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表演理论在中国民俗学领域近30年间的传播和实践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该理论得以传入中国并被接纳有着多方面的内在因由,既与新时期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形势相适应,更与本土民俗学对生动鲜活的表演活动进行记录和对民俗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迫切需求密切相关。中国民俗学者在本土化实践中体现出的将多种理论视角相融合、对历史维度的强调、对文本与语境关系的重新思考等,对表演理论有丰富和修正的作用。在表演理论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与推动下,当代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取向逐渐向注重语境、过程、表演者和当下发生转型。  相似文献   

2.
鲍曼的表演理论,反思并改变了民俗学研究的眼光与方向,推动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以"民间文学文本"为中心,向着以"表演性日常交流实践方式"为中心转变。中国民俗学近几十年来的转型发展,在关注"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方向上,有诸多与表演理论不谋而合的表现,这主要不是因为受到了表演理论的影响,而是在研究中国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学术反思与创新的结果。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民俗学的主体性既取决于它与本国社会发展进程血肉相连的关系,也会在与各国民俗学进行对话式的交流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欣 《民俗研究》2017,(1):35-40
民俗学的生活世界,是以"胡塞尔生活世界"为基础,通过个体的身体感受来研究个体的生活世界。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做是先于我们所有的实践、思想、本能而存在的先验前提,在此基础上,人类以文化语言、社会关系为中介,建构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共通性。而民俗学者正是基于这一共通性来研究民众的生活与传承,理解并感受他人的生活。以关注具体生活状态、传统与个人性、身体感受为重点的表演理论体现了民俗学"生活世界"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成福 《民俗研究》2011,(1):125-138
作为民俗学核心传统和根底要素的"母题"概念,与历史-地理学派有密切关系。民俗学界围绕"母题"进行了很多讨论,并主要从四个方面完善或扩展了母题概念。讨论的结果可以概括为:母题是叙事的基本单位,具有可重复性和较高的概括性。母题索引的编纂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民俗学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学科合法性危机时,"生活世界"这一哲学概念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民俗学学科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呈现出以日常生活为对象的整体性研究范式的转型,给中国民俗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相似文献   

6.
彭牧 《民俗研究》2011,(1):47-66
从记录整理零碎片段的迷信观念,到把握民间信仰的文化整体,再到关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宗教实践,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在过去60年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民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和民俗学学科研究范式从文本到表演,到实践的整体转型密切相关,和代表性的表演理论既本质关联又有所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代表性学者对民间宗教信仰的界定与研究,可以勾勒出该领域基本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变迁的学术史轨迹。  相似文献   

7.
吕微 《民俗研究》2015,(1):31-59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之后的高丙中,为中国民俗学引进了"公民社会"这一先验理想的语境条件,并将民俗(学)实践的"双名制""合法化效力的策略",奠定于康德意义上的"经受某种合法秩序所包含的有效规则的(普遍化)检验"的最高实践原则,以及"非遗"作为实践判断力形式的"第三者"基础上,从而为把中国民俗学的先验实践理想与经验性理论方法之自我矛盾的学术范式,转换为先验实践目的论与先验认识方法论自我统一的民俗学实践范式,即实践民俗学,做出了实质性的尝试和贡献。  相似文献   

8.
"实践民俗学"试图在日常生活中还原民众作为自由人的先验条件,把民俗学关注的重心转向民俗行为背后的实践理性的目的条件。这一观念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自觉性,然而,它对启蒙理性的应用,对国际民俗学"实践论"转向的判断,对民俗学经验主义学术传统的评述还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俗学学者开始从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转向在语境中研究民俗,强调田野调查,强调在田野中观察民俗生活、民俗表演的情境、民俗表演的人际互动、民俗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等,呈现出民族志式的整体研究取向,时空、人、社会、表演、变迁、日常生活等系列关键词,表明在语境中研究民俗的学者具有共同的问题、方法以及学术取向,初步具备学术范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民国时期中国民俗学史的书写,学界基本没有突破杨堃早年归纳的文学的民俗学、史学的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民俗学三阶段论。在因时应景地更强调前两个阶段并凸显1930年代初期的杭州的中国民俗学会的民俗学运动的同时,也淡化以杨垄为核心的燕京大学师生关于北平的民俗学研究及其明显的理论贡献,更不提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创刊的以传教士为主要作者群的《民俗学志》对中国民俗学的推进。这使得既有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史的书写与学科理论建构的探讨长期忽视传教士以及广义上的汉学家们一以贯之对中国民俗的书写及其对中国本土民俗学者的影响。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生发展也就有全方位重新检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12.
13.
Charting recent ‘turns’ in history, towards empathy and ethics, this paper proposes reading Mayhew as a writer. The entry point proposed is Mayhew's 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Teach It: So that the Child may become a Wise and Good Man (1842), a book that charts Mayhew's theories of literacy and language, and of voice and writing.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个人经历、个案透视与学术建构三个方面,探讨福建学与东南亚福建学的内涵与意义。作者认为,福建学不仅是把“福建”作为一个区域地理与行政单位来研究和分析的学术范畴;更重要的是,“福建”更多地是作为地缘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单位来研究的范畴。而东南亚福建学,无疑与福建、福建学密切相关。个体层面上,它是以东南亚福建人为研究主题和主要分析单元的学问。但在更大的理论架构和学术关怀层面上,它同时有对福建学、汉学甚至东南亚研究等整体性关联和参照的终极考量,无论该关联和参照是比较性的、地方性的抑或是分析性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Assassination tango. (2002). Directed by Robert Duval-1. 114 min.

Dancehall queen. (1997). Directed by Rick Elwood and Don Letts. 98 min.

Daughters of the dust. (1991). Directed by Julie Dash. 112 min.

Little Caesar. (1931). Directed by Mervyn LeRoy. 79 min.

Saturday night fever. (1977). Directed by John Badham. 118 min.

Tango. (1998). Directed by Carlos Saúra. 115 min.

Tango bar. (1988). Directed by Marcos Zurinaga. 90 min.

Tangos: The exile of Gardel. (1985). Directed by Fernando Solanas. 119 min.

The harder they come. (1972). Directed by Perry Henzell. 120 min.

The tango lesson. (1997). Directed by Sally Potter. 100 min.

Ulysses's gaze. (1995). Directed by Theo Angelopoulos. 176 min.  相似文献   

19.
William Labov.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Conduct and Communication No. 3.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xxiv + 412 pp. Figures, tables, bibliography, and index. $6.95 (paper).

William Labov. Sociolinguistic Patterns. Conduct and Communication No. 4.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xviii + 344 pp. Figures, tables, biliography, and index. $5.95 (paper).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