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厅墓地出土玉器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自身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两部分。长方形钺、环璧类玉器和各种耳饰,应是大汶口文化的自身因素。刻有神徽的玉琮、琮形管、玉璜、玉梳背、刻有神徽纹样的玉锥形器和有段玉锛以及多数串饰,则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花厅墓地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海岱地区玉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尚未形成独立的玉器文化体系。到花厅墓地时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在良渚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形成以玉钺、大型玉刀、各种环璧、牙璧及梯形绿松石耳饰等为基本内容的海岱系玉器文化。这一玉器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玉器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布遍及黄河、长江和岭南等广大地区的牙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极为重要的玉礼器。关于牙璋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山东东部地区四个地点出土的牙璋,形制原始,年代较早,出土牙璋的遗址和伴出的镯类玉石器等,主要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部分可延续到龙山文化早期。据此,可以确认牙璋最早起源于东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3.
<正>联璧,形似玉璧相联,后约定俗成以孔数多少定名为几联璧,目前已发现的有双联璧、三联璧及四联璧。联璧在我国黑吉地区、辽河流域、海岱地区和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遗址和墓葬内均有出土,但出土数量不多,延续时间不长,用途也不甚明了。目前,关于联璧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少,专门研究文章仅有一篇~①。本文对考古出土的双联璧、三联璧及四联璧进行类型学分析,从其年代、  相似文献   

4.
山东章丘出土青铜器述要兼谈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章丘县出土了一批商周青铜器,其中两件带有铭文。铜器出土地点较分散,出土单位也多不清楚,但仍不失为研究鲁北历史的重要资料。现择要概述其中的一批青铜器,并对相关问题探讨如下。一、铜器出土地点及器物种类小峨眉山地点:位于县城明水镇东南部的小峨眉山北侧。北约0.5公里为明水湖,东北0.5公里为绣水村(传为汉土鼓城)。此处未发现墓葬及居住遗迹,但陆续出土了铜器80余件,有甬钟、铙形器、圭形器、璧形器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南兴埠遗址有完整组合的单位出土的陶器与同时期大汶口文化西夏侯类型的一系列典型单位出土的陶器进行了比较,认为南兴埠遗址的典型陶器与西夏侯类型有很大差别,应该将其从西夏侯类型中区分出来。南兴埠遗址典型陶器与大汶口文化没有渊源关系,但与尉迟寺遗址出土陶器十分接近,两者很有可能属于同一文化类型。因此将尉迟寺遗址纳入大汶口文化之中的观点也应该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6.
王绚  张溯 《东南文化》2018,(1):81-87
大汶口文化流行以獐牙随葬和拔牙的习俗。以獐牙随葬的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晚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了以獐牙随葬外,还随葬一种由獐牙制作而成的钩形器。拔牙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中、晚期在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遗址中仍然流行。拔牙的形式极为统一,均为拔除上颌两颗侧门牙。拔牙和以獐牙随葬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汶泗流域的遗址中,分布地域相同,其他地区发现很少。这两种习俗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较为兴盛,到龙山时期几乎消失不见。可能源自大汶口先民对獐的图腾崇拜,拔掉上侧门齿以模仿獐的样子,生前随身携带獐牙制作的勾形器,死后随葬獐牙,均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玉璇玑     
王春元 《中华遗产》2007,(12):148-149
璇玑有一个共同点:璧的外缘有三个飞扬的翘牙,间距相等,有的其间雕刻扉棱一样的小齿。迄今为止,山东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玉璇玑制作年代最早。  相似文献   

8.
<正>牙角雕刻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收藏界特指象牙和犀牛角的雕刻品。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轮美奂,充满艺术魅力;犀牛角则因其珍稀而名贵。我国的牙角雕发端于史前时期。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十数件象牙雕制品出土,大汶口文化遗址、良渚文化墓也都出土了象牙雕器。商代墓葬出土的象牙雕器,纹饰精细繁复,已是精美的牙雕艺术品。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从南亚及南洋输入的象牙、犀角增加,促进了牙角雕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明代,朝廷多使用牙笏、牙符牌、  相似文献   

9.
<正>牙角雕刻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收藏界特指象牙和犀牛角的雕刻品。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轮美奂,充满艺术魅力;犀牛角则因其珍稀而名贵。我国的牙角雕发端于史前时期。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十数件象牙雕制品出土,大汶口文化遗址、良渚文化墓也都出土了象牙雕器。商代墓葬出土的象牙雕器,纹饰精细繁复,已是精美的牙雕艺术品。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从南亚及南洋输入的象牙、犀角增加,促进了牙角雕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明代,朝廷多使用牙笏、牙符牌、  相似文献   

10.
獐牙勾形器和象牙雕筒是大汶口文化中较为特殊的两种器物,它不仅在其它文化中尚未发现,而且在本文化中也有地域上的限制。对这种器物的用途,有着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探讨。 一、獐牙勾形器 獐牙勾形器主要见于大汶口文化的大墩子类型。目前发现的:在邳县刘林遗址的墓葬中发现29件,居住遗址中有一件;大墩子遗址的墓葬中发现  相似文献   

11.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殷商西周玉雕中,有一些形制特殊的齿牙形玉器,基本器型有牙璧、牙璋、玉戚和玉刀四种。关于牙璧(也称玉璇玑),夏鼐先生曾作过深入的研究,澄清了玉璇玑是天文仪器的讹传,并指出: “它的用途,当和璜、玦一类相似,作为装饰物,可能也带有宗教或辟邪的作用。”也有学者对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传世长方形多孔玉刀作过探讨。而牙璋、玉戚是齿牙形玉器的大宗,考古报告和资料虽有所论及,但过于简略。因此,对它们的起  相似文献   

12.
刘松林 《文博》2023,(4):54-62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改造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圆形铜牌饰,其性质有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仙境场景。随着东汉墓葬结构及用玉方式的转变,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与消亡,出现了更多装饰于棺头挡悬璧图、十字双弦穿璧图、龙穿璧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有幸偶得半两钱阳母范一方。半两钱范出土、存世数量极少,尤其是阳铜范更为珍稀。但有关此范出土地点、时间和有无伴同出土器物,均不得而知.故研究失据,对辨伪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4.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共发现139座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根据随葬品的数量差异,可分为三个等级。在前人的分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墓葬的等级分布、墓主性别和墓均随葬品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梁王城遗址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时出现了具有分层社会特征的社会分化现象,但明确的社会阶级尚未形成;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已经出现,但男性和女性的性比存在异常,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5.
枕骨变形和人工拔牙等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独特的文化现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南郑州西山、淅川沟湾,湖北房县七里河、枣阳雕龙碑等遗址的古代居民也发现有枕骨变形、人工拔牙等现象;而且从遗传特征最为明显的颅面部来看,这四处遗址的古代居民最接近于大汶口文化居民。此外,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些带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器物,且墓葬中亦存在随葬猪下颌骨的现象,故而推断这四处遗址应该有从海岱地区迁徙而来的大汶口文化居民。由于未发现大规模的创伤现象,此次大汶口文化居民西迁应为和平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6.
山东地区汶泗流域与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镞形器有明显的区别,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分析,以重新引出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渊源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噩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噩是南方大国。它在商王朝时期是雄据南方的一个侯国,与商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史记·殷本纪》记有“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等内容。但因史籍中有关它的记述较少,出土的遗物也不多,因此,今人但知南方有个楚国,却很少提到噩国者。建国以来,陆续出土了一些西周时期的噩国铜器,惟数量不算很多,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更少。因此,对噩国的遗迹及其历史,仍不能有较全面的了解。不过,所出铜器中多有较长铭文,  相似文献   

18.
背壶造型独特,是大汶口文化典型器物之一。自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一直沿用到大汶口文化晚期。背壶的分布范围基本与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一致。大汶口文化背壶因素与周边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一定交流。  相似文献   

19.
<正>原始瓷出现在我国刚迈入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流行于整个商周时期。经过新石器时代数千年制陶技术的积累,夏商时期,在原料选择、窑炉技术、烧成温度控制等方面都获得了重大突破,生产出了中国最早的瓷器——原始瓷。从西周开始,原始瓷迎来了发展的高峰。虽然近年来南方各地商代原始瓷出土的数量和地点不断增加,但在整个陶瓷中的比例仍旧较低。而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出土数量大大增加,出土地点更为广泛,浙江及其周边省的墓葬或遗址都有出土。浙江德清县独仓山、南王山西周初至春秋晚期的土墩墓发  相似文献   

20.
自1929年在广汉三星堆月亮弯发现成组石璧以来,目前已知四川境内出土石璧中,成组和可能成组埋藏的石璧有6组。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盐亭县麻秧乡和广汉三星堆遗址真武仓包包相继出土成组石璧。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一批石璧,由于挖掘现场遭到破坏,暂无法确定埋藏时是否成组。四川出土石璧中,大小成梯次排列的现象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提出了各种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