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晏平 《文献》2002,(3):242-250
郑樵在《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一书中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也.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相似文献   

2.
正福建在汉魏以前未有史志,只是《尚书·禹贡》记九州中的"扬州"有所涉及;《山海经·海内南经》有"闽在海中"的记载;《逸周书·王会》也有"东越海蛤……其人玄贝"、"东越朝问于周"的记载。这些都是零星、片断的记述,难以窥见福建地区上古时期的历史面貌。此后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东越列传",《汉书》"地理志"、"闽粤王列传"中,对福建古代地理与人文情况开始有了较为翔实、系统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从汉简看汉人逃亡匈奴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进入匈奴的汉人是很多的,其中有战败被俘的,有因故率军投降的,有戍卒边民被掳掠的,有出使匈奴而被留其地不回的,亦有相当一部分是因种种原因非法越境逃亡匈奴地的。据《汉书·匈奴传》,元帝时候应对匈奴事状云:“……设塞徼置屯戍,非独为匈奴而已,……往者从军多没不还者,子孙贫困,一旦亡出,从其亲戚。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闻匈奴中乐,无奈候望急何!’然时有亡出塞者。盗贼桀黠,群辈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则不可制。”此涉及汉人逃亡匈奴之三种情况:一是因故没入匈奴之吏卒之子孙不堪贫困,投奔其身在匈奴之亲戚者;二是边人奴婢难忍煎熬者因近匈奴地而亡入;三是触犯律令之盗贼为彻底摆脱受追捕之窘迫境地,亡入匈  相似文献   

4.
福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始于晋代。唐代茶成为与油盐柴米并列的大众生活用品。福州方山茶、鼓山半岩茶、建州茶、武夷茶都是名茶。唐冯贽撰《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福建斗茶习俗始于唐代。唐长庆年间政府增天下茶税,福建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唐代福建贡品里有茶叶,得到唐皇帝的欣赏,五代建州腊面茶一出现,便很快取代了福州原有的贡茶,接着出现建州的北苑贡茶。五代福建茶业在各地都发展起来,据《太平寰宇记》所载,福州、建州、汀州、漳州、南剑州皆以茶叶为其土产。  相似文献   

5.
<正>《天圣令·捕亡令》宋7条载:"诸博戏赌财,在席所有物及句合出玖得物,为人纠告者,其物悉赏纠人。即输物人及出玖句合容止主人能自首者,亦依赏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7页)其中"出玖"一词学界目前尚存诸多疑义,试做考辨如下。"出玖"还见于《宋刑统》卷二六《杂律》"博戏赌财物"条,载:"其停止主人及出玖,若和合者,各如之。赌饮食者不坐。[议曰]停止主人,谓停止博戏赌物  相似文献   

6.
16.《桓谭新论》桓谭,字君山,是安徽宿县人.东汉初年杰出的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哲学家.他著有《新论》十七卷,(《隋书》"经借志")可惜亡佚了.什么时候亡佚,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严可均说,亡于唐末;孙冯翼说,亡于南唐;周中孚说,亡于北宋.据我看,这些说法都不可靠.可能是亡于明代(下面再谈).现存的有孙冯翼和严可均两辑本;孙辑在问经堂丛书中,四部备要即此本;严辑在全汉文中.严辑本材料较多.这两种辑本都有缺点,孙本许多未收入;严本的编次,有些武断,也有些材料未收.  相似文献   

7.
<正>由于历史原因,唐代福建历史发展情况的记载极少,有的也只是残篇断简的零星资料。福州因为是首邑,所以有些材料涉及,但也非系统记载,有的内容甚至有不同解读,更增加了认识的难度。这里仅举部分唐代诗文与碑志资料,作为窥见那时福州社会风貌的参考。晚唐包何有《送李使君赴泉州》诗一首,云:"傍  相似文献   

8.
金雷磊 《福建史志》2020,(2):31-36,72
宋代福建学校刻书,有史可考者,主要集中在福州学宫、莆田郡庠、泉州郡庠和临汀郡庠。福州学宫刊刻真德秀著作《读书记》,由汤汉主持雕印;莆田郡庠刊刻书籍《论语通释》,由军学教授苏思龚主持雕印;泉州郡庠刊刻书籍《禹贡山川地理图》《潜虚》《发微》,由州学教授陈应行主持雕印;临汀郡庠刊刻韦骧的《钱塘韦先生集》,该书为其孙子韦能定所刻。这些刻书,为后世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福州甘棠港的研究,至今仍是热议的话题,可见其意义。今时再论,似乎较前深入一些,却依然难有共识。究其原因,除了时隔太久、资料缺乏之外,笔者以为也有对资料解读的问题,看来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首先,自然是对宋淳熙《三山志》记载的认识与解读。众所周知,《三山志》是南宋状元、宰相梁克家主持编修的,有些内容出自他的手笔。《宋史》本传评价梁克家,为人"风度峻整","为文浑厚明白,辞命尤温雅"。《三山志》作为古代名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福建的一批进步知识青年与党、团中央取得联系,在福州、厦门、龙岩等地积极推销《向导》《中国青年》《独秀演讲录》等书刊;组织“奇山书社”“民社”“工学社”“福建青年社”“协进社”等进步社团;创办《岩声报》《冲决周报》《工学报》《星火周报》《福建青年》等刊物,在福建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福建建立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做了思想  相似文献   

11.
胡学彦 《古今谈》2007,(2):78-80,70
(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 谷永为凉州刺史,奏事京师,讫,当之部,上使尚书问永,受所欲言。永对曰:“臣闻王天下、有国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闻。……夏商之将亡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晏然自以若天有日,莫能危,是故恶日广而不自知,大命倾而不寤(悟)……秦所以二世、十六年而亡者,养生泰奢,奉终泰厚也。  相似文献   

12.
正《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有一条《尉卒律》,其内容如下:尉卒律曰:为计,乡啬夫及典、老月辟其乡里之入、、徙、除及死、亡者,~(1)谒于尉,尉月牒部之,到十月乃(1397)比其牒,里相就殹(也)以会计。黔【首】之阑亡者卒岁而不归,其计,籍书其初亡之年月于,善臧(藏)以戒其得。(1372)~(2)  相似文献   

13.
<正>一、问题的由来《隋书·经籍志》在正文著录存书之外,还以附注的方式著录亡书。据清姚振宗统计,"著录三千二百十二部,附著梁有亡书一千五百四十五部,通计四千七百五十七部"①。其附注亡书以"梁有……今亡"等形式出之,清初朱彝尊《经义考》转引其中三百多条,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等亦有转引,都径作《七录》或"阮孝绪曰"。钱大昕明确指出:"阮孝  相似文献   

14.
自唐贞观四年(630年)太宗诏令天下州县学皆立孔子庙,孔庙依托官学普及而遍及各地。宋时,福建统县政区及下辖县均有1处孔庙,共计57处。对于宋代福建孔庙,学界已有一定研究,著述如《宋代的州县学》(周愚文著,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福建教育史》(刘海峰、庄明水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福建教育史》(王豫生主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  相似文献   

15.
郑溦 《福建史志》2012,(4):25-29
抗日救亡报刊,是近年福建抗日救亡运动与永安抗日进步文化活动研究的热点。本文试探究新四军福州办事处与《战友》、《老百姓》、《现代青年》、《战时木刻》四种报刊的渊源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历任福州府知府,同治十年版《福建通志》卷百之八《国朝职官·福州府》,只记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史渭纶。此后地方史志多以此为依据,但对其后的福州府知府名单,均未作系统收集整理。现结合有关史料,对道光二十八年后福州府知府名单逐一考证疏理。一、庄受祺,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至二十九年十月(署)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畲《奏报委令史渭纶  相似文献   

17.
王民 《福建史志》2003,(4):50-52
福建枕山临海,物产富饶。从现存的闽省文献来看,最早系统记载福建物产的志书是宋朝梁克家的《三山志》和赵与沐的《临汀志》,明清时期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王应山的《闽大记》、何乔远的《闽书》、周亮工的《闽小记》、陈寿祺等人的《重纂福建通志》,也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福建的物产状况作了增补。不过,真正被后人誉为福建物产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则是晚清福州学者郭柏苍撰述的《闽产录异》。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笔者在检阅古籍资料时发现,福州原来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丝绸产地和丝绸出口贸易的港口城市。福州地处亚热带,从气候环境来说,既没有江苏、浙江那么寒冷,也没有广东一带那么酷热,这是最适合种桑养蚕的自然环境。据《福建通志》记载:福州地区古代养蚕,一年可以繁殖5次到8次之多,这在江浙等地是不可能的。在古代,福州出产过一种名贵丝织品,称之为"八蚕绵",就是使用  相似文献   

19.
明代都司掌一方军政,在福建有福建都司和行都司并存,行都司又于万历年间被裁撤,二者皆属特例,关于其原因,目前尚未有细致的分析。行政建置与地理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明初设置福建行都司的基础和原因正是在于福建以福州、建州为中心的山、海并立特殊地理格局。同时,《敬和堂集》等材料表明,由于明代兵制的变革,巡抚、总兵、兵备道等机构逐步侵夺行都司最重要的军事职能,加之明末福建地方财政困难,致使行都司遭到裁撤。福建行都司的设置与裁撤是明代政区建置与地理形势、制度变革间互动的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20.
晓汪 《福建史志》2007,(3):56-57
《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以下简称《征录》)是福州文人陈世镕.集三十余年心血编辑而成的巨著.全书二十卷.近八十万字.收录了曾经人祀于福州西湖宛在堂.自隋唐至近代以来二百七十位福建诗人的生平、轶事及代表作。体例之完整、内容之详密.堪称福建地域文学史著作之翘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