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绪二十二年农历八月,重庆口下游的云阳县境内的大帐子山附近发生了一次滑体高达4000多万立方米的特大滑坡,滑入江中的山石等堵塞江流,使这里形成了一个新的急流险潍。这里的地名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发展到最终定形的过程,也就是由"新滩"到"新龙滩"再到"兴隆滩"的地名蜕变。地名蜕变的起始阶段:因这里是新出现的滩而呼为"新滩",并与原归州地区的新滩区别开来。地名蜕变的第二阶段:在滑坡灾害之前,这里原是一个的平静的水湾,称为"龙中湾",因而在起始阶段的"新滩"一名的基础上蜕变为"新龙滩"。这一名称还与这里的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中华鲟有关。地名蜕变的第三阶段:滩险使得这里在冬季枯水位时很难通航。因拉纤、盘滩的需要,这里迅速出现了一个季节性的村庄,并快速发展成一个规模盛大的村镇。人口的聚集使得这里生意兴隆,地名再次在"新龙滩"的基础上由谐音而蜕变成"兴隆滩"。其聚落的空间分布最初仅在南岸,其后扩展为两岸均有,再之后规模进一步扩大。负责疏滩的西人泰勒,对这个聚落的观察与记述细致入微,涉及人口多少、年龄构成、职业构成、职能部门等,俨然一个丰富多彩的百态小社会。  相似文献   

2.
正可以说,从学生时代起,大运河,一直是流淌在我心中的河。记得1966年秋冬时节大串联的时候,16岁的我曾和几个同学先后两次沿着里运河堤,一步一步地从清江浦丈量至瓜洲古渡。其中第二次还向南延伸,丈量了江南运河镇江至常州段。六洞、七洞、蜕龙潭、清水潭、昭关坝、仙女庙、奔牛镇,以及"露筋两头担,一头三十三"等等充满神奇色彩的运河地名,都是那时候丈量的收获。这成为我后来多次实地考察大运河的最初起点,也成为我后来研究大运河、保护大运河、宣传大运河的原初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银行民国七年(1918年)版"上海等处地名国币券",以下称"上海等处地名国币券"。这是人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一种钞券。熟悉,是因为在钱币市场或相关图籍中常可见到该券(图);陌生,是因为该券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内情":如该券究竟有多少处地名(地名底纹)、有的地名为何在中行编印的资料中被"遗漏"、个别地名国币券为何未见发行;该券在美钞公司印制起于何时、止于何时,累计印数是多少;该券有几种地名国币券在第一次印制后、背面英文货币币种进行了修改,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合肥地名之由来,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笔者近日读报,又看到有篇文章,在谈到合肥地名时引证解释说:"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并加以特注"肥即指东淝河"。"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是南北朝时北魏人郦道元所著《水经注》里的词句,自明清及至近现代,多有学者引用。但均未注明"施于合肥"的"肥"是指流经寿县的东淝河。  相似文献   

5.
来信选登     
《旅游》2013,(6):2
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血脉"过去到一些地方旅游,看到一些老地名分外亲切。可是近来发现一些老地名纷纷在城市建设中,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旅游的味顿时减了不少。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血脉",彰显一个地方无可比拟的丰厚"家底"。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拆大建,老地名纷纷消失了。在城市地名的命名中出现了盲目崇洋和照搬外国文化模式的倾向,有的城市嫌老地名土气,与城市的高贵、洋气"不匹配",故要起一个所谓富丽堂皇的洋名;有的城市把公交站点、道路命名  相似文献   

6.
露筋村,在江都市北昭关境(原渌洋乡)。关于露筋村的来历颇富传奇。唐朝,这里是水乡泽国,与高邮接壤。某年夏日,有姑嫂二人行至此地。姑子名萧荷花。因天色渐晚,嫂对姑说:“天热蚊盛,何不投宿他宅?“姑对嫂说:“吾愿宿野外,宁死不可失节。”姑执意未行,宿于荒郊,以至被百鸟咕嘬,血滴竭筋露而亡。次日晨,人见之无不感慨,肃然起敬,赞曰:“贞节露筋女。”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曾草撰《中国银行上海地名李鸿章像券初探》1一文,在"五、关于上海地名李像券上的签字与职章"的"关于职章"2一节中认为上海地名李像券上只加盖了"行长之章",未用"监督之印"。这与后来所见券图不符、理应推翻重写。为此,特向读者致歉、并修正与补遗如下:中国银行上海地名李像券正面底边的职章有两组:一组为右"中国银行"、左"监督之印";另一组为右"中国银行"、左"行长之章"。上海地名李像10元券计15万张,券号为425,001-575,000。3 1912年5月27日,时任财政总长  相似文献   

8.
正西周成康时期邢侯簋(《集成》~((1))4241)有铭:"王令荣内史曰:‘井(邢)侯服,赐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这是研究者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十分重要。关于"州人、重人、庸人",学术界或认为州、重、庸是三种氏族,~((2))或认为州、重、庸是三个地名。~((3))《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氏。"~((4))地名与氏名往往联系密切,"州""重""庸"为氏名或地名,并无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献记载中的周代"千亩"有二:其一,周宣王千亩之战中的"千亩",其地望在西周都城附近,即今陕西省境内;其二,晋穆侯千亩之战中的"千亩",其地望在晋国,即今山西省西南部。前者"千亩"之地名是随周人从后者迁移而去的,并且两地都与周人农作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近我在从事地名普查中发现苏州不但环境优美,连地名都是美食,随便罗列一些苏州地名,就是一桌很好的苏帮菜。有荤、有素、有菜、有汤、有点心。苏帮菜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苏州地名静谧、安逸、文气、洁净。跟着地名去买菜在苏州,买菜有买菜的地名。南出坝上巷、北至潘儒巷的徐菜园弄,有徐家大菜园。白塔东路北侧的张菜园弄,有张家大菜园。  相似文献   

11.
"羑里"正诂     
臧守虎 《文献》1999,(4):244-246
"羑里"相传为商纣王拘囚周文王之所,《史记·殷本纪》云:"纣囚西伯羑里",《史记集解》引《地理志》曰:"河内汤阴有羑里城,西伯所拘处."《史记正义》曰"美城在相州汤阴县北九里,纣囚西伯城也."《辞源》沿用其说,释作"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北.商纣王囚周文王于此."皆以"羑里"为地名、城名,未得其的诂.  相似文献   

12.
正修建青藏公路的过程中,大多数地名都是我们起的,例如"乌丽"。路过五道梁时,运输站站长齐天然陪我乘车到前边察看工程,走了100多公里后,我们发现一个地方,黑黑的煤层露出地面。在车上,我对老齐说:"这里有煤,就叫‘乌丽’吧;过前边道班时,我让道班工人今天把帐篷搬到那里去,明天挖煤。"老齐后来对我讲,他当时觉得很好笑:"世界上竟有这样主观主义的人,车也没下,又是起地名,又是叫挖煤。"可是一天半以后我俩回来时,挖出的煤已堆了一大堆,道班工人说很好烧。  相似文献   

13.
地理位置 会宁寺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李氏土族聚居地土关村,南距西宁市30公里.土关村南北两山对峙,一水中流,西北接今娘娘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为景阳沟,沿沟西向,经湟中李家山,再西行可抵青海湖;沿沟东行,出长宁川,经互助威远镇可抵甘肃古浪、永登、武威一带,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汉李息胜羌后在西宁地区所筑"西平亭",负责军事防御和东西邮驿,继而在土关村以东(即今长宁镇一带),修筑"长宁驿",向西宁以西、北、东地区传递邮驿、公文."长宁"这一地名从公元前111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是青海省有最早记录的古地名之一.  相似文献   

14.
日前,读到一篇关于哈尔滨地名方面的考据文章觉得颇有新意。孟烈、李述笑先生在《名城与城名——哈尔滨释名纵谈》,一文中,利用翔实的史料对哈尔滨地名作出了全新的考证,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坦诚讲,我对哈尔滨地名问题的论争一直关注。读到孟、李二人的新论后,隐约地感到还有一种得到许多学者认可的、与之相悖的强势理论,使之难以成为定论。数十年哈尔滨地名论争,令关心于此的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数十年论争至今仍无头绪,为之焦虑、感伤者大有人在。作为一从事地方史学研究的"文化人",现将己之孔见商诸关心此问题的同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银行历史上从未有"直隶"分支行之设置,却有"直隶"地名券发行流通,且地名字体有"楷书"、"隶书"之别,并以地名字体的差异区分发行机构。笔者略知其原委,兹不揣冒昧、草拟此稿,对该地名券及其地名字体差异与发行机构的关联等问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太平寰宇记》卷137 "达州"下云:"地名长腰咸,源出大江龙骨石窟中涌出,滩名羊门,两面山崖峭峻,咸源出于山下,遂煎成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80页,后引版本同)此段文字两次出现"咸""源"二字,然一断开,一合读,颇令人费解。实际上,此二处"咸"字皆为"源"字之修饰语,皆不可断开,而此处地名当作"长腰",即原句当正为:"地名长腰,咸源出大江龙骨石窟中涌出,滩名羊门,两面山崖峭峻,咸源出于山下,遂煎成盐。"  相似文献   

17.
《南方人物周刊》2008,(34):59-59
人物周刊:有一种说法,叫"拉开距离再调整",你能解释一下吗?李勃(北京市体操队高级教练,男队负责人):我觉得不存在(这种现象)。如果你对竞技体育非常了解的话,应该很清楚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包括两则札记:1.将十七年平阴鼎盖及兵器"叚工师"之"叚"读为假,为暂时代理之义;2.读十一年库啬夫鼎之地名"贾氏"作"五氏",地在今河北邯郸市西。  相似文献   

19.
古代地名考释,对于研读古代文献、了解历史、考察出土文物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古代小说中"欧阳火"之"欧阳"、镇江丁卯桥出土唐代金银器铭文之"力士",之所以迄今众说纷纭,未得确解,其原因是不明"欧阳"、"力士"均为古代地名。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字学角度看"龙岩",追本溯源,研究"龙"、"岩"二字的字形演变,探讨其本义并阐释其得名之缘由。通过解字说文,揭示"龙岩"这一地名和"龙文化"的密切关系——"龙"字地名是"龙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