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敏 《史学月刊》2005,(11):116-118
刘邦称帝后于汉高五年(前202)五月颁布了一道长篇诏令,即所谓“高帝五年诏”。此诏令涉及新王朝初建时奖励有功、安定天下的具体措施,直接影响到新的等级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故长期为中外秦汉史专家所重视。虽然《史记》、《汉书》、《汉纪》、《资治通鉴》等书对它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2.
《文馆词林》保存的北齐后期皇帝除授官员职务的“敕”分为两类:一为“件授如右”敕,是北齐皇帝对吏部上奏官职拟选名单的批复,它是吏部铨选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二为以皇帝名义发布的除授官员职务敕,它与发诏授官同属官职除授的重要形式,但各有对应的官职除授范围。北齐后期皇帝发诏、发敕授官和“件授如右”敕,不仅与唐代“册授”“制授”“敕授”和“旨授”存在渊源关系,是唐代选授之法的重要来源,而且对唐代制敕授官文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进士科“止试策”考论——兼及“三场试”之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进士科“其初止试策”说始于唐 ,五代时又将之与“三场试”相联系 ,后世相沿 ,几为定论 ,然其说颇可质疑。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 ,其“试读”即口试之帖经。贞观二十二年进士科已有“文”、“策”两个试项。上元、仪凤年间进士科已有帖经 ,显庆四年也有试“表”、“箴”之先例 ,此外还有试“一小经”之“旧例”。永隆二年《条流诏》确立“二项 (场 )试”制度以前 ,已经存在着实际上的二项试 ;开元二十五年《条制诏》确立“三项 (场 )试”制度以前 ,也已存在着实际上的三项试。它们为最终形成诏令、确立制度提供了经验和基础。二诏所立试制不同 ,两相比较 ,尤能见其变化之脉络与重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一、《全唐文》的价值 1.《全唐文》是一部清嘉庆时官修的唐五代文总集,一千卷,所收资料比其他同类书丰富。首先从所收文章数量看,如《文苑英华》收诗文近两万篇,唐五代作品占九成,其中所收唐五代文只有八千篇,而《全唐文》收文两万篇,其篇数是《文苑英华》所收唐五代文的两倍半。《唐大诏令集》是唐代诏令之集大成者,收诏令1686篇,《文苑英华》收唐代诏令1681篇,二者合计3367篇,其中还有许多重复。而《全唐文》收诏令近6000篇,约为《唐大诏令集》、《文苑英华》二书诏令总和的二倍。像墓志铭,《文苑英华》收222篇,而《全唐文》收472篇,比《文苑英华》多一倍。像赋,《文苑英华》收1300余篇,而《全  相似文献   

5.
周峰 《古籍研究》2001,(3):14-15
诏令就是历代皇帝的书、告,包括诏、令、敕、制、御札、国书等。因为诏令都是最高统治所发布的,其内容多关系到国计民生,因而多是第一手的珍贵史料,对研究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历代诏令的汇编,主要有宋人宋敏求所编《唐大诏令集》及宋代所汇集的北宋一朝的《宋大诏令集》。今人董克昌先生主编有《大金诏令释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书,从各种史书中辑得金代诏令490条,约15万字,对研究金源一代的历史有着重要价值。笔在学习金史的过程中,发现该书还有一些遗漏,故仿照该书的体例,辑录诏令原,加以注释,作补遗如下。  相似文献   

6.
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王智勇诏令是封建皇朝以皇帝名义所发布之文书文告。现存宋人文集大量汇编了有宋一代诏令,如王《华阳集》、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等。然考其文集作者仕历生平与诏令内容、年代,其所收诏令亦间或有误者。今检平日考辨所得,胪列如次。一、刘敞《公是...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4,(2)
<正>清代经史校勘,名家辈出,何(焯)、惠(栋)、卢(文弨)、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丁(杰)、黄(丕烈)、顾(广圻)、孙(星衍)、阮(元)、俞(樾)诸氏,皆一代名家,成就斐然。然而有趣的是,他们之间对同一对象的考校却可能有着完全相反的结论。他们之间的一些论辩,至今仍迷雾重重,莫衷一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公案就是段玉裁、顾千里二人对《礼记》"二名不偏讳"文字是非的论争。围绕着"不偏讳"与"不徧讳",后来又有王  相似文献   

8.
《唐大诏令集》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典籍,但此书流传至今已非全璧。本文依据《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之征引,辑出《唐大诏令集》佚篇七篇,并对佚篇之佚文、撰时作了辑考,对佚篇之真伪作了辨析,对佚篇之归属作考订,同时对《唐大诏令集》"政事"类下之阙目作了辑补。  相似文献   

9.
北宋初年 ,遵循后周旧制 ,依然维持着与南唐等南方小国的贸易往来。但到乾德二年七月 ,宋廷以担心北宋商人侵扰、凭陵南唐为由 ,于七月乙未 ( 2 2日 ) ,诏谕南唐主李煜 ,“于江北置折博务 ,禁商旅过江” (《长编》卷五 )。但记此诏颁于八月乙未日。按 ,乾德二年八月一日为甲辰朔 ,本月内并无乙未日。所以《宋大诏令集》此条日期当有误 ,当如《长编》所言为七月乙未日事。此事的实施 ,是“太祖乾德二年八月 ,诏京师、建安、汉阳、蕲口并置榷场” (《宋会要》食货三六之一 )。按 :《宋会要》页眉有语曰“二”一作“元” ,以此事或在元年 ,当误…  相似文献   

10.
康熙三十年杭州教案爆发,为在华西教士提供了促使清廷解除康熙八年禁教令、重新考虑天主教政策的历史契机。在多方因素影响下,康熙三十一年宽容天主教诏令终于颁布。该诏令不仅为天主教在华活动创造相对宽松的传教环境,而且引起欧洲天主教社会的较广泛关注,刺激了欧洲向中国拓展传教事业。此外,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还成为道光二十四年法使喇萼呢与两广总督耆英谈判时,胁迫清廷同意弛禁天主教的一个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11.
《唐大诏令集》是研究唐代王言最重要的史料。究其史源,包括唐宋时人所编的各类制集、个人文集及唐代各种文献,都可以纳入考虑。此前有观点强调《唐大诏令集》来自实录,这是值得商榷的。作为王言文献的合集,《唐大诏令集》与实录体史书,存在体制性的差异,实录体史书更无法容纳体量庞大的王言。实录作为一种编年体史书,征引王言史料是必要的,与其他史料的使用是一致的。宋绶的时代,唐代王言史料存在相对丰富,坚持大诏令来源于特定史籍的观点,不仅难以成立,甚至有本末倒置之嫌。  相似文献   

12.
今存关于"十八家《晋书》"的最早文献乃唐贞观二十年所颁布的《修晋书诏》,但诏书仅列十四家之名。谢沈《晋书》和裴松之《晋纪》虽不见于《隋书·经籍志》,但均居诏书所论十四家晋史之列,唐修《晋书·谢沈传》和《南史·裴松之传》亦皆称二人所撰晋史"行于世",二书初唐见存当不容置疑。王韶之《晋纪》又称《晋安帝纪》、《崇安纪》,《史通》、《新唐书》均将其列入杂史类,而《隋书·经籍志》却将其误置入"古史"(编年体史书)之列。"十八家《晋书》"本指《隋书·经籍志》所列除王韶之《晋纪》之外的十八家晋代"正史、古史"而言。谢沈《晋书》和裴松之《晋纪》二稀见本在唐初并未亡佚,颁布《修晋书诏》时,存世晋史实有二十家。《修晋书诏》沿袭旧说,却又将谢沈《晋书》和裴松之《晋纪》归入"十八家《晋书》"的范畴,"十八家《晋书》"遂成初唐见存先唐晋史的通称。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使地方志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的轨道。结合工作实际学习《条例》,对省志扫尾工作谈些个人想法。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修志的历史长河中,官修是其主旋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彰显他的家乡,下令撰修《南阳风俗志》,开后世官修志书之先河。国家明令修志从隋朝开始,隋炀帝大业年间曾发布诏令,要求全国各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隋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承继了官修的做法。唐代皇帝下诏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修一次图经(当时方志的主要形式);宋代除了承袭唐代三年一造图经的制度,朝廷还设置了中央修志机构—…  相似文献   

14.
"制诏御史"是西汉重要制书的常见起首语,引领着立法、布政和封授高官贵爵之诏。学界以往从御史大夫负责颁下诏令的角度解释"制诏御史",认为其"御史"二字是"御史大夫"的省文。综括传世文献和悬泉汉简来看,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制诏御史"之"御史",实际上是指"侍御史"。而"制诏御史"意指皇帝命令侍御史书记或抄录王言,并将其制成规范文书,反映的是诏令由皇帝自作,人臣负责"记王言"的制度。从性质上讲,"制诏御史"只是起到引领诏令的作用,其所以标明"御史",应该是要凸显侍御史在制书拟制过程中的作用。西汉时期,侍御史作为皇帝的近侍秘书,不仅负责拟制和玺封制书,而且拥有审核公卿奏疏之权,其权力和位望始终居于负责文书收发、传送的尚书之上。  相似文献   

15.
《陈书》卷二《高祖纪下》载陈霸先即位诏书 ,有如下一段 :五德更运 ,帝王所以御天 ,三正相因 ,夏、殷所以宰世 ,虽色分辞翰 ,时异文质 ,揖让征伐 ,迄用参差 ,而育德振民 ,义归一揆。清·严可均辑《全陈文》卷一据《陈书》本纪录此诏 ,题作《受禅大赦诏》 ,此段文字与今本全同。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卷六六八亦载此诏 ,其中“宰世”作“宰物”、“辞翰”作“翰”、“迄用”作“迭用”、“振民”作“振萌”。《文馆词林》乃唐高宗朝中书令许敬宗奉敕编撰 ,其抄录此诏时 ,因避唐讳 ,故改“世”为“物” ,改“民”为“萌”。这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6.
洛阳教业里有右金吾卫大将军安东都护高震宅。据《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大历年 0 75《唐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特进右金吾卫大将军安东都护郯国公上柱国高公墓志铭并序》,大历八年夏五月工有七日 ,右金吾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公薨于洛阳教业里之私第 ,春秋七十三。公讳震 ,字某 ,渤海人。公乃扶余贵种 ,辰韩令族 ,怀化启土 ,继代称王 ,嗣为国宾 ,食邑千室。洛阳嘉善坊有处士李端宅。据《唐代墓志汇编》贞元 0 38《魏故处士李君墓志铭》,君讳端 ,字行端 ,陇西城纪人也 ,缘官流客宅河南焉。以正始二年五月十四日卒于嘉…  相似文献   

17.
“罪己诏”指皇帝责备自己而下的诏令。颁发的原因,大致有二,一因灾异而发,二因做错事情而发。灾异多属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蝗灾、地震、彗星、日蚀、山崩、冬天打雷、春天降雪等等。出现这些现象皇帝为何要下罪己诏呢?因为皇帝相信“天命”之说,以为自己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治理人民,若是出现这些现象,给人民带来灾难和死亡,他们认为都是自己不好造成的,所以上天向他发出警示,往往引咎自责,下个罪己诏,检讨一下自己的过失,做点好事,或命官员直言朝政得失,以求补救。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每个朝代均有,如晋武帝在太康七年(286年)下诏说:“比年灾异屡发,日蚀三朝,地震山崩,邦之不善,实在朕躬。公卿大臣各上封事(用袋子封缄的上书),极言其故,勿有所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挖掘利用海外日本、朝鲜流传和国内的罕见史料,揭示了康熙帝颁布"三藩之乱"《平定诏》之后发生的一系列隐秘史事,如叛乱者耿精忠实际是在《平定诏》颁布之后才被处死的,其延命实因朝中索额图等人的关照;史料传闻尚可喜实际支持了尚之信行动;康熙帝将参与清查尚之信的诸多官员处以杀头重罪实为销毁有关证据等等。该研究对有关"三藩之乱"研究既有结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9.
《周书》卷四《明帝纪》明帝二年下 ,有云 :(秋七月 )丙申 ,顺阳献三足乌。八月甲子 ,群臣上表称庆。诏曰 :“夫天不爱宝 ,地称表瑞 ,莫不威凤巢阁 ,图龙跃沼 ,岂直日月珠连 ,风雨玉烛……可大赦天下 ,文武官普进二级。”据此段叙述 ,是周明帝之诏当是二年八月甲子日所下。清·严可均辑《全后周文》卷一明帝名下录此诏 ,题《三足乌见大赦诏》 ,其于题下小注即云 :“二年八月甲子。”近读影弘仁本《文馆词林》 (日本古典研究会 196 9年版 )发现其卷六六七载此诏全文 ,较《周书》所载完备 :在“夫天不爱宝”句前有“惟二年八月丙子 ,王若曰 :…  相似文献   

20.
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巩固统一的国家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颁布诏令统一度量衡,对促进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存于镇原县博物馆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就是当时历史的见证。1976年4月1日,镇原县城关镇富坪村村民建宅取土时发现了这件珍贵的文物后,上交镇原县文博工作部门。1996年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