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一位曾居高位之人,李岚清不乏风趣和谦逊。2010年9月,他在河南安阳《秋水文章——李岚清篆刻艺术展》上讲话时,指着背后张贴的展览名称,说,“其实我既不是学艺术的,也不太懂艺术,用了‘艺术’二字我难以承受,也十分不安。我想,这个篆刻展改名字为李岚清‘另类’篆刻展可能更贴切、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
骆芃芃 《收藏家》2009,(2):56-62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它的名称从字面上看包含四层意思:第一,这个展览是中国首次举办;第二,这个展览是篆刻艺术展;第三,这个展览的作品载体是寿山石;第四,“金石”在这里代表篆刻、“永寿”在这里代表寿山石,这个展览是篆刻艺术与寿山石的结合,正如它所蕴含的意义一样——艺术长青。  相似文献   

3.
马广志 《文史月刊》2009,(10):35-36
李岚清是2003年春退休以后开始学习篆刻的,他用“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来形容他对篆刻艺术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韩焕峰 《收藏家》2009,(2):73-76
“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虽早已落下帷幕,但给观者留下的欣喜和记忆久久不能忘怀。这次篆刻艺术展实属空前、更有别干其它篆刻展,其独到之处是不模式化地单一展出印屏。主办方的精心策划和组织者的独出匠心,使展览提高了品位和层次,使观者耳目一新。篆刻家们以寿山石为印材,精心创作,并将印蜕与原石一起展出,再加之整个展厅的布设,  相似文献   

5.
孙慰祖 《收藏家》2009,(2):63-66
当代篆刻风格谱系、印钮雕刻造型谱系、寿山石章色泽谱系,聚合于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怀着赏读的心绪,可以在这里驻足品味,凝神沉思,也让匆匆过客,感受挥之不去的色彩与气象。优雅与绚烂,深邃与明丽,工致与粗旷……不仅是篆刻风格,同样也是印石和印钮的意韵与品格。  相似文献   

6.
韩晓露 《古今谈》2010,(2):68-69
季关泉,浙江义乌人。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其孩提之年,即喜弄笔作印、涂鸦刻画,孜孜不倦,恒心常人所不及。艺事由桐乡袁道厚先生启蒙,后得西泠名家陈仲芳先生亲授,并问道于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先生,还广受钱君勾、陈左夫、俞建华、余正等诸名家悉心点拨。作品入展或入选“全国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大展”、“全浙书法大展”等国内外展览;  相似文献   

7.
<正>刘颜涛,1965年5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导师,中国书法院导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首届全国老年书法  相似文献   

8.
崔馨方 《神州》2020,(4):59-60
作为近代中国篆刻历史上重要的篆刻家,黄牧甫的篆刻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给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学习研究带来了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对黄牧甫及其篆刻艺术经历展开了分析,以了解黄牧甫篆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从而实现其篆刻艺术风格及其来源的深入分析,为该种篆刻风格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篆刻起源于春秋时期,兴起于战国时期。秦汉篆刻极盛。从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是篆刻的发展期。其中隋唐大大拓展了印章的功能,宋元则有文人书画家参与印章创作,促使印章功用由凭信为主向艺术欣赏为主过渡。明以后,篆刻艺术进入高潮期。清代篆刻艺术大为兴盛。  相似文献   

10.
《世纪》2014,(6)
<正>上海作为近代篆刻艺术的重镇,先后涌现了吴昌硕、王福庵、陈巨来、来楚生等一系列海派篆刻大家。今天更有一大批治印翘楚辛勤耕耘于篆刻艺术天地,继往开来,攀登着篆刻艺术的新高度。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集聚了相当一批现当代篆刻精英,他们学养深厚,技艺精到,立志于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因此,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拔和培养当代篆刻艺术人才,继续发挥上海中心城市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将子2015年5月举办"爱国·和谐"朵云轩杯首届全国青年篆刻艺术选展。一、主办单位"爱国·和谐"朵云轩杯首届全国青年篆刻艺术选展组委会二、支持单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三、评审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要知道篆刻艺术,得先了解印章的历史源流,篆刻从印章发展到形成独立的篆刻艺术门类,有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朱琪 《收藏家》2009,(12):37-43
“西泠八家”是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这个篆刻群体的活动年代贯穿了大半个清代,是篆刻史上的重镇。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缪篆之意,善用切刀表达笔意,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其篆刻风格又被称为“浙派”,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对篆刻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胡吉连 《收藏家》2022,(10):23-26
当代篆刻处在一个整体上日趋式微的境地,一方面,过去四十年篆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突破明显比书法要更加突出,但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此后篆刻队伍的人数虽然不断增加,然创作上并没有出现更大的进步,取得相应的进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1))另一方面,当代文化发展处在一个多元语境之中,各种艺术思潮泛滥,篆刻艺术的发展迫切地需求篆刻作者们必须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4.
卢虎 《黑龙江史志》2008,(24):51-5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艺术学研究"栏目依托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的建设,突出艺术学学科优势,以精品意识打造优秀栏目。同时,该栏目在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中,起到了发现、培养人才,促进艺术学学术研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吉连 《收藏家》2022,(10):23-26
当代篆刻处在一个整体上日趋式微的境地,一方面,过去四十年篆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突破明显比书法要更加突出,但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此后篆刻队伍的人数虽然不断增加,然创作上并没有出现更大的进步,取得相应的进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1))另一方面,当代文化发展处在一个多元语境之中,各种艺术思潮泛滥,篆刻艺术的发展迫切地需求篆刻作者们必须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古今谈》2006,(3):I0008-I0008
余正,1942年生,祖籍鄞县,世居杭州。1963年起从韩登安先生习书法篆刻。1979年调入西泠印社。现为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书协顾问。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及专集,有《浙派篆刻》、《西泠印社志稿注释本》等多种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17.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18.
10月28日,由时尚传媒集团主办的郭鹏辉艺术展在时尚画廊开幕。这是“时尚”迁入位于北京CBD核心位置的时尚大厦后举办的首次艺术展。此次展览分成两大部分:包括了在画  相似文献   

19.
印章琐谈     
印章通称为篆刻艺术,是指用篆书和雕刻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因为印章的文字,过去大都是用篆文,所以叫做篆刻。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南川县文物管理所,不久前在该县征集到明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文彭的一方寿山石龟纽篆刻。该篆刻通高3.5厘米,长宽各2.7厘米。篆刻文曰:“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唐代诗人元桢诗句)。(影印件附后)边款为“嘉靖庚申仲春篆刻三桥”十个隶字。据考,“三桥”,即明代正德、嘉靖年间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儿子文彭,字寿承,号三桥。生于1498年,卒于1573年,终年七十五岁。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故又称之为文国博,精于书画诗文,对六书深有研究。在篆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