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1980年第12期发表了《介绍一批陕西扶风出土的汉、魏铜印等文物》一文,所刊布的文物中有扶风县图博馆征集的6方出土私印,其中两方汉印的姓氏一方未释,另一方误释。笔者试补释如下。 1.原释第1方"□延年印"(图一)。原文称"第一个字锈蚀不清"。细审印文,第1字基本可辨,右半部作邑,左半部作(?),当释为"郭"字。按《说文》:"郭,齐之郭氏虚。……从邑,(?)声。"此字右半部从邑无疑,左半部就是"郭"字之左半部。汉印中郭字如此篆法的还见于"郭偃之印"、"南郭族印"(《汉印文字征》第六·二十五)、"郭博德印"(《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  相似文献   

2.
《文物》1986年第2期发表报道新出吴王光剑的简讯,铭文隶定有两处可商。一、"允",语中助词(《词诠》603页),简讯误释"以"。二、"■",简讯误释"肇"。细审拓片,字右从"(?)",象"伸两臂与杖齐长"之形(《天壤阁甲骨文存》42),与甲骨文、金文"■"字吻合。剑铭从"戈"的  相似文献   

3.
《文物》2008,(12)
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3年对敦煌悬泉置遗址进行发掘,获得大批汉代简牍。考古工作者已陆续发表了发掘简报和部分简牍释文,还出版了《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本文要讨论的悬泉汉简建除占"失"残文,其释文最先见于何双全《汉简〈日书〉丛释》一文(以下简称"何文"),经胡平生、张德芳校核后又收入《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以下简称"《释  相似文献   

4.
《文物春秋》2020年第3期刊载韩智慧、杨艳成先生《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八年郾王■铜戈、铜矛》一文公布了燕国带铭青铜戈、矛各1件,其中八年郾王■铜戈铭文中原释为"造"的第五字可隶定为"■",读为"作",原释文中缺释的两字可补释为"■(单)佑"。"单佑"为燕地名,在燕兵器铭文中尚属首见。  相似文献   

5.
四川涪陵小田溪1972年出土一柄铜戈,文云:"武二十六年皋月武造,东工师宦,丞业,工篪。"此据《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页352所记录,原物未见。但据《文物》1974年第5期页68简报,该铜戈释文作"武,廿六年蜀月武造,东工师宦,丞业,工□"。并说是秦昭王二十六年所制。近年徐中舒先生在《古代楚蜀的关系》(《文物》1981年第6期页24)一文中,引用这一材料,亦释作"武二十六年  相似文献   

6.
《文物》1984年第8期《阜阳汉简〈诗经〉简论》一文中说:"有的异文异义非常明显,如‘同车’,《阜诗》作‘同居’。"此论可商。汉刘熙《释名·释车第二十四》曰:"车,古者日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引叶德  相似文献   

7.
自《文物》1987年第1期刊载《江苏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和我与王勤金同志合写的《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先令券书〉初考》(以下称《初考》)两文以后,胥浦《先令券书》已经引起学术界同仁的重视和关注。陈奇猷先生于《文物》1987年第6期发表《胥浦101号西汉墓〈先令券书〉"(?)"字释》(以下称《字释》),陈雍同志亦于  相似文献   

8.
张俊民 《敦煌学辑刊》2001,(1):84-85,22
悬泉汉简作为1991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以下简称《释文选》),作为悬泉汉简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其中的精华部分,在2000年《文物》第5期刊出。据参加2000年7月底在敦煌莫高窟召开的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同志讲,该期《文物》竟因有《释文选》而“洛阳纸贵”,销罄已空。未买到者,尚为憾事。足见悬泉汉简在敦煌学领域亦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释文选》存在的错误甚多,恐以讹传讹,思虑再三,还是将错误指出来的好。以下依简号为目述列。  相似文献   

9.
《长罗侯费用簿》应为《过长罗侯费用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刊发于《文物》2000年第5期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介绍了敦煌悬泉置的考古收获,同期发表的《敦煌悬泉汉简内容概述》和《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说到题名“县泉置元康五年  相似文献   

10.
正"欲亡其国,先灭其史。"日本侵华,对于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文物来说,是一次大的劫难。无数珍宝文物和珍贵的历史资料被日本侵略者或偷,或抢,或毁,而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考古"学者盗掘了中国多少古墓?"七七事变"后,日军破坏了故宫多少文物?日本人的《江南踏查》报告书披露了哪些文物劫掠细节?战后,国民政府究竟追回了多少文物?本文就是带领大家走进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去看看日本侵略者在对待中国文化上所犯下的鲜为人知的滔天罪行。——编者  相似文献   

11.
对《〈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读后》的商榷《文物》1982年第4期刊登的《〈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读后》一文中,作者认为"《纪略》把‘齐水金化(货)’空首布钱文误识为‘三川(釿)’,似应更正"。此说值得商榷。所谈空首布文以往确有"齐水金化"、"济釿"、"三川釿"三种释法。其中以释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82年第7期《邾国故城陶量文字补正》一文,认为报道邾国故城出土陶量的简讯(刊《文物》1982年第3期)误将摹写之陶量铭文倒置,据拓本补足残划后字当释"(?)"。按简讯摹本未倒,实则是拓本倒置了,而拓本字迹基本清晰无"残划"。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两件同铭陶量,系解放初期邹县邾国故城(旧称纪王城)出土,形制、纹饰、铭文与此次报道之陶量全同。字迹清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87年第2期《周原扶风地区出土西周甲骨的初步认识》一文,释"扶齐采:108"的卜辞中有:"一八六"为"艮","八五五"为"兑",兑下艮上为"颐"。这一说法与《周易》的实际未合。按《周易》:艮为山,兑为泽,兑下艮上(?)是"山泽损"。"颐"是震下艮上(?),震为雷,山雷才是"颐"。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88年第11期《郑芝龙题款的日本地图卷》一文引明刻本《广舆图》所附《日本图》,说此图为昆山郑子若著,"郑子若其人无考"。从文中图七看,原图确刻有"昆山郑子若著"字样。鄙见原图当系"郑若曾"著。经查清光绪年间刻成的《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明嘉靖时昆山无"郑子若"其人,而有郑若曾之传。郑若曾为当时著名舆地学家,与唐顺之、戚继光、归有光等游,著有《筹海图篇》、《万里海防图》、《日本图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4,(1)
<正>中村不折(1868-1943)是日本国久负盛名的美术家和文物收藏家。尤其是他创建的书道博物馆,素以收藏古本文献和书法文物而著称于世。在中村氏的众多藏品中,《唐人日课习字卷》(简称《日课》)是吐鲁番出土的一件习字作业。王重民《敦煌遗书散录》所附《日本中村不折所藏敦煌遗书目录》介绍说:"0908唐人日课习字卷(吐鲁蕃出土之唐书)。"~①陈国灿、刘安志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著录称:"055唐人日课习字残片,幅约9寸5分,长32尺8寸,隶书。同一字写七八十次,共有三百五六十字之多。据  相似文献   

16.
一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有释如一纂《福清县志续略》十八卷。国内著录此书的有:朱士嘉、赵慧《日本现存稀见中国地方志草目(之一)》(1982年油印本),作"福宁州志续略十八卷明释如一纂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刊本国会二册有缺";中  相似文献   

17.
雨珩 《考古》2012,(7):82
《朝阳隋唐墓葬发现与研究》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发行。该书为16开本,正文267页,字数约39.5万字,文后附彩版64幅,定价180元。该书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进行"朝阳隋唐墓葬发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考释了清华简《耆夜》、《金縢》、《皇门》、《楚居》中的四个字。本文认为《耆夜》中的■,应隶定为"■",释为"游";《金縢》中的■,应释为"坛";《皇门》中的■,应隶定为"■",释为"■","■夫"应读为"鞫夫";《楚居》中的■,应隶定为"■",释为"鄩"。  相似文献   

19.
1984年前后.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同志们的辛勤努力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新发现一批商周至汉代的文化遗址。其中“郑韩故城”曾获得一批陶文。《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蔡全法先生在《近年来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陶文简释》一文中。对所出土的陶文进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文物》一九八二年二期所载《湖北均县馆藏一件铜质套印》,所释印文,几处有误,兹更正如下:(一)“种五色瓜”,误释“种匹五色”。(三)“热肠、冷面、傲骨、平心”,误释“热肠、冷眼、傲骨、平心”。(二十)“千古交情真里得”,误释“千古高情,真里得”。这件套印共二十四面,二十三面皆为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