产的特殊性,不利于其规范认定,必然削弱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在基层的合法性、正当性,不利于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从乡土建筑遗产自身的特征分析入手,总结目前认定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规范乡土建筑遗产认定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9.
<正>乡土建筑构成了乡村生活的公共空间,它们行使着乡村传统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功能:人们在这里祭奠祖先、婚嫁丧娶、接受教育,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朴实、最率真、最生活化、最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当我们渴望回到乡村,重新去发现和恢复乡村生活的活力时,却发现这些代表公共空间的乡土建筑在日渐商业化的进程中被破坏、被符号化,甚至凋敝了。在乡土建筑这个话题语境下,建筑的意义无非就是两方面:以建筑为核心构建起周围独特的文化空间,特定社会组  相似文献   

10.
又是早春二月,春风已绿江南。记得去年4月18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首次举办,我准备了一篇演讲——《珍惜百年工业遗产·铸造工商名城之魂》。可惜因公务出差,未能当面跟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起商讨就教,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今年,我不能再留下遗憾了。  相似文献   

11.
一乡土建筑的基本概念保罗·奥立佛在《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中指出了"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本土的;匿名的(即无名者,没有建筑师设计的);自发的(即非自觉的);民间的(即非官方的);传统的;乡村的等。依此,乡土建筑即指本地的、由本地匠人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功能需要而建造,并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是历史文脉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乡土建筑类型丰富,包括住宅、祠堂、书院、戏台、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  相似文献   

12.
露天博物馆在西方已有将近150年的历史,在难以对乡土聚落进行原址保护、整体保护的情况下,露天博物馆是保护乡土文化遗产、进行民众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英国,这些露天博物馆保护和展示的不仅仅是乡土建筑,还包括这些建筑中的行为习俗以及所在地域的文化。这些露天博物馆的设立,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打造区域的纪念性地标或文化符号,也不是为了强调和彰显自身地位、输出价值观,甚至也没有强烈的吸引外来游客的意图,而是侧重于保护、研究和教育。  相似文献   

13.
《民俗研究》2006,(3):263-266
2006年7月20日至7月25日,由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武汉名流置业有限公司联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美、韩、日等国70余名专家学者和各主办单位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数千年积累传承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昭示着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联结着中华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遗产,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发展进程中保留、传递和延续着的文脉。如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等。  相似文献   

15.
毛丽红 《丝绸之路》2012,(8):102-103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传承,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神州民俗》2009,(8):54-54
9月1日,“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正式挂牌,这意味着广东省正在积极加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6月15日,为期4天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在苏州举行。论坛由国家文化部、省政府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苏州市政府、昆山市政府承办。我省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探讨了物质文化遗产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形态的实体存在,其保护工作于理念不但要与相关科学研究相契合,还应当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文化传承方式及保护理念也要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实证。  相似文献   

20.
马玉蕻 《丝绸之路》2006,(12):49-53
提起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北京八达岭上雄伟壮观的明代长城。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从战国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先后修筑的长城算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始皇帝三十三年(214)将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修成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