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徐自强 《文献》1999,(1):68-89
所谓"巫山人",是指在巫山"龙骨坡遗址"中发掘出土的中国最早的人类化石,它的学名叫"巫山能人"(Homo Habilis),简称"巫山人".  相似文献   

2.
巴蜀式青铜剑虎斑纹的铸造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在四川的广大地区:东起巫山、万县;西至芦山、石棉;北抵广元、青川;南达犍为、宜宾。先后出土了众多战国晚期的铜器,其中又以巴蜀式铜兵器为多。在这些铜兵器中,特别是青铜剑,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使用方法上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巴蜀式铜器是巴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石宝寨述源     
忠县,是四川长江上游北岸一座古老的江城,人文荟萃,久负盛名。据《忠州志》记载,忠县在周时为巴国地,秦属巴郡,后置临江县,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名忠州,民国二年(1912年)改名为忠县。 (一) 忠县,地理形势十分重要,西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及长寿、涪陵、丰都等地连成一气;东向与万县、云阳、奉节、巫山自成一体。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先生养繁殖之地,故其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六年冬,我县高坪区桑园乡麻扎坪村五组村民李明武在小地名叫摇船湾的责任田中挖地时挖出了古生物化石,继而挖成一个小坑,共挖出各种骨、牙化石十五点七公斤。尔后李将化石全部卖给了区供销社收购站。我所闻讯后,立即前往调查,并将李明武卖给收购站的牙化石全部征集到所收藏。今年七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教授许春华,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陈醒斌和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冯小波一行三人来我县进行巨猿考察,对该点出土的牙化石进行了鉴定,除了有熊猫、剑齿象、  相似文献   

5.
神农架原始森林中的精灵 川金丝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它们仅分布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四省;它们颜面天蓝、鼻孔上仰;它们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它们祖先的化石产自四川省万县盐井沟更新世裂隙堆积中。它们就是和大熊猫同地域分布,堪称第二国宝的一种猴子——川金丝猴。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考古资料目录索引一、古人类与动物化石《峡地区可能揭开早期人类活动的奥秘》黄万波,《四川文物》1985年第2期.《四川发现一百八十万年前古人类化石》《光明日报》1986年11月30日.《巫山发现一百八十万年前古人类化石》《人民日报》1986年1...  相似文献   

7.
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成立庆典暨首届青藏高原东部寻找人类及其文化国际会议于1998年9月24日在巫山举行。来自国内及日本、韩国、印尼、加拿大和法国的中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本次盛会。"龙骨坡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西坡,1985年在此发现距今ZOO万年的"巫山人"化石,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被誉为"中华历史第一篇"。此次盛会,汇集了刘东生、黄慰文、黄万波、胡长康、陈铁梅、徐湖平、邹厚本、陈淳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就龙骨坡遗存的年代、环境、人骨化石、动物种群、石器制品等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讨;对…  相似文献   

8.
文中所说的“母、女”,不是现在生活于龙骨坡地区的人,而是从200万年前龙骨坡遗址中出土的两件化石,一为老年个体,一为少年个体,故称“母、女”。龙骨坡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苞西坡。此坡原无名称,是当地农民开垦的庄稼地。1985年,在该处发现人类化石以后,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史前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黄万波教授,将其地命名为“龙骨坡”;化石出土地点称为“龙骨坡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定名为“巫山人”。(一)我国老一辈的古人类学和考古学家裴文中、…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重庆市自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察队于1985年10月下旬在巫山县大庙发现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一年之后,1986年10月下旬,在巨猿动物群同一地层层位里,又发现了早期古人类化石。这一重大发现的新闻发布后,震动了我国古人类学界、考古学界和古生物学界。著名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称赞巫山早期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是为我国夺得了一块金牌。四川省委、省府领导极为重视,决定将此项工作列入省的重点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坪村是一个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小山村。1986年,世界各国的考古学者都把目光投向这个村子。这里发现了距今180万年前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这是目前在亚洲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著名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称之为“亚洲的金牌”。“巫山人”的发现为解开世界十大谜之一——人类起源,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巴蜀先民的分布与农业的起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四川地区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有几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中小型河流沿岸(如图),不少中晚期遗址中已发现和农业有关的工具,如巫山大溪等地的石刀、石铲、石锄、蚌镰,南充明家嘴的石耜、淄佛寺的石铲、石锄,资阳沙嘴的石锄,通江、南江、巴中、万县等地的石斧、石锄普格的石镰等。这说明在当时的渔猎部民中,已普遍出现了原始种值业,和已经出现的家禽家畜饲养一样,都是重要的辅助经济,虽然推测三峡地区和安宁河谷可能有了稻的种植,但还不能肯定是否有水田。从西南民族调查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三十年代闻一多先生《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开创了研究巫山神女的先河,成为后世学者对该神话进一步考察的出发点,但闻先生认为巫山神女即为楚之先妣,是楚的高禖神,这一观点的科学性还有待商榷。本文从楚之先妣问题,祀高禖与生殖崇拜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巫山神女不是楚民族的先妣;楚王幸神女的故事和祀高禖没有关系,所谓的"巫山云雨"并非生殖崇拜的反映。中国神话学的研究应摒弃神话历史化的影响,尊重神话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飞 《四川文物》2006,(3):54-58
龙里巫山岩画是贵州一处重要岩画遗迹。巫山岩画人物图像内容涉及舞蹈、牵牛、牵马和骑马等。人物装饰比较丰富,“头饰羽”和“衣著尾”与史书记载相符,与晋宁石寨山两汉时期人物形象惊人相似;牛、马为主体图案说明当时广泛人工饲养牛和马。巫山岩画年代不早于西汉中期,应在东汉到魏晋前后。其风格与周邻地区同时代岩画风格一致。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上,江海门户在哪里?在今张家港市金港镇的巫山。巫山,1962年前属江阴。巫山,又名浮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长山以东2里许。其东2里许是张家港运河,南距香山约6里,北距长江约1里许,高42.5米,东西长约1里,南北宽约半里,占地0.9平方公里。宋代时,江中的巫山四周就有泥沙沉积,曰巫山沙,明嘉靖《江阴县志》所载的《宋志全境图》,图中就标有巫山沙、二角沙(在巫山沙东面),都在金港镇境内。  相似文献   

15.
建始巨猿洞新发现巨猿牙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7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湖北省建始县进行古人类遗址的调查,获得了关于巨猿化石的重要线索。为此,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教授,会同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恩施地区博物馆,建始县文管所于今年6月在建始巨猿洞进行了发掘。发掘地点选在东洞口,面积约20平方米,堆积物厚约4.5米,自上至下分为10个小层,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含动物化石层和鬣狗粪化石层。化石层位于红褐土层下,深3.2米,厚约0.6米,发现5枚巨猿牙化石,均为臼齿或前臼齿,除一枚齿冠稍有残破外,其余齿冠和齿根均保存完好。在化石层中同时发现了与巨猿牙化石伴生的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它们分属6个目19种: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这里所指的三峡地区主要是指今川东万县地区,涪陵地区和鄂西宜昌地区。此地区现有总面积80392km~2,其中山地占70%以上。人口1684.53万,人口密度209.64人/km~2。古人称的峡路是指今泸州、重庆、涪陵、万县、奉节及巴东、秭归、宜昌长江两岸,明显比今天三峡地区概念要广得多。鉴于本地区万县地区、涪陵地区北部和宜昌地区在地理特征上有共同性,古代又为一个相对独立统一的经济区,现又为未来三峡工程库区和坝区所在地,有共同的经济内在机制,故这里的三峡地区概念比古人峡路小,又大于今天一般的三峡概念。因条件限制,本文在论述时以万县和宜昌地区资料为主。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万县地区博物馆经三年筹建,于建国四十周年前夕剪彩开馆。首次展出的内容有万县地区文物汇展,梁平县民间艺术展览,万县地区第四届电影宣传画展览及魏靖宇根雕艺术展览。这次展览力图展现万县地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丰富的文物资源,溶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展览吸引了各界人士,开馆两月多来,观众络绎不绝,已达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  相似文献   

18.
20 0 4年 6月 4日 ,在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和重庆市警备区军事志办公室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地方志业务培训总结大会上 ,重庆市警备区军事志办公室主任张晓林大校代表警备区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关于表彰重庆市万州区人武部荣获全军首轮军事志编修先进单位、首轮《万县地区军事志》被评为全军 60部佳志之一的决定。同时宣布了成都军区关于授予万州区人武部首届军事志编修先进单位、首轮《万县地区军事志》被评为成都军区佳志、授予首轮《万县地区军事志》主编胡家和同志先进个人的决定首轮《万县地区军事志》荣获全军奖励!重庆市万…  相似文献   

19.
一、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分布特征1986年起,笔者在华东地院张利民老师的支持下,以鹰潭市红层为重点,进行寻找恐龙蛋的调查活动,结果在月湖区鸿塘乡境内连续找到5个脊椎动物化石埋藏点,经送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先生、叶祥奎先生鉴定,系恐龙化石。该几处虽然几乎均为异地埋藏不完整,但由于数量多达200多件,分布较广,故表明鹰潭地区的恐龙群体十分强大。当时,远在浙江衢县也发现了恐龙化石,由于该区同属两个大地构造单元边界的赣杭构造带内,引起作者注意,但没有新的资料佐证,无法进行对比。1998年,根据报道,上饶、玉山…  相似文献   

20.
在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产地的2号挖掘现场,又发现一类新的恐龙化石足印,揭露面积已由原来的740平方米扩展至2000平方米,清理出10类80组1600多个足印,而原来只有30组470多个。日前在刘家峡进行现场测量、制模研究工作的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博士、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特邀顾问东洋一教授在2号点挖掘现场又发现了新的恐龙足印。据悉,此前东洋一教授代表日本有关方面,与甘肃省地堪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签定了《中国甘肃永靖盐锅峡恐龙足印化石材料合作研究协议书》,从而拉开了中日共同研究保护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化石遗迹的序幕。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地质遗迹,是1999年8月由甘肃省地质工作者在开展古生物地层调查中发现的。以李大庆博士为主的科研人员经过岩性和岩象分析,追踪挖掘,收获颇丰,从而引起世人关注,本刊也作了全面报道。去年年底,该处遗迹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刘家峡又发现恐龙化石足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