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收藏家》2017,(8)
<正>玉佩饰即古人系在身上,用作装饰的玉质器物。在考古发掘品中,我们也常见到一些木俑、陶俑身上佩挂着精美的玉佩。古代中国人认为,玉具有神秘色彩,它是山石之精灵,能够驱凶辟邪,给人带来福瑞。同时儒家还将其温润坚实的质地,比德君子而加以崇拜,并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之君子必佩玉"之说。所以从古至今,玉质佩饰始终是人们重要的佩戴装饰品。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玉文化十分繁荣,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用玉均已  相似文献   

2.
曲宁宁 《民俗研究》2020,(4):139-147
传统女教主要是基于儒家五经所建构的"内/外"模式来规训女性的言行举止与生活空间,而随着女教理论的发展,儒家修身学说逐步被移植并被用以型塑女子之德性。其中,"女四书"因其作者本身为女性,鲜明体现了女性对于礼教的自觉认同与"内卷化"特征,甚至表现出"立命"与"安身"相统一的趋势。然而从唐代的《女论语》开始,在儒家的心性修养体系日渐深入女教理论的同时,作者已不满于《女诫》以来将女性圈囿于家庭之内的角色定位与伦理束缚,表达出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强烈意愿与完善个人道德、安顿终极关怀的诉求。换言之,先秦乃至两汉的女教理论着意将女子型塑为"女子",而唐代以降,女性的性别意识逐渐觉醒并致力于打破这一阃域,而力争成为"女君子"乃至"君子",并因此产生了女性个体诉求与儒家传统礼教之间的矛盾。这一冲突在明清时期达至巅峰,从而呈现出礼俗互动的多重影像。  相似文献   

3.
正杨博博士《凯俤君子民之父母——战国楚竹书中的君子与社会》一书,是在他博士学位论文最后一部分"楚竹书于诸子学术与儒家政治思想研究之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增补而成的专著。杨博2011年在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的指导下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凤瀚教授门下攻读了博士学位。2017年6月,他博士后出站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工作,与我建立了学术联系。两  相似文献   

4.
<正>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而美玉就得到了人们的万般垂爱。儒家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中国人一直是喜欢寓意深刻的玉器,如意因为名称吉祥,所以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喜爱,而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幸福光明,是人们普遍的心理,于是人们借助如意之名,传达一种如意的意愿,以求事事称心,万事如意。如意作为雕刻艺术品,是玉雕件中  相似文献   

5.
作为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儒家思想的汇编,《礼记》主张要行"礼"、修身养性,即做君子之人,行君子之行,言君子之言,并使之成为一种道德自觉。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尤其是它的"礼文化"在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一、传承高贵,促进社会文明文言文的世界,是一个以"君子"为人生理想的世界。儒学,可以说是君子养成之学。君子,高尚尊贵,才德出众。历代的读书人努力进修,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省自觉,自尊自胜。中华是文明之邦,礼义廉耻,是古代贵族言行的准则,是孜孜以求的美德,是高贵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精神核心价值所在。君子立身处世之道,是"以  相似文献   

7.
朱宇聪 《神州》2013,(11):225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形成了一种"君子"的人格模式。梨花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艺术,在整个社会"君子人格"的模式影响下,其艺术中也渲染着"君子"之气。同时,它也是乐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艺术性质决定了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渲染社会伦理意识、促成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整个社会的大治大化。本文便从"君子人格"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角度切入,展现梨花大鼓在艺术内容方面具有的明显倾向性。  相似文献   

8.
“君子”最早是作为各级贵族的通称而出现的,后经儒家的极力推崇和宣扬,逐步由统治阶级的专称演变为“有才德的人”,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信奉的道德人格的化身。上博简(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与“三无”是孔子提倡的完美人生理论,充分表征了儒家的“君子”人格。儒家通过具体艺术对身心的培育与修养,最终形成的君子人格实际是内在完满的道德与外在形容举止相互统一的善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曾参作为孔子之后的儒学代表人物,全面继承了孔子"学为君子"、"为人孝弟"、"反省内求"等教育思想,阐释了君子人格、孝道、"慎独"等观念,明确了"孝"在儒学理论体系中的实践标准,从道德伦理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传承者。  相似文献   

10.
郭店简“君子贵诚之”属儒家子思一派,所论与《中庸》相通。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认为传统的儒家哲学是一种伦理学,那么,道德问题即是其最主要的问题。在传统的儒家哲学里,道德是内在的,因而是超越历史的。而在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里,因为消解了传统儒学"天理"、人性之道德价值性的内涵,因而道德是外在于人的,是社会之理的基本内容;人所有的道德理性,也由此从传统儒家哲学之道德的"内在自觉"而向新理学之"外在自觉"转换了,因而也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追溯中国思想史的源头,儒家传统讲究"内圣外王"。社会史的演变历程更是证明,小人多才、君子无才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德与才很难合一。德才之辨,是传统中国士大夫的古老命题。尽管明代的士大夫仍然承袭宋儒之论,倡导重德轻才,且就明代士大夫的行为而言,亦不乏德才两分的现象,但至少有如下两大转向值得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即从重德轻才向重才轻德的转变,以及从重才轻德向德才合一的转变。随之而来者,则是儒家"内圣外王"之说的复兴,以及理学向原始儒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儒家提倡“君子之风”,也就是“君子人格”,它具有多种特质,而“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是最高理想.“致良知”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对人格类型作了不同分类.王阳明倡导良知之学,认为人人心中具有良知本体.无论地位高低、职业殊异,只要立志、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人格的人.这正是“致良知”的巨大魅力所在,也是“君子人格”的巨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诗经》时代,"小人"和"君子"都是宽泛的称谓,士卒和庶民皆可称之为"小人",而有钱有势的贵族和身处下层的平民皆可称之为"君子"。小人和君子之分并不关涉道德。在《论语》时代,小人和君子均被贴上了道德标签,一贬一褒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5.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所谓“君子三变”,语出《论语》,是儒家对“君子”言谈举止的理想描述。星云大师给我的印象也大致如此。大师宝相庄严,身材高大,坐如钟、站如松,虽然不良于行,仍有“八风不动”的端正仪容。  相似文献   

16.
船山明亡後隱於深山四十餘年,以漢衣冠終其身,並世殆無第二人。其所以能如此,在深信人能以"養性"爲功於天地。船山以爲,通天下一氣,一陰一陽,絪緼相繼而不息。最清者》太虛"天氣",純粹而靈;降而爲"地氣"或"五行之氣",則稍濁而有礙;地氣凝結,則爲形質。人之所以有靈,在於有心,心中函有太虛天氣,是爲"神",爲"性"。此神爲地氣所包,地氣則限於形質。心中之神雖得自太虛,然既生之後,則與地氣交通往來,人能自取自用。神之爲清爲濁,於是端賴於己。且人一生所爲所思,皆不滅而融入其神,死後同歸太虛。故君子"存事没寧",不遺造化以疵纇。如此信仰,直可名爲儒家士君子之宗教也。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一部重要作品,她塑造了完美的君子形象,并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的道德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所在,是能否构建一个良好人生价值坐标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张晖 《神州》2014,(9):43-43
在孔子思想中,“直”作为儒家君子人格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提倡的是人的真性情,是具有真诚性情感的人格,体现着孔子对人的真性情的强调和关注。  相似文献   

19.
历来对"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句话的传统解释是"君子偶有不仁,小人绝不会仁",而被杨伯峻等人因不甚圆通而质疑。杨伯峻提出此处"君子"、"小人"或以社会地位而言,牛泽群则以君子有广义、狭义之分而论证"君子中有不仁的人"。纵观论语全文,孔子对道德君子的定义其实是很明确的,反而"仁"却不止有一种解释。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明晰这句话的应有之意,进而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孔子伦理思想的认识并发挥其当代价值,起到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内涵十分丰富,但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难免有被歪曲和误解之处。李迎新认为,儒家思想不但是一种理想信仰,更是一门践履之学;不但是一种理性精神,更是一门智慧哲学。学习和掌握儒家精神实质,对于建立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大有裨益。特别是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将儒家思想"知行合一""君子人格"塑造等理念与共产主义理想进行比较研究,进而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