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包或住户门前竖立黑慕日,已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标志。然而,这一文化现象缘何而来,至今仍众说不一。本文拟就黑慕日历史渊源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进行综述,进而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羊绒衫无疑是我国家喻户晓的驰名品牌,给140多万人口的鄂尔多斯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较长的时间里,鄂尔多斯是以蒙古族歌舞闻名于世,鄂尔多斯祝酒歌传唱一时,在青海的酒席上也时常可以听得到那首《金杯银杯》。著名的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就出生在这片富饶美丽的草原上,我们有多少次在酒酣之际为他深沉悠扬的歌声所陶醉啊!到鄂尔多斯的第一天,在下榻的鄂尔多斯饭店,亲耳聆听了蒙古族姑娘和小伙子美妙的歌声,蒙古长调似长空掠过的雁阵、似马头琴深情的吟咏,听得人心儿似在颤动呢!蒙古民族人人会唱歌跳舞,辽阔的蒙古草原上还不知…  相似文献   

3.
《攀登》2016,(2)
明代中期一大批蒙古部落进入青海,使青海成为蒙古族活动的一个中心地带,而且对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时期蒙古族的大迁徒中,蒙古部落支派非常复杂,其中鄂尔多斯的亦卜剌部与土默特的俺答汗部是影响较大的两个部落。他们先后活动于西海地区,加强了与这一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和联系,同时将藏传佛教传入蒙古社会,对蒙古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永乐帝迁都北京这一历史事件在民间文化中的投影,鄂尔多斯蒙古人和老北京人中间都流传着明永乐帝建造北京城的故事,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通过用民俗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蒙古传说中“黑衣异人”身份的识别,并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分析,可知蒙古传说源于汉族传说,其形成经历了对相关汉族民间故事吸收、置换及整合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三)蒙古族的语言文字蒙古族通用语言为蒙古语。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我国使用人口约300万人。在国外,主要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国蒙古语可划分为三个方言:内蒙古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科尔沁特等土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新巴  相似文献   

6.
蒙古林丹汗是成吉斯汗黄金家族政权的末代大汗.他是满蒙初期政治关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政治人,是代表民族政治利益的领袖人物.林丹汗为了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奋斗一生,可是错综复杂的民族政治关系导致他的败亡命运.这对蒙古族政治历史,乃至对整个地区政治局势产生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插汉拖辉地方位于宁夏平原北部沿黄河一带,东与鄂尔多斯旗地相接。康熙年间这里是鄂尔多斯蒙古部落游牧地。雍正年间清廷在这里设县筑城,兴修水利,招民垦种,将其变成了新垦区。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难以应对的环境和灾害问题,导致县治裁撤,民户流散,农田逐渐荒废。清前期插汉拖辉从牧场到农耕区再到弃地的转变,是农牧交错带地区环境变迁的典型案例,探究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对今后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开发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你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或房屋门前,便会看见高高地栽立着两根旗杆。蒙古人称之为“玛尼宏”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玛尼宏是上面装有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中间拉着细细的羊毛绳索,上面悬挂着蓝、黄、绿、白、红五彩小旗。每个小旗子上都印有九匹昂首向上奔腾的神马。图案的空隙里用蒙文或藏文写着:“希望之马奔腾飞跃,愿我们的民族繁荣吉祥。”五彩小旗的蓝色为蒙古族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繁荣强盛;黄色则代表养育本民族的土地;绿色代表草原;白色代表财富之源泉的羊群;红色…  相似文献   

9.
马钧 《中国土族》2005,(1):57-60
藏传佛教信仰与审美体验藏传佛教,亦称西藏佛教或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经过改造融合后形成的一种佛教形态。青藏高原是这一特殊宗教形成的胎息地,后来它扩展到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族际性、地域性的宗教。佛教传入西藏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到公元18世纪达到极盛时期。传播的地区包括今天西藏的全境,四川、云南和甘肃的部分地区,青海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的蒙古族地区,还有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原苏联境内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蒙古)和图瓦自治共和国(唐努乌梁海)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区。在我国信仰这一宗教的民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升允的诗文、书信和国内外相关档案,订正了有关他的旗籍出身、活动经历上错误以及分歧的记载,进而从政治角度切入,并从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视点对其辛亥革命后远赴外蒙古库伦、求助俄蒙、致函日本政府并登陆日本、回国后继续为复辟奔走等一系列重要政治活动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升允最初是想利用自己出身蒙古察哈尔部这一"蒙古世仆"的民族身份,寻求内外蒙古各部贵族的支持,结果到处碰壁。原因在于他的民族身份认同,并非基于文化和共同情感,而是基于实现其恢复清朝的目的和需要。他的行动证明,尽管出身蒙古,但经过二百余年共同生活,其与满洲旗人在文化和情感上已无二致。为了复兴故国,他不惜求助外国势力。他的复辟实践,不是出自一般意义上的功名利禄等个人利益,而是出自个人的政治理想,尽管这一理想与时代的潮流格格不入。在他的身上,民族认同、地域认同意识服从于更高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贾陈亮 《黑龙江史志》2011,(13):13-14,34
蒙古帝国时期,萨满利用巫术和占卜鼓动士气、昭示天命,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备受尊崇.元朝建立后,萨满教在蒙古族社会的统治地位逐渐衰弱,而占卜作为蒙古人的传统习俗,对元代政治生活仍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8):13-13,16
(三)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通用语言为蒙古语。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我国使用人口约300万人。在国外,主要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国蒙古语可划分为三个方言:内蒙古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科尔沁特等土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卫拉特方言,包括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这些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别。额鲁特蒙古人是明清时期西蒙古分支,讲额鲁特蒙古方言,至今保留着额鲁特方言的语音、语汇特点。巴尔虎与布里亚特方言本为一个地域的蒙古语,但巴尔虎人受俄语、汉语、东蒙古方言影响很少,却因与喀尔喀部杂居而受其语言影响较大。布里亚特蒙古在民国年间从当时的苏联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迁入,他们所用蒙古语不但在语音、发音上有其特点,而且在词汇上从俄语借用较多。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是自元朝(1279—1368年)统治结束以来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再次复兴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高僧活佛(即呼图克图),他们在促进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世哲布尊丹巴(Jebtsundamba)呼图克图咱那巴匝尔(Zanabazar)就是喀尔喀蒙古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孟根  包建军 《黑龙江史志》2013,(11):312-313
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在鄂尔多斯,作为蒙古族的一个部落——鄂尔多斯部的人们一直守护着圣主成吉思汗的陵墓,同时把蒙古族原有的祭祀传统和习俗保留了下来。祭火是蒙古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在祭火当天人们除了要煮制牛羊肉外还要准备别有特色的"祭火饭"。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诺茹孜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还要准备特制的"诺茹孜饭"。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祭火饭与新疆少数民族的诺茹孜饭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本文将要从这两种饭的做法和所含的意义两方面对此做详细的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15.
满蒙联姻不仅是清朝满蒙同盟、清朝统治蒙古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清代满蒙关系的重要体现。清代皇女下嫁蒙古,给蒙古社会带来了深远的政治、经济、人口、民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清代满蒙联姻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有诸多学术论著。本文通过对清代下嫁蒙古的公主、格格的封号以及因封号而获得的陪嫁待遇的考察,从而对其随行人员的性质和"陪嫁人户"总体规模做出估算,进而探析这一人群对当时蒙古社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喀左蒙古族的来源及喀喇沁左翼旗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蒙古族人的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明初从北方南下的兀良哈部的蒙古人,一部分是明末从鄂尔多斯东迁过来的喀喇沁部的蒙古人。他们主要通过联姻的形式融合到一起,沿用喀喇沁之名,后金天聪三年,喀喇沁部归附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喀喇沁分为左翼和右翼旗,色棱为喀喇沁左翼旗第一任札萨克。从此这里的蒙古人结束了狩猎、游牧和战争、抢掠的生活,开始在喀左地区定居农耕至今。  相似文献   

17.
清代蒙古票照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对出入蒙地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地区实施封禁政策的产物。它的推行对强化蒙古地区的控制,阻止汉人大规模流入蒙地产生过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一重要问题学术界研究还很薄弱。本文从票照制度的相关规定、产生的作用等方面对票照制度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期对清朝蒙古地区统治政策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清末边疆地区新政举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清末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新政,曾多有否定,研究也未能深入展开;近年来发表了一些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其中又出现了评价过高的倾向。本文从清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帝国主义侵略这一严峻形势考虑,以清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政策的变化为背景,以边疆大吏的治边活动为重点,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概述了清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实施新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元史》载成吉思汗1227年攻打西夏,七月壬午病重,己丑逝於萨里川哈老徒行宫。萨里川哈老徒行宫在漠北,他不可能在八天之内从西夏赶到漠北。较为符合逻辑的观点是,行宫可以随着守斡耳朵的皇后迁徙至西夏,所以成吉思汗去世地点仍是西夏境内。元代漠北的成吉思汗祭祀在他的四大斡耳朵举行,由此出现了“斡耳朵思”一词,它是後世“鄂尔多斯”一词的来源。元之後的成吉思汗祭祀地点转移到了漠南的鄂尔多斯,其转移的原因,是因为蒙古人深信成吉思汗曾表示愿在鄂尔多斯安度晚年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20.
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区在元代归属懿州管辖。本从民族语言学出发,对位于县境西部的“沙力土”等蒙古村落历史渊源进行考证,并依据相关史料,认定“沙力土”等蒙古语村名均为《蒙古秘史》中特指“回回人”的词语“撒尔塔兀勒”演化而成。从而指出,“沙力土”等村名与历史上“回回人”的渊源关系;同时,也可看到,元代辽西北政治、军事重镇——懿州有回回人活动的珍贵史实,必将使当地民族史研究增添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