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思想史(以下略称思想史)方法论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到诸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学术传统与西方学术规范,甚至涉及到史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乃至学术门派等方面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笔者的学术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受业于既从事过思想史研究也从事哲学史研究、既出版过思想史著作也出版过哲学史著作,被认为是哲学史面貌而思想史实质的李锦全教授。笔者也曾给研究生讲  相似文献   

2.
孙洋 《攀登》2008,27(2):70-73
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康德在近代哲学史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哲学的地位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和“实践观点”就直接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启示,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意义更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胡适与何炳松同为20世纪中国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有不少有趣的共同之处,也有一些共同被人误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有关他们的学术背景。胡适尝言:历史是我的训练。但其实胡适并不是专业历史学家出身,他的本专业是哲学,只是他一直研究哲学史。与胡适相比,何炳松向来被视为专业历史学家,誉为“新史学”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何炳松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宋明理学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适的宋明理学观述评董根洪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从而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然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纲只论及先秦古代哲学(故后改称《中国古代哲学史》)。以后,胡适又写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汉唐哲学进...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和东北师范大学外国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日本近现代哲学史座谈会,于七月卅一日至八月二日在长春市举行。来自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机关和各大专院校专门从事日本哲学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学者与教师近三十人参加了座谈会。正在日本研修日本哲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日籍教师和留日研究生,也特地赶来参加座谈会。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姜念东和我校党委书记兼校长黄彦平、副校长陈彬等同志也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6.
近日记者就中国文化研究与哲学研究中的有关学术问题专门访问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宪邦先生,杨老高兴地在家里接待了记者的采访,并进行了友好的长谈,杨先生从事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已有40多年,先后发表的论著有《孙中山哲学评传》、《从启蒙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文化的再评估》、《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等,杨老还担任《中国哲学通史》(五卷本)的主编,该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相似文献   

7.
回顾战后日本哲学的进展,其特征之一是,与战前相比较,人们明显地提高了对日本哲学史乃至思想史的关心,其研究也更加活跃了。对于明治以来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研究,又有一些新的资料和文献不断被发掘和介绍出来,而且,从新的角度对他们在近代日本思想史上占有的地位及其思想意义重新进行了讨论和评价,陆续发表了不少论著。无疑,对于日本哲学史、思想史的这种热情关心,是建立在因战败而产生的对以往  相似文献   

8.
马哲形成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基础,现今的马哲形成史研究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不能够更加客观、科学的梳理和整合。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独立性加以强调,就成为了新时期马哲形成史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世龙 《史学月刊》2006,3(11):13-19
胡适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者。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哲学史著作,建立了哲学史学科的新体系,开创了现代学术史的新纪元。(1)它以科学的方法和可信的史料,创造了全新古典哲学史体系、构想与规范,使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戛然独立,并迈向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进程;(2)它用疑古与实证的方法实践,完成了新学科的创立及从“形”到“质”的转变,开启了崭新的治学门径,对具体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3)它从形式到内容整体手段的全方位更新,不仅具有冲击传统惯性的强劲的反封建之风,又有开拓学术研究新风尚之意义。胡适的哲学史研究,新见迭出,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汤一介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学家、道教史研究专家,在中国哲学史、道教史、佛教史等研究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在魏晋玄学领域堪称奠基之作。汤先生学术研究的特点是视域宽广,勇于创新,尤其注重对西方新的研究方法的借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多次撰文倡导引进西方解释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学、哲学及宗教经典,现在这一研究方法已得到中国哲学史界的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我国近代哲学、哲学史研究范式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冯先生一生不仅进行深入的哲学研究,而且时刻关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建设,先后提出了"释古"的方法、"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抽象继承法"和"普遍性形式"思想等一系列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极具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照着讲"和"接着讲"是冯先生关于哲学史研究和哲学创新的基本方法,也是冯先生自己数十年研究工作所贯彻始终的方法。本文将对学界关于这一方法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建安 《江淮文史》2020,(1):100-107
正在现当代哲人中,汪子嵩与他的老师贺麟都曾备受中国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他们的学识、成果有关:汪子嵩讲授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古希腊哲学研究方面深有造诣,其主持撰写的《希腊哲学史》称得上中国迄今为止研究古希腊哲学史的最重要著作;贺麟则是西方哲学研究专家,其翻译的黑格尔《小逻辑》被誉为西方名著在学术界影响持续最久、迄今不衰的首选译作。  相似文献   

13.
韩真真 《黑龙江史志》2014,(18):130-130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基本观点,它贯穿于整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方面。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社会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以及能科学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哲学世界观、认识论中的基本内容,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总体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子嵩,著名希腊哲学史学家。1921年生于浙江杭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1949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64年至1987年任《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辑、高级编辑、副主任。曾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委会副主任及外国哲学史分支主编。专著有《希腊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等。近日,本刊特约作者张建安对汪子嵩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5.
本1980年1期x页1950年一期1连页若舆郎1 950年1期74页1 951年1期26页1981年1期35页1951年1期91页1951年2期22页1951年2期61页1951年3期75页1951年3期53页著译郎纯臣学纯博贾学博孝国杨华贾井序伦 国鸟刘华、刘序伦 著译 郎纯纯博贾井纯鸟贾贾一、政治日本垄断资产阶级与自由民主党日本国会的最高机关性与众议院解散的研 究二、哲学论幸德秋水幸德秋水论稿对明治维新时期启蒙哲学家西周的研究明治哲学史概观(一)宋学之传人日本及其早期传授状况明治哲学史概观(二)中江兆民及其《续一年有半》明治哲学史概观(三)鸟井刘序伦、陈荣捷著(美)欧美…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先生在《哲学研究》(1963年第三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周易〉研究谈到一些哲学史方法论的问题》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冯先生谈到了历史科学的特点问题。在我看来,冯先生的论述基本上是错误的。因此,自己想就这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意见,一面与冯先生商榷,一面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是中国哲学思想大家。他一生研治哲学史和哲学,著述宏富,思想精深。他治学坚守“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方向;坚持“接着讲”,反对“照着讲”,终于建构了富于思辨性的独特的哲学史和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西田几多郎(1870~1945年)是日本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集日本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人称“西田哲学”的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被誉为日本的“独创哲学”和“最初独创哲学家”。把握西田哲学,可使我们居高临下,鸟瞰日本哲学史,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理解日本哲学遗产。“纯粹经验”是西田哲学的出发点,也是西田哲学的归宿,大厦的基石,体系的灵魂。所以,正确把握“纯粹经验”是把握“西田哲学”的关键。本文试就“纯粹经验”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郭齐勇,湖北武汉市人,1947年生。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学术著作有:《熊十力思想研究》、《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钱穆评传》(合著)等。  相似文献   

20.
曾振宇 《史学月刊》2005,(12):17-23
徐敬德是朝鲜王朝著名哲学家,尤其在气论哲学上成就斐然。徐敬德气论深受中国古典气论之影响,中国古典气论所彰显的泛生命性、泛道德性、前逻辑性三大特点在徐敬德哲学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中西哲学范畴与概念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西方哲学史上那种获得“绝对的纯粹形式”的“纯粹概念”,在以中国与朝鲜为代表的东方哲学中是不存在的。表现在概念与范畴上的东西方哲学不可通约性的矛盾,有待于学人进一步的发掘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