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程、规模与组织形式、时间结构与地域差异的考察 ,剖析了明清时期陕西庙会市场的时代特点及其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 ,并以此为切入点 ,探讨了庙会市场在西部环境相对闭塞的省区商品流通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通过对陕南、关中两区庙会市场发展的不同轨迹 ,初步分析了在不同的商品流通渠道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市场体系 ,以及庙会市场在其中所发挥的截然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庙会概说和佛山庙会的兴盛庙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信仰、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庙会根据突出的重点有着不同的名称,为突出其进香的内容,称为香会;为突出其报答神佑、采取大规模民间文艺演出的特点,称为赛会、过会、出会;同时  相似文献   

3.
浙江龙泉在古代不仅生产青瓷,还种植香菇,是著名的菇乡。菇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和文化。本文是对龙井村五显庙及其香菇庙会的调查报告,包括香菇种植历史、菇民民生、宗教、庙会组织和活动情况等。  相似文献   

4.
庙会     
对庙会一词,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  相似文献   

5.
中国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但它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却陷入困境。通过对汉族传统庙会与欧美民族的狂欢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为未来传统庙会在现代化背景下的生存条件和转型方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代北京庙会文化演变的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北京庙会文化演变的轨迹习五一中国传统宗教与近代西方宗教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华夏宗教文化的庙会传统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一直吸引着千百万民众的热忱参与。庙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异,不仅渗透着宗教信仰与传播方式的嬗变,而且反映出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7.
妙峰山庙会作为一项社会盛典和文化奇观,其活力与魅力源于强大的自组织性。后者的核心纽带与关键机制是以人-神交换为基础的交换体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作为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模式渗入到庙会当中。新旧体系有着迥然不同的逻辑与结构,没有良好对接,导致参与者的交换过程发生断裂,以此为基础的整合随之失效,社会结合与总体秩序逐渐瓦解。这构成了当下妙峰山庙会的一个核心危机。  相似文献   

8.
《神州民俗》2007,(9):24-24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小田 《史学月刊》2002,(10):47-51
作为乡村社会最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庙会应和着特殊的乡土岁时节律。本以江南庙会为案例,从庙会年度周期、庙会时令和商会时段三个侧面,通过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揭示了近世区域社会生活实态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庙会兴起的时间较早,最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形成。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它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从今天庙会的某些遗存来分析,庙会的兴起应与祭祖拜佛有关,同时它又是和民间信仰活动融合在一起,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祭祖的风俗从官府到民间自古至今均有记载:而佛教  相似文献   

11.
“庙会”界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田 《史学月刊》2000,(3):103-109
庙会是以祠庙为依托,在特定时间举行的祭祀神灵、交易货物、娱乐身心的集会。庙会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征象表现出来,而与其他“会”的组织相区别。这些征象是:空间的结节性;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12.
非狂欢的庙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0年代以来的民间庙会的复兴,已经开始引起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的广泛兴趣。作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庙会主要是在寺庙或者附近举行的酬神、娱神、求神、娱乐、游冶、集市等群众性集会,人们除了到寺庙进香还愿、祭祀神灵以外,凡农副特产、日用杂货、手工工艺、民俗用品、地方小吃等百货云集,客商纷至,戏剧杂耍助兴,地摊野场卖艺,热闹非凡。作为民间化的节日,庙会历来都以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体现其独特的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庙会所具有的狂欢精神。具体到中国的庙会文化,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所谓狂欢精神,是指群众性的  相似文献   

13.
庙会忆趣     
张根管 《民俗研究》2002,(2):193-195
新年来临,置身龙潭湖、白云观、地坛、厂甸等京城庙会,触景生情,童年时代逛小西天庙会的一些有趣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记忆中。  相似文献   

14.
庙会重建中的文化生产--以妙峰山传说为分析个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成福 《民俗研究》2005,(3):124-141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部分和民间信仰密切相关,对于这些传说,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探讨。安德明指出这类传说首先起到了解释信仰体系的作用,其次,这类传说在解释的基础上又使得信仰观念通过口耳相传而不断传承,并且强化着对神灵的信仰。这些口头传诵,都表达着人们对于神灵及其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观念。岳永逸探讨了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指出不同的庙会传说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它不仅仅记载着神灵的故事、庙会的演绎,也暗含了庙会所在的村落曾经发生的事件与行为,以及村落的人们——庙会时期的香客——对这些事件的记忆与解释,尤其他他们自己生存空间的想象和维护。  相似文献   

15.
<正>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在承德,庆新春逛庙会,是人们感受年味儿的不二选择,在普宁寺外的广场上,一场场盛大的民俗歌舞竞相登场,为春节增添独属于承德的色彩与韵味。  相似文献   

16.
庙会、传说与历史--对费县龙王堂庙会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统菊  李然 《民俗研究》2005,(4):239-257
阴历六月初六,山东民间称为“过半年“.在临沂市费县的东部和南部,这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大节.这一天,不仅家家户户祭祖、敬天,各个村庄的村民还要敲锣打鼓到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龙王堂“送驾“①.庙宇前一片长不过3公里、宽不过1公里的小山坡上,每年庙会,都能聚集上万之众,人们在这里敬神、娱神、求神、游挝艺、交易,盛况空前.即使在文革期间,六月六去龙王堂烧香送驾的情景也从未间断.2005年7月8日至12日,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师生一行7人,②对费县的龙王堂庙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17.
辽东王姑祠庙会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娜 《民俗研究》2002,(1):86-96
众所周知,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都在农历七月十五,两个节日有一种共同的民俗功能,即祭祀神佛,超度亡灵。在民间,人们常将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将这一天称为“鬼节”。“鬼节”必然要祭鬼,这种祭祀风俗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其宗教色彩始终未能泯灭,至今仍是俗民生活中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  相似文献   

18.
庙宇信仰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从信仰形态、组织结构入手1,或者以信仰作为分析地方社会的切入点2进行发挥,多有卓识。本文不揣浅陋,尝试直接面对庙宇中的神灵信仰本身,试图分析在王母池道观内,神圣如何自我呈现,信仰如何被唤醒;人的活动在神圣感的生发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一泰山王母池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确定为宗教活动场所,由泰山管委宗教处统辖,主祀王母娘娘。常住坤道五人,另有挂单道徒若干。泰山庙会是一个庙会群,会期集中在每年的春秋两季。  相似文献   

19.
妙峰山,北京西山北麓主峰,位于京西80余里门头沟区境内,明清两代以山顶“碧霞元君祠”声名遐迩,又以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娘娘顶庙会香火盛闻天下,成为400年来京津两地乃至华北地区民俗信仰圣地。1993年,妙峰山庙会在抗战和文革期间两度中断数十年后重新举办,除保留了明清以来传统民俗形式外,更呈现出新的时代内容。2002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一),正值妙峰山第十届传统春香庙会举办初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历史与文化教育传播中心组织99级71名同学专程进山对本届庙会盛况、花会组织以及香客信众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