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在工业化持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淮河流域传统食品业在机遇与挑战中缓慢前行。一方面,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交通条件日益改善,无论是生产规模,抑或是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淮河流域传统食品业都呈现出新的变化。另一方面,受生产设备、资金、捐税及价格等因素的制约,传统食品业的发展又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2.
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安徽省社联、安徽大学主办,安徽大学历史系承办的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2日在安徽合肥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代表8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本次会议就淮河文化概念、淮河流域的考古与民俗、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王鑫义教授主编的《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好书.它系统论述了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细致探讨了影响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资料丰富,考证严密,科学性强.本书坚持史论结合,总结历史上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经验教训,颇具历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该书以史为鉴,对淮河流域的经济建设具有颇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4.
王开队 《安徽史学》2011,(5):111-116
在区域史的学术语境下,现代历史地理学对于当前淮河流域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表现在学术理念上,动态时空理念有助于对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空间范围的把握,借鉴人地关系、关怀现实这些理念,不仅可以对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复杂的人地关系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与研究,同时,对于当前淮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也具有现实意义。其次表现在治学方法上,空间要素的分析、综合、比较有助于揭示淮河流域作为一个独立历史地理单元存在的事实,而文献记载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则可以加深研究者对淮河流域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乡土医神: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华佗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史学月刊》2008,63(4):38-45
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佗,在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由人到神的过程,进而形成了华佗信仰.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生存环境和人们对华佗的乡土认同,使得华佗信仰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作为淮河流域的乡土医神,华佗信仰也以其自身的功能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淮河流域历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横跨豫、皖、苏、鲁四省,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多重过渡性特征,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地位。在现代中国,淮河流域是一欠发达而又人口密集的相对落后地带,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被喻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的“谷地”,其“三农”问题严重。随着历史学界对区域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视,特别是以江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逐渐兴起,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野对淮河流域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别于1998年与蚌埠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与宿州市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的原始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采集与渔猎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重要经济形态,本文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采集与渔猎经济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以求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整个淮河流域史前采集和渔猎经济。  相似文献   

8.
黄凤春 《江汉考古》2012,(2):129-132
淮河是我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古为四渎之一,与江、河、济齐名。淮河流域在自然地理上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其南北过渡区的地理属性和开放的空间体系使淮河流域成为文化交汇之地。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是中原、海岱、江汉、吴越四大区域文化体系的汇聚地,四大文化体系的碰撞、融合,奠定了淮河流域多种文明汇聚的人文景观。商周时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区域经济史的角度,具体考察了隋唐时期淮河流域各种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简要阐明了各种手工业生产的经济地位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着重论述了淮河流域手工业生产发展与社会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结论是:社会统一是手工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淮河是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重要河流,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化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化进行了重新界定,对淮河流域出土的史前陶鼓进行了定性与定名、器形分类、发展与传播、使用与作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并探讨了陶鼓与原始礼乐的关系及东夷集团在华夏明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春梅 《民国档案》2006,2(4):120-125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四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晚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在全国农业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改革拉开了序幕。流域的农业改革涉及到各个层面,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宣传农业科学知识,发展社会教育,提高农民技能,形成了民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新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各级农业改良组织的建立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思想观念,开化了社会风气,推动了淮河流域农业改革的展开。  相似文献   

12.
淮河水灾问题是指淮河水灾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突出的问题,对淮河流域革命有巨大影响.在国民党政府前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治淮不同,双方进行了舆论交锋.这一过程也是国共两党社会形象构建过程,从而影响了人心向背,决定了革命的走向,最终中共在人民支持下取得了革命胜利.  相似文献   

13.
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环境由水、气候、地貌、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构成,人文环境由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学术等人文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均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两大环境类型之闻,两大环境类型包含的子环境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彼此融合.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是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形成和积淀的摇篮,不仅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王朝加强对淮河流域的控制,该流域的国族与中原的联系加强,由于包括淮夷在内的淮河流域人民的辛勤劳动以及先进的周文化的影响,流域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的发展是其重要的体现。一、西周时期淮河流域的手工业西周时王朝将部分手工业者分...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淮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年年不断,具有续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苏皖边区政府,认真了解当地灾情,分析灾因,本着大家动手克服困难的方针,制定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积极展开实际救灾工作.其中主要包括急赈救灾、生产救灾、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灭蝗除害等几个方面.认真总结其救灾的经验教训,为今天淮河流域的治理提供借鉴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原地区封土由江南土墩墓和中原墓上建筑两大传统相互碰撞、融合而成。隆起的封土因素来源于江南土墩墓,春秋早期传入淮河流域,春秋战国之际传入中原腹地。中原地区自商周以来流行墓上建筑传统,封土与之并无直接渊源关系,但墓上建筑外形、夯筑方式、结构植入到外来的封土之中,形成了层层夯筑的方形封土传统。战国中晚期,封土与墓上建筑传统进一步结合,形成了在高大坟丘上建筑的新葬俗。中原地区封土的形成体现了春秋、战国以来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7.
201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合作对韩井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初步确认这是一处顺山集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此次发掘解剖了环壕的北段,在残丘壕沟内发现了3个布满陶片、兽骨、烧土的活动面和1条用烧土颗粒铺垫的小路,收获了大量的陶、石、骨角器和动物骨骼.根据出土遗物判断,壕沟内的主体堆积是在顺山集文化第三期形成.此次发掘,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内涵,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地区与淮河流域文化交流,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生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张明乐 《民俗研究》2002,(1):187-187
臧继骅先生撰著的《中国淮河流域民间工匠习俗》一书,于2001年1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该书系专门介绍和简评淮河流域(涉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民间匠人习俗与禁忌的通俗而健康的民俗读物。  相似文献   

19.
朱玉龙 《安徽史学》2014,(2):153-161
文章通过对安徽淮河流域文化万象的梳理与盘点,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千万年来流域人民创造的五彩缤纷文化,再现其走过的曲折坎坷道路,客观地指出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繁荣作出的贡献。为提振流域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陶治强 《文物春秋》2011,(1):39-44,2
寿州窑是隋唐时期淮河流域著名的陶瓷生产基地,其产品种类丰富,产销量巨大,满足了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也繁荣了市场。寿州窑的发展受益于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经济的有利政策,又得益于当地天然资源的优势及交通运输业的便利,因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瓷器生产和贸易竞争中夺得商机,长盛不衰,成为唐代的"六大名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