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魏莫高窟第285窟是以禅观为主兼顾供养的石窟,该窟图像不仅反映出禅观在弥勒信仰中的重要作用,亦对“观无量寿佛法”“念七佛品”“观修五悔”以及“法华三昧观法”等观修内容予以具体呈现,还兼顾到供养人的信仰需求,展示出禅修与供养在图像层面的互通性以及互动关系。这些图像的有效融合有赖于佛教图像特殊的叙事策略,即通过连缀、杂糅和套嵌等手法促使各形象和情节构建出主旨明确的叙事逻辑,为佛教图像的思想解读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文博》1986,(4)
旬阳县博物馆收藏的铜镜,上自两汉,下迄唐宋,多数作工精良,堪称珍品。兹举有代表性的十五面简介如下:1、星云纹镜(又名“百乳鉴”、“百乳纹镜”)峰纽(或称“博山纽”),纽周有四乳,绕以高起的连弧形纹。外为两条栉齿纹  相似文献   

3.
1984年11月,我们有幸参观了四川省成都市的宝光寺及王建墓文物管理所的文物陈列。在文物陈列中,我们对“王建墓”内的“大吉官”镜,宝光寺内的“永安三年镜”的断代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提出辨误,求教于文物界诸位。一、大吉官镜镜存四川省成都市王建墓文物管理所的文物陈列内。镜圆形、圆纽、黄铜质,直径约14厘米。纽旁铸有“大吉”二字。镜背有十六个楷书汉字用高线方格框起,字序从左向右纵读,每四字一句。为:“似月停空,如珠出匣,莹质良工,练形神冶”。镜缘较宽,其上有用利刃镌刻的字迹,  相似文献   

4.
济南魏家庄墓地共发现汉代墓葬95座,出土了一批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铜镜。这批铜镜的年代以西汉中晚期为主,数量、种类较多,演变脉络清晰,从连弧纹镜、星云纹镜逐渐转变为四乳四螭纹镜。铜镜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却未因时而变,始终保持固定位置。铜镜随葬呈现出的“动态”与“静态”并存现象,证明铜镜的背部纹饰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其在墓葬中的功能却始终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海船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古林省延吉、前郭以及黑龙江省阿城等地相继发现三面“海船镜”(封三:图一),形制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海船镜”同(封三:图二)。镜质不甚光滑,缘呈八角菱花形,直径17、厚4厘米。背面浮雕的是一只头东尾西的舸舟,落帆扬“标”,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航行的图案。气势磅礴。镜钮上方铸有古文四字。这类镜在朝鲜和日本等地也曾出土过,所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笔者拟就这类“海船镜”的年代等问题作一概要的探讨,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海船镜”为金代遗物。在目前所见的“海船镜”中,有两面镜背上镌刻金代官府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社会稳定观吴昕春综观孟子言论,虽未言及“社会稳定”的概念,然在字里行间却蕴涵着息战非攻、施行仁政以保持社会稳定的企盼与筹谋。一、“非攻慎伐”的思想,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前提在孟子的社会政治观中,“非攻慎伐”的思想较为显见。“非攻”主张,在孟子以前的...  相似文献   

7.
张宏林 《收藏家》2010,(9):41-45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流行着不同类型的铜镜。如西汉末至新莽时期,在主要流行“四神规矩镜”的同时,也流行着“鸟兽纹规矩镜”和既无“四神”亦无“鸟兽”图案的一类规矩镜,其取代“四神”和“鸟兽”图案的均是似圈似钩等难以名状的奇特图形符号构成的纹饰。由于历来的铜镜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公信力的概念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治伟 《攀登》2007,26(1):76-78
公信力研究是信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基本概念研究不足。从已有的概念来看,主要有“信用”观、“资源”观、“能力”观、“信任”观。这些观点分别从某一侧面揭示了公信力的内涵。综合这些研究,对公信力可以作出这样的定义:公信力是指公共权力领域与公民社会领域中以组织形态存在的行动者(公共机构)及具有“公共性”的抽象存在物(主要包括语言、制度、权力、货币、真理等)因赢得公民的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阶段,“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更是家喻户晓。但是春秋与战国所呈现出的时代面豸却极为不同。春秋是个有如梦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山”字纹铜镜在湖南楚墓中所出土的铜镜中,其比重占整个铜镜总数的90%以上,镜面纹饰以“山”形作为主图形,底部衬以羽状、网纹连叶状等纹饰,钮座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钮座处饰五出或六出叶状纹。个别“山”字纹镜主纹“山”字之间饰以浅  相似文献   

11.
1998年以来,安徽镜内陆续出土了多面宋代铜镜,由于是零星发现,又没有具体详细出土地点,故本文选取四面湖州铭文镜刊出,以备参考研究之用。 镜一,鸡心形,素钮,面长10.8厘米,背长10厘米,缘厚0.3厘米,铭文“湖州真正石家炼钢无比照子”。铭文模糊,不易辨识。(图一) 镜二,圆形,素钮,面径11.7厘米,背经11.3厘米,缘厚0.4厘米,铭文“湖州祖业真石家炼铜镜。”(图二) 镜三,葵花形,素钮,面径12.9厘米,背径12.7厘米,缘厚0.2厘米,铭文“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其左下缘,从右至左凿…  相似文献   

12.
东汉“长宜子孙流云纹连弧纹镜”、“长宜子孙连弧纹镜”和“素面连弧纹镜”是在西汉连弧纹镜基础上逐渐衍生出的一种世俗化、平民化的镜种,它们基于各自的设计理念而展开,并在冶炼铸造和研磨技术上较西汉铜镜更为精湛华美。从出土的铜镜来看,镜体外表色相多数取决于制镜材料、工艺技术和墓室的小环境,与南北方大的气候、湿度并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器与冥器     
王娟 《民俗研究》2015,(1):96-103
陪葬物普遍存在于各种丧葬文化之中,体现出不同的死亡观念。中国远古时代的陪葬物“刍灵”、唐代及其之前的陪葬物“明器”体现出偏理性的本土自然死亡观,宋代及其以后流行的“冥器”则反映出偏巫术、宗教色彩的灵魂不灭死亡观。对这一变迁轨迹的梳理,不仅有利于我们重新反思“巫术———宗教———科学”的渐进式研究模式,而且也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作者长篇论文《1945年以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共分五部分)中的第二、三、四部分。为便于读者了解论文全貌,现将文章其他部分以提要的形式一并撮述: 所谓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指的是印尼华人对自身及自身同中华民族和中国,荷属东印度印尼原住民族,印尼民族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系的总体观念。它包括印尼华人对华人内部关系的认识和对华人外部关系的认识两方面,是两者有机的统一。印尼华人的华人观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汉代,但直到唐末以前华人成批移居的现象尚未出现。自唐末至19世纪中叶印尼华人的华人观逐渐演化发展为二元化的格局:一种是“以唐人自居为荣”的“唐人观”:另一种可称之为“息览观”,它是一批不奉中华文化习俗而改奉当地社会习俗,但又不肯认同于原住民族的华人所持的华人观。19世纪末,“番化”华人虽然出现一种“回归”趋势,但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并未实现统一,而是并存着“唐人侨生二分的唐人观”和“新客土生的帕拉纳甘观(Peranakan)”。总的看来,19世纪以前华人观多元化的进程是缓慢的,基本同步于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进程,与国家观念、政治观念尚未发生严重纠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民族观、种族观。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命”观指美国作为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的责任。这种观念在美国白人文化中根深蒂固,可以说是发轫于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根植于美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于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随后又受到美国是世界上发端较早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加强。“使命”观所体现出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未必真实,但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却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尤其在美国政府决策者的思想意识中体现出来。因此对美国“使命”观的历史与文化起源的探讨有助于从深层认识美国外交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前几年,浙江长兴县境内发现南宋青铜镜十余面,其中以“石家造”铜镜最多.形制有圆形、方形、六边葵形、八边葵形、桃形及带柄镜等数种.今介绍如下:(一)双鱼纹圆镜.镜径16.5、镜边厚0.6厘米.背面铸有双鱼纹,鱼身有鳍有鳞,二鱼同向而回,双鱼间又有一束根茎叶花具备的水草,造型优美,双鱼神态生动活泼,在镜背上方是一块镜铺照牌,内有“湖州杨家造”五字(图1)1972年4月洪桥乡出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铜器全集·铜镜》卷图59,是一面定名为“始建国二年新家镜”的简化规矩镜。该镜边区内缘锯齿纹的对应处饰有极为少见的细斜线纹,笔者认为这种细斜线纹应该是某一铸镜作坊的特有标识。根据绍兴出土、应为相似年代的5面饰有这种细斜线纹铜镜和同一时期会稽山阴一带已经流行简化规矩纹镜及绍兴曾出土过新莽纪年镜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推断“始建国二年新家镜”可能为汉代会稽山阴一带的某一铸镜作坊所铸制,由此了解到新莽时期山阴铸镜业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1月24日,经过精心筹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主办的“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览(以下简称“镜里千秋”展)开幕(图一)。该展览展出国博馆藏铜镜及其相关文物260余件(套),这是国博首次举办有关铜镜的专题展览(图二),其学术意义非同凡响。展出的铜镜考古发掘品30面,不仅有一般工艺镜,而且还有较为少见的特种工艺镜,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三年河南省博物馆在洛阳采集到铜镜一面。这面镜直径7.9厘米,重66克,背面中央饰一圆钮,钮座置于弦纹之内,主要纹饰系八曲连弧纹,镜铭为:“见日之光,相忘长象”八字。镜铭文带两边各有齿纹一周。从镜的造型、铭文及花纹装饰来看,应属西汉中期遗物。这面铜镜经简单的加工研磨、抛光等,  相似文献   

20.
李琳 《巴蜀史志》2008,(4):53-54
上古的镜,叫“监”,就是大盆的意思。《说文》:“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古同“鉴”。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臣,竖目)。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