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将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融合推进的建议。全域乡村旅游是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发展,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溧阳市全域乡村旅游作为案例,分析溧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分析了溧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溧阳市乡村旅游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国内外都高度重视。我国贫困人群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广大农村地区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这实现了旅游产品与农村区域空间高度重合。本文通过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关系研究,找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内在联系,促进二者融合发展,实现"扶真贫"和"真扶贫"的目标,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为精准扶贫提供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旅游扶贫在乡村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越来越重要。因此,将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互联网相融合,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精准扶贫意义重大。本文对皖南山区的泾县进行旅游发展与贫困状况研究,对旅游扶贫效果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发展对策,以更好地支持扶贫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消费热点。为落实“十四五”规划对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机制,应对旅游业的转型发展,各地不断探索乡村资源高效开发的可能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本文首先回顾相关文献,其次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湾为例,根据西河湾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景观整体优化、服务配套升级、治理综合覆盖、产业全域联动和成果全民共享五方面构建西河湾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促进西河湾乡村全域旅游发展,为类似古村落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旅游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农村脱贫的有效途径。随着精准扶贫的思想及政策的推动和实行,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正在逐步带领当地村民脱贫。本文以婺源县的乡村旅游为例进行探究,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江西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战略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机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试图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18年是中国全域旅游年,乡村旅游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可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十九大期间,我国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理念,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乡村旅游在其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全域旅游助推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而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全域旅游优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具有一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可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起到积极作用,是一种符合精准扶贫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的"造血式"扶贫模式。本文以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甘肃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制约乡村旅游扶贫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唐汪镇旅游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乡村智慧旅游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和旅游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分析了成都市的乡村智慧旅游与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以及融合发展策略,以期通过智慧化带动乡村旅游与食品产业的联合发展,实现产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全域旅游的思维将引领新时期旅游规划的发展工作,同样作为2016年主要发展任务的乡村旅游也迎来了产业转型的契机。然而,尽管全域旅游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对我国乡村旅游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之后并不能从实际上得到更好的解决,因此,全域旅游思维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发展理念,能通过社会全面参与促进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与共同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开发乡村全域旅游能使乡村多功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本研究聚焦乡村多功能视域下的全域旅游开发情况,并以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为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全域旅游开发项目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旅游附加效益小;主体联动性不够、人才缺口较大导致社会效益弱;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传播渠道较窄致使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提出相关建议,全域旅游应从产业融合、整合资源,主体联动、培养人才,深挖文化、品牌宣传等方面做出努力,使乡村旅游向全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边龙 《旅游纵览》2023,(9):137-13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旅游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变化,乡村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受到了诸多关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全域旅游理念也由此诞生。基于此,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为例,首先对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进行介绍,阐明与全域旅游相关的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更多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边龙 《旅游纵览》2023,(5):137-13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旅游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变化,乡村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受到了诸多关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全域旅游理念也由此诞生.基于此,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为例,首先对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进行介绍,阐明与全域旅游相关的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更多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全域旅游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也为巩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文章分析了全域旅游视域下巩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巩义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旨在为全域旅游视域下巩义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乔英  韦湘云 《旅游纵览》2022,(16):158-160+164
致力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深化全业态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社会共建共享,带动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首先阐述全域旅游的特征,其次探索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即用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美丽生态环境,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乡村;用全域思维描绘乡村振兴新蓝图,发展乡村智慧旅游;用全域思维助推农业发展,解决乡村新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推进全域旅游创新机制,发展乡村经济,最后分析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乡村旅游正以其特有的产业特征和功能肩负起新的使命。发展乡村旅游,深化旅游扶贫,已经成为扬州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但目前扬州乡村旅游存在发展不均衡,扶贫效益不均衡等问题,有待改善。未来扬州乡村旅游发展如何做到精准扶贫、优化策略,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山西省不断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民幸福感、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有巨大贡献,同时资源整合不科学、产业发展不协调、生态破坏严重、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文章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总结该市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分析该市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运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从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促进孝义市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巨大力量,充分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全域旅游为旅游业与农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产业融合对河南省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更新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理念、加强乡村旅游基础保障、创新乡村经营理念、促进乡村旅游营销与推广的升级4个方面提出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巨大力量,充分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全域旅游为旅游业与农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产业融合对河南省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更新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理念、加强乡村旅游基础保障、创新乡村经营理念、促进乡村旅游营销与推广的升级4个方面提出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各地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贵州省,民宿经济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贵州在民宿空间布局、产业融合、人才培育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探索实践。但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人才结构不完善、产业链延伸不充分等问题制约着贵州民宿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有必要结合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因地制宜地探索贵州乡村民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全域旅游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带来乡村旅游业的全面繁荣。本文分析了乡村全产业链建设与乡村全域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全面整合乡村资源,统一乡村建设规划,健全乡村产业链,并以全产业链模式助力乡村全域旅游发展,以期为乡村振兴和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