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入华,中西医术相遇。最初,耶稣会士尚能对中医平等视之,但此后评价日渐走低。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兴起,医学传教士广泛批评中医医理,轻视中医业者,普遍质疑中医的价值。民国后,教会大学医学院为传教士深入研究中医提供了条件,中国西医对中医的介绍也纠正不少传教士对中医典籍的误读。尤其是一些医学传教士因在华日久并与中医同究医道,在互动中渐以"同情的眼光"认识中医理论、诊疗经验和中药的价值,开了西人理解和利用中医药的先例。  相似文献   

2.
文庠 《民国档案》2007,7(4):73-79
中医开业管理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现代医政管理制度产生发展的产物。我国中医开业管理始于晚清,形成于民国早期,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逐步完善。文章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医开业管理政策法规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论述了民国中医开业管理政策法规的基本内容及实际运作,分析了民国中医开业管理的特点,并对民国中医开业管理进行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民国档案》自1985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它作为中国专门刊布民国历史档案文献和发表民国史学术论文的史学期刊,在推动和繁荣民国史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国内外广大民国史、现代史、革命史教学与研究者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4.
民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对民主与科学的崇尚,成为民国文化的时代之魂。这一时期,各个文化领域的发展中,无不渗透着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精神追求。期刊作为民国公共领域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学人之间思想交锋、学问切磋的阵地,也是知识分子监督政府、启蒙民众的场所。民国时期出版期刊2万多种,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期刊,堪称期刊之"最",本文对此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5.
王建伟 《史学月刊》2008,3(1):116-124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专业史学期刊的出现是现代史学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民国史学在人才培养方式、学术表达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学术社群的凝聚力凭借期刊得到加强,史学研究的专业化、标准化、团体化趋势加快并有了实质性的内容,新兴的学术发表行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史学研究的整体形态.但处于动荡的社会中,期刊主办者受到各种客观、主观条件的限制,加之史学界内部派系纷争,沟通不畅,二三十年代的史学期刊常常处于困境当中.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6,(4)
正(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清末民国戏剧期刊汇编(全六十册)精装16开定价:39000元2016年5月出版本书编选上百种清末民国戏剧期刊,合计九百多期。这批戏剧期刊以清末民国时期戏曲(京剧、越剧、评剧等)和话剧的一些剧本剧目、相关戏剧理论和艺术理论、艺人生平轶事等内容为主。其中既有以艺术研究为主的期刊,也有左联等创办的进步戏剧期刊。  相似文献   

7.
陈汉初 《岭南文史》2015,(2):46-51,61
潮汕地处祖国南海之滨,古属"蛮荒"之区。长期聚居在这里的潮人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疫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形成了世代相传的民间祖传手抄中医秘方。研究和挖掘这些秘方,对于弘扬祖国中医药宝贵文化遗产,促进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建设中医药强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潮汕民间祖传手抄中医秘方,不少系传世孤本,很有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类:(1)潮汕著名老中医的"医案"。(2)潮汕老中医的验方集录、见  相似文献   

8.
戚如高 《民国档案》2005,(3):140-141
由《民国档案》杂志社和杭州师范学院近代史所联合主办的档案与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民国档案》创刊20周年纪念座谈会,于2005年6月16日-19日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举行。这次会议的议程有二:一是总结《民国档案》20年来办刊的得失,与到会的各兄弟期刊交流办刊经验;二是探讨档案界与史学界合作的方式、途径,挖掘档案史料,深化抗战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书讯     
为回顾60年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各项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主编的《光辉历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60周年》一书,已于2011年8月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共有11个部分,全面介绍了民国档案接收与征集、整理、编目、价值鉴定、保管、开放利用、文献编纂与研究、期刊、保护技术、管理现代化及全国民国档案资料目录  相似文献   

10.
被孙中山誉为“秦中杰士”的辛亥革命老人焦易堂,在上世纪30年代任国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最高法院院长期间,恰值中医存废大辩论,他力挺中医,兴办国医馆,振兴中医中药,并主张中西医结合,甚至和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反复较量,成为民国弘扬中医药、促成中西医结合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张晓平 《世纪》2020,(3):4-9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并呈扩散蔓延之势,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作为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一个亮点,在海外受到广泛瞩目。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曲折发展之路,不能绕开的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提出"振兴中医"口号的崔月犁。他并非中医出身,却立志在中医事业上有所作为,以实践化解中西医之争,因此,他被中医界人士誉为"岐黄殿堂一伟人"。崔月犁(1920-1998),抗战时期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一名八路军军医。1942年后长期在平津从事地下工作,在争取傅作义起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北京市副市长等职。1978年崔月犁担任卫生部副部长后开始接管中医工作,1987年卸任卫生部部长。其间,我国中医药事业从举步维艰逐渐走上正轨。在崔月犁百年诞辰之际,本刊特刊发崔月犁之女张晓平女士回顾父亲呕心沥血领导中医事业走向复苏的艰辛历程的相关内容。本文作了部分删改。  相似文献   

12.
郭洪安字乐民(乳名三润),生于1902年12月24日,卒于1946年1月17日,祖籍山西省阳城县固隆乡北燕村岭后庄人.曾任太岳第四专署医院业务副院长兼医务主任.郭洪安自幼随其父郭成恒在四候村“一善堂”药铺学习中医药技术,兄弟三人学医,唯他刻苦,技术比其兄桃润(早病逝)、润兴(即郭洪勋,后当教员)居上,尽受父之所传,医药双修,十几岁跟着父亲应诊见习,20岁独自行医.曾参加民国年间全县中医考试合格.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针灸是在中国起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质并代代相传的中医学知识体系,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医药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震惊民国的中医药界大请愿文陆茂清(上海)鸦片开衅以来,随着列强入侵,西风东渐,西医传来中国。至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统治集团媚外崇洋,西医几乎独霸了中央和地方的卫生大权。1929年2月230,新组建的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在中央执行委员褚...  相似文献   

15.
《中华遗产》2005,(2):140-140
目前,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等部门进行中医药申报世界非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工作,申请报告的初稿已经完成,正进一步完善。此次申报的中医药将包括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1950年8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中央政府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基本原则。作为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大省的四川,其做法和经验非常具有代表性。四川省通过加强中医政策教育、开展中医进修、将中医纳入国家卫生行政体制、推动中药的研究与应用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医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有了较大的提升,不仅对新中国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对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是学中医的。民国9年(1920年),我买进了500来元(现大洋)的中草药,打算在阴历十月初一正式开业。不料头一天晚上“老占东”这伙人就进了佳木斯城,所以,我对这个日子记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8.
中医知识传入欧洲已有约350年历史,但上世纪70年代前,中医疗法在西方临床仍只有零星个案。中医药在英国有过两次发展高潮,都发生在上世纪,第一次是70年代的针灸热,第二次是80年代后期的中医药热。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为什么冒出来"民国热"?我想很可能有这样一个逻辑:对于民国史的禁锢扭曲,在国民心中埋下了好奇、求真的种子,这几年环境有意无意的宽松,令这种子萌发,而民国真相让人觉得新奇、有趣的同时,还使人们产生了恍然有悟、"原来如此"之感,甚至现实的困惑、无奈和愤懑,竟然也能在"民国回味"中得到一些启示、排解,于是,萌芽便长成了"民国热"这样一棵时尚文史之树。不过,当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民国趣味和民国价值,远没有挖掘到应有的深度和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民国文献保护研究对于民国文献的保护现状、民国文献保护方法、民国文献保护个案分析,专门民国文献的保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大有裨益。在研究中研究者能够从版本学和古籍的角度来进行,拓展了此问题研究的角度。民国文献保护研究应该进一步向纵深深入,突出个案中的"特性",同时还应加强合作保护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