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王珊 《旅游纵览》2013,(9):199-200
伴随着传统旅游业的失控发展,生态旅游营运而生。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并从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中总结出几点,作为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旅游业被认为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现在传统旅游业己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伴随着旅游业的失控发展——数量型增加和外延型扩大,导致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和消失,旅游的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2.
叶旸  陆园园 《旅游纵览》2013,(8):128-129
安徽省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法对皇藏峪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发展建议,以供景区管理者参考。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向来以旅游资源丰富的皖南为重点,皖北为薄弱环节。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拥有皖北地区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3.
王莉  杨利民 《旅游纵览》2015,(3):219-221,225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其次对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莲花山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明确了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与劣势,以期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更好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吴正祥 《沧桑》2014,(6):126-129
生态旅游是将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育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代表着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南阳市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本文对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提出对策,为南阳市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发、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原则与演进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生态旅游是21世纪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形式,自1980年正式提出后迅速在学术界和实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本文着重分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由来、体系构成和要素内涵,并对其发展演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在可持续思想下生态旅游的提升,以及对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旅游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旅游理念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旅游产品开发、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重心。为了积极适应生态旅游理念带来的变化,需要充分了解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管理模式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当前旅游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提高旅游管理能力,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王立 《旅游纵览》2023,(3):134-136
川西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深入探讨川西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基础,提出进一步推动川西地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川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让该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朱立  刘霞 《旅游纵览》2015,(3):214-216,218
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基础,同时,科学地评价生态旅游资源,是合理的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的前提。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生态旅游将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旅游发展方向。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所占权重最大,旅游饮食、住宿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较低。根据评价结果,对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科学的完善北湖湿地公园,以及湿地旅游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以及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丽艳 《旅游纵览》2022,(24):73-75
本文在生态旅游发展背景和生态旅游模式的基础上,就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对生态旅游的未来充满希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取决于当地环境、自然资源和其他自然因素,以及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动。只要具备适当的时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旅游业当中,生态旅游则是其中发展最迅速的。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之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长,因此,生态旅游的出现也正事迎合市场的需要。本文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结合徐州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徐州旅游业的实际情况,为整体提升徐州生态旅游品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根据笔者多年来对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出提升徐州生态旅游的建议,旨在更好促进徐州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陆玲慧  孙玉琴 《旅游纵览》2013,(12):225-226
随着对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海洋生态旅游逐渐开辟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分别研究了海洋生态旅游的概念、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海洋生态旅游的产品与市场、海洋生态旅游的文化以及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这几方面。但理论研究较多,实践导向不明显,对概念的研究缺乏突破。因此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研究基本处于初步阶段。一、引言当今世界人类对于海洋旅游的需求逐步提升,并伴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海洋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生命逐渐发展壮大。我国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漫长。国内学者从海洋  相似文献   

12.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国家确定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旅游是甘南州旅游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甘南州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产业结构失衡。生态旅游资源的梯度开发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潮州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然而潮州生态旅游区的知名度并不高,旅游业仍旧处以待发展的落后地位。近年来,潮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开发建设了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其将当地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起来,以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本文将以潮州绿太阳生态旅游度假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具体分析该景区在生态资源利用上的合理性,并提出潮州旅游生态资源的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生态旅游人数的日益增长 , 研究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变得尤为重要。研究景区吸引力不仅能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理论基础 , 还能为生态旅游类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文章通过运用马牧青的景观、文化以及业态三大核心吸引力理论对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中的困境,援用理论进行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5.
王淼 《旅游纵览》2013,(9):208-209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这为旅游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无论是在客源上还在消费水平上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旅游业的比持续发展,就要不断进行创新,社区生态旅游便是近年来获得较快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区生态旅游做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影响因索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酒泉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条件脆弱,使得生态旅游成为该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对该区域的草原资源进行全方位环保,合理规划,多元开发,既突出民族风情和特色文化旅游,也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和参与式项目,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7.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旅游形式,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研究的热潮。本文针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形式,并且提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的预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近两年,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与当今的市场需求相比,乡村生态旅游为  相似文献   

18.
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是促进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省地域特征,应不断开发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等,紧抓每种类型文化的独特亮点,向游客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景与旅游环境.贵州独特的文化资源、地理位置、人文景观为推动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文章首先阐述贵州生态旅游的基本优势,其次分析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最后立足贵州生态旅游宣传力度相对较弱、缺乏长远规划等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杭嘉湖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浙江省杭嘉湖地区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对不同分布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提出开发思路与对策:保护与开发相协调;"合作性竞争"是杭嘉湖旅游发展的理想模式;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以文化为产品导向,深入挖掘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资源整合和合理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20.
凌子豪 《旅游纵览》2013,(2):166+168
为了实现盘锦市湿地生态旅游的科学合理开发,本文应用SWOT分析法对盘锦市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总结出了盘锦生态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