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书画是中国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它以其丰富的种类、鲜明的民族特色、浑厚的民族传统和巨大的艺术成就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其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孟庆卓 《黑龙江史志》2013,(19):237-237
影响我国博物馆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空气的湿度、温度、污染空气以及光线,而且不同材质的文物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文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的保护文物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研究这些化学、物理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速度,是研究制定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文物在贮存、展示过程中面临着环境温度、湿度、污染物对它的影响.其中,湿度是关键的一种因素.采用调湿材料控制文物保存微环境的湿度是最经济实用的方法.为了科学选用调湿材料,本工作选择了Art-Sorb(R)调湿产品与纤维调湿板,通过试验,评价了它们的湿容量、吸放湿性能、响应速度、调控时效等调湿性能.检测结果显示,Art-Sorb(R)调湿产品与纤维调湿板均有较好的调湿功能,但两者比较,纤维调湿板具有湿容量大、用量少的优点;而对Art-Sorb(R)产品,则其平衡湿度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4.
陈晓宇 《黑龙江史志》2013,(23):190-191
文物保存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但由于文物材料的特殊性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文物自然损坏极为常见,影响文物的长期保存。文本探讨了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策略,对减缓文物的自然损坏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武汉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环境现状,科学评价该馆文物库房环境达标试点工程的成效,总结实践经验,服务我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改善工作,采用相关检测设施和仪器分析手段,针对该馆的改造新文物库房、未改造老库房、文物储藏柜、包装囊盒、陈列展厅、文物展柜内的环境质量,检测了其中的温度、相对湿度、甲醛浓度、板材的木材含水率、可见光照度以及紫外辐照强度等指标,并对环境中的酸性气体和VOC浓度进行了采样分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博物馆达标改造工程对库房温湿度和光照水平的控制成效明显,基本达到了文物保护要求;增添使用的文物储藏柜、包装囊盒、活性炭吸附材料等具有一定的微环境调控效果。由于装饰材料和橱柜材料等散发污染物的影响、恒温恒湿系统的间歇式运转模式、部分老库房和展厅采用无防护自然采光设计等原因,现文物保存环境中还存在主要污染气体浓度普遍偏高、湿度呈现短周期性波动、局部光照水平偏高等情况。对此,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存在不多的文明古国大国。我国的文化和历史都有着深厚的积淀。不管是人文方面还是哲学方面古中国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时间长河的推移,这些成果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毫无疑问,这些历史的积淀最多的还是变成了馆藏文物,而博物馆也就成了一个对各方面的保存环境都有很高要求的场所。本研究就文物在博物馆中的保存环境出发,探讨现今我国博物馆的环境现状,为我国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全面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对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监测点的文物保存环境基本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建议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实时监控,实现不同文物对于温湿度的差异化要求,并采取措施降低库房内有害气体污染以及部分展柜中的光照度。  相似文献   

8.
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保护珍贵文物,防止或减缓文物的老化,需要监测、评估和控制文物保存环境的质量,其中温湿度是最基本的两个指标.文物保存环境对温湿度提出了“适宜”和“稳定”的要求.立足这两项要求,本研究对文物保存环境中长期温湿度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对常规温湿度评价方法比较的基础上,针对“适宜”性评估,提出了“温湿度合格率”和“温湿度分布图”的方法;针对“稳定”性评估,构建了“温湿度波动指数”评价方法.通过对某博物馆一展厅内8个月的温湿度数据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预防性保护理念的深入理解,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领域.为此聚焦国际博物馆环境研究的最新动向,重点介绍近年来我国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检测、评估、调控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十二五”期间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研究人员一般均会思考这些问题:什么是文物保存的"理想"环境?博物馆环境应当监控哪些指标,为什么长期以来,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和管理几乎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而开展工作,这些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博物馆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尚未能在所有的博物馆真正实施.近几年,文物保护研究人员关注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控制技术的研究,目标在于解决文物保存和展示环境中的污染物如何表征、监测、净化和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主要研究内容、监测技术和评估体系,以进一步推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领域相关应用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任芳 《丝绸之路》2021,(1):153-156,166
甘肃省是文物大省,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出土文物增多,库藏文物的管理难度也增加了.库藏文物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而文物库房是存放和保护这些重要遗产的关键场所.文物库房管理越来越被关注,库藏文物的保存环境、保护措施也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库房管理现状、保存环境以及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国古代书画文物不仅是中国文化璀璨的瑰宝之一、而且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物证。因为书画文物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对其采用科学、适当的保管方法和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尤为主要。  相似文献   

13.
温度和相对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的两项基本指标。为了更好地处理大量的温湿度监测数据,将K线理论引用至温湿度评估体系,通过K线图四要素的剥离和借鉴,定义采样周期内初始值对应开盘价、采样周期内结束值对应收盘价、采样周期内最高值对应最高价、采样周期内最低值对应最低价。结合一次临展的连续监测数据,使用K线图开展了展厅及部分展柜内温湿度评价,通过主动调湿和被动调湿的调控效果比对,为后续临展等短期展览调湿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工作为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的数据处理建立了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模型,为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探讨方案。  相似文献   

14.
胡琰 《丝绸之路》2021,(2):138-141
书画文物是博物馆重点保护对象,其价值极高,具有易损坏、收藏与保养难度大的特点.当前我国已经将文物资源的保护上升到重大战略地位,对书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博物馆建设的质量.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将对馆藏书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进行探究,以便为馆藏书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做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全文论述了古书画文物贮藏环境对古书画寿命的影响,其主要因素是温湿度改变、光照和有害气体的侵蚀作用。文章分别从环境的各个方面阐述了通过控制环境保护古代书画文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全文以书画装裱为依托阐述和分析收藏与保养的多个方面,涉及的包括药物保存以及湿度温度等在收藏与保养中的问题。综合着保养收藏的并存问题归纳了几点,使书画收藏者能够在欣赏书画的同时懂得保养之法。  相似文献   

17.
故宫建福宫遗存了大量石质构件,其风化现象比较严重。为评价其保存状况,对建福宫石质构件的划痕宽度、回弹性能、自由渗水率、表层波速与透射波速进行取点测试,与新鲜石材数据对比后,证实其风化程度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后续的保护处理。同时还对影响建福宫石质构件风化的环境因素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环境因素与石质构件保存状况的关系,为病害分析乃至保护操作提供了数据及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袁玫 《神州》2013,(23):250-251,253
本文阐述了影响书画保护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书画藏品保护与管理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古旧书画的收藏程序以及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物保存微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集成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文物保存微环境中的集成净化技术,联合采用光催化预处理和竹炭吸附技术净化低浓度的氮氧化物.研究了组合方式在不同光源下的净化效果,同时探讨了湿度对低浓度氮氧化物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恰当的组合情况下,紫外线照射和可见光照射下,净化结果相差不大,最佳组合为光催化+竹炭+4A分子筛+竹炭的组合,NO和NO2的出口浓度分别可降至1.98μg/m3和1.80μg/m3;而相对湿度增加,处理效果降低,但在相对湿度为60%情况下,仍可较长时间内稳定运行,保持出口NOx在4ng/g以下.综合实验结果,光催化联合竹炭吸附集成技术净化低浓度的氮氧化物效果良好,为今后文物保存微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影响书画保护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书画藏品保护与管理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古旧书画的收藏程序以及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