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在浙江瑞安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两枚阔廓"金钱义记"钱。一枚钱面金字从"人"字,钱背两方胜,穿上首有一"雕"字。钱径4.7厘米(图一)。一枚钱面金字从"入"字,钱背两方胜。钱径4厘米(图二)。  相似文献   

2.
陈锐 《安徽钱币》2008,(1):17-18
介绍笔者珍藏的一枚宝泉局嘉庆通宝部颁样钱,此钱大样,角头双点“通”,开口“贝”,满文“宝”不出头。宝泉局设有五厂,此版为四厂铸钱标准样式。其径28.5mm,穿5.5mm,厚2.0mm,重6.8g。铜质精润,穿口修整打磨光洁,外郭边缘呈鲫鱼背隆起,文字精整,笔画细硬方直,棱角分明,锋芒毕露。钱文“宝”字末笔捺与背满文“泉”字末笔收尾奇大。  相似文献   

3.
宁夏海源县发现宜官五铢赵培祥笔者在海源县高崖乡草场村收集到一枚宜官五铢(如拓)。钱径2.7,穿0.9、厚0.23厘米,重4.8克,钱面外郭,穿上为“宜”字,穿下为“官”字,穿右为反书“铢”字,穿左为“五”字,均篆书,直读应是“宜官铢五”。钱背内外郭,穿右下篆书“宜子”二字。该钱生坑绿锈,制作精美,文字端庄。笔者所藏的这枚钱与智龛先生1985年刊于《中国钱币》第三期的两枚西汉吉语厌胜钱,在基本特征和文字风格上相差无几,仅有文字和图案排列的差别,因此这枚钱当为西汉“宜官”吉语厌胜五铢钱。宁夏海源县发现宜官五铢@赵培祥  相似文献   

4.
新疆泉友带来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十余枚,系当地新出,其中有几枚细字厚肉,十分精整。如大历元宝大样小字版,径24.5、穿6、厚2毫米,重3.8克。和常见不同的是此钱笔划细而高挺,字口清晰无流铜,钱面背平整,外缘有镟削痕,即使与精美的开元、乾元钱相比也毫不逊色。此钱的出现改变了泉币界对大历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裕民通宝”背“一分”铜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面文“裕民通宝”四字对读,钱文仿宋体,“通”为三角头双点通。背面穿右为“一分”二字,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  相似文献   

6.
我新近收集到一枚异品钱“五五五”钱,此钱布满兰色锈,铜质较好,币身厚实。实重2.3克,直径2.2厘米,孔经1×1厘米,肉厚0.1厘米。穿左上角有缺是失范所致,面文穿左右下三个“五”字,穿上一个“十”字样〈图一〉。是今年四月从一批江西新出土的40余斤五铢钱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7.
2002年11月,泉友王君从上海国际拍卖公司喜得十六国时古钱“凉造新泉”壹枚。该钱钱清晰,篆书,对读,“泉”字中笔不断,素背;面背均有内外郭,穿郭整齐;钱背穿左上角有一处硬绿锈,通体生坑红绿锈,品相极佳。经测得直径20.6、穿6.1、厚14毫米,重2克。  相似文献   

8.
1986年10月中旬微山县欢城镇东田陈村出土古钱二百零八斤,计两万余枚,这是村民挖沟渠时发现的。其中最早的是西汉文帝四铢半两,有十一枚,两汉五铢五十余枚,新货泉十二枚,南北朝五铢一枚,隋五铢九枚。唐开元通宝品种繁杂,大小各异,元字左挑、右挑、双挑、不挑,其中一枚开元钱背穿左潭字,穿右倒书潭字,甚为罕见(见图)。乾元重宝大钱铜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日得两枚厌胜钱.二钱皆为银质手工錾刻,钱文一阴一阳.阴刻钱文正面为"同治通宝",背满文"宝源"(图1).此钱外径34,内穿5.5,厚1.5毫米,重12.4克.阳刻钱文正面为"同治国宝",背满文钱局待考(图2).此钱采用减地打洼法刻成,"国宝"二字为简写,外径33,内穿6,厚1.9毫米,重13克.二钱被拾得者磨损,阴文者尤甚.但品相尚好,锈斑仍在,应是银质墓葬钱.  相似文献   

10.
新莽时期的“货泉”钱出土和传世品种类很多,如就所见,钱径有大有小,钱郭有厚有薄,内郭或有或无,或单或双,外郭成宽或狭,或平或斜。并且有重文、传形、合背、合面、上星点、下星点、面星点、背星点、孔决文、背四出等很多类型。但是,我们在清理千余枚窖藏“货泉”时,发现了一枚重笔“货泉”(见图),尚未见于史书记@。这枚重笔“货泉”形状与一般“货泉”相同,有内外郭,钱径2.3厘米,郭厚0.11厘米,穿宽0.6厘米,重2.6克,“货泉”二字皆为篆书,“泉”字也是中直断为二。与一  相似文献   

11.
石建农 《新疆钱币》2001,(2):37-37,38
去年夏天笔者从一位常到南疆出差也喜欢新疆红钱的泉友处购得一批红钱.约200多枚,从中发现一枚特厚的库车库十维文库车异字光绪通宝钱。此钱红铜质、径24mm,穿6mm,厚2.2mm,重7.8g;钱面有一些被击打、磨损的痕迹.穿椭圆形,外轮轮廓自然光滑、生坑,属自然流通钱(见图1)。  相似文献   

12.
传形“賹六化”钱纪中THEOPPOSITEWHITTEN“YILIUHUA”COINJiZhong先秦货币中,文字传形的方足布时有所见,不足为奇,而文字传形的刀币和圜钱却甚为少见,尤其像“共”字、“六化”等几种圜钱的传形钱更是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最近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到一枚传形“六化”钱,使我得以目睹了一枚旧谱未载的罕见品。该枚传形“六化”钱(见彩插及拓片1)重7.15克,较通常“六化”钱稍轻薄;铸文同常见品相反,“”字在正面方穿之左,“六化”二字在方穿之右,其中“六”字右侧一笔有明显流铜痕迹;该钱正背两面通体呈生坑绿锈底色,表层有土灰色硬质包浆,品相甚佳;此钱开门见山,勿庸置疑,且显见是出土新品。据该钱原主人陈德林君介绍,此钱1988年出土于山东省青州市(益都),与此钱伴随出土的是为数二、三百枚以上的一批:“四化”和“六化”钱,只因该枚系传形异品,当时即被单独挑出。笔者近几年先后共见到两枚传形“六化”钱,均为新出土品;除去前面介绍的一枚外,另见过山东省青州市丁昌五君有一枚,前两年丁君曾有该钱拓片一纸相赠,现一同发表附在这里(见拓片2),可供研究者鉴赏和参考比较。传形“賹六化”钱@纪中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收集的“半两”钱中,发现三枚背阴文“半两”钱。一般“半两”钱的读法是由右至左,这三枚背阴文“半两”钱,均是“两”在穿右,“半”在穿左,故应称为背阴文“两半”钱,或背阴文传形“半两”钱。所见几篇文章,皆称为背阴文“半两”钱,为便于讨论,本文仍从旧称。三枚之中,一枚面无内外郭,径2.35、穿0.78、厚0.1厘米,重2.5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图1)。第二枚面有外郭,径2.36、穿0.9、厚0.1厘米,重2.1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但阴文“半”字少第四笔,“两”字缺第二笔(图2)。第三枚面有外郭,径2.4、穿0.82、厚0.1  相似文献   

14.
1986年,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在本市工商银行工地一座唐墓中清理出一枚乾封泉宝鎏金钱。该钱圆形方穿,直径 25,穿 7,郭厚 1 2毫米,重 4 08克。钱文隶书,“乾”字作“”。在钱背与钱面四字对应处为四个阴刻“ ”纹 (图 1)。伴出还有一枚鎏金开元通宝。此钱背带月纹,元字左挑。尺寸与乾封钱相同,重 4 32克 (图 2)。   据《旧唐书·食货志》,乾封泉宝始铸于乾封元年 (666)五月,新钱一文当旧钱之十。后因新钱的发行导致“谷帛腾贵,商贾不行”。遂于第二年正月废止。前后不到八个月,因此传世极少,历来为钱币学家珍视。此次…  相似文献   

15.
近日收集到两枚“周元通宝”铜钱,第一枚钱径为2.6厘米,重5.9克,正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以上下右左顺序排列,“元”字第二笔为左挑。钱背有“飞龙戏珠”图案,飞龙头在穿上,龙身以左侧而下,龙尾至穿下,龙身占钱背面积的四分之三,穿右有一个带火的珠子。此钱造型细腻美观大方(图一)。第二枚钱径2.6厘米,重5.1克,正面与  相似文献   

16.
王炬 《中国钱币》2003,(2):46-46
2001年11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613研究所19号住宅楼工地汉烧窑遗址边缘的汉建筑基址南9米,清理一处新莽钱币窖藏,内出铜钱2万3千余枚,其中半两2枚,五铢2枚;大泉五十23枚,分五型;货泉23067枚,分七型;布泉123枚,分四型。 窖藏完好,且经科学发掘,为洛阳地区新莽钱出土最多的一批。钱币以麻绳穿系,  相似文献   

17.
笔者系闽人,喜爱收集研究福建本地铸造发行的历代货币。数年前,笔者从外地泉友处换购得一枚奇特的"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该钱为红铜质地,钱体呈暗红色,径25.50、穿5.5、  相似文献   

18.
王坤 《钱币博览》2001,(3):28-28
泰和钱是金代铸币,始铸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有通宝和重宝两种,均以字隽美、铸工精湛而称于世。通宝钱仿瘦金体,笔法骨秀格清,气度非凡,型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重宝钱为玉筋篆,笔法庄重流丽,神韵奇绝,有折三和折十两等。笔藏有一枚泰和通宝钱,轮郭精细匀称,字舒展大气,铜锈古色斑斓。此钱直径28、穿8.5、厚0.8毫米,重5克,为一枚比较标准的折二型钱。  相似文献   

19.
1986年10月,我在陕西省发现三枚铁质五铢钱(图左、中)。这三枚铁五铢钱出土时与其它约三十枚铜五铢钱混穿在一起,穿钱的麻绳已经朽烂,铁钱与铜钱紧紧锈在一起。与这三枚铁五铢钱同时出土的几十枚铜钱,版式相同,制作精细,“五”字交叉弯曲,“铢”字的左旁“金”字头呈大三角形,四点细长,“朱”字两头稍近圆折,中间直笔,面无  相似文献   

20.
这里介绍一枚清咸丰年间迪化(今乌鲁木齐)宝迪局铸造的当八十大钱(该钱为周军灿同志藏品,见附图)。此钱外径5.1厘米,穿径1厘米,外缘宽0.7厘米,厚0.3厘米,重42.6克,黄铜质。正面铸汉文正楷“咸丰元宝”四字,笔划挺秀。背面穿上为汉文“当”字,穿下汉文“八十”两字(自右至左),穿左满文[boo](汉文“宝”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