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关于日本侵略一个表述之真意>①一文(以下简称"<真意>")拜读已久.该文以解读"毛泽东说要感谢日本侵略"的说法(作者称之为"关于日本侵略一个表述")并铨释其含义来为人们解"惑",立意甚高;但读后却使人增添了"困惑".<抗日战争研究>将该文列入"问题讨论"栏目,表明有关问题可以讨论,需要讨论.我想说一点个人看法和想法,就算参加讨论吧.  相似文献   

2.
严怪愚 《百年潮》2006,(6):58-61
初识老乡范长江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我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者告诉我,说:"名记者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我说:"本是名记者嘛!我们欢迎!"他说:"什么名记者?!""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范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我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我认为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为范长江生色,而是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和<塞上行>这两篇文章给<大公报>生色."  相似文献   

3.
吴元康 《安徽史学》2006,2(6):107-109
1919年7月8日,读者倪生致函<每周评论>杂志社编辑,讨论婚姻问题. 全信如下: 记者足下: 我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今天又去看了货",我说:"你要买什么东西,天天跑来跑去看货色",他说:"我要寻的是一个老婆.  相似文献   

4.
徐恒 《百年潮》2004,(1):78-80
白米斜街3号,近几个月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青年报>和<百年潮>都发表了文章.好友宗璞对我说:"你在那里住的时间很长,何不也写一篇?"想一想,却也是,我在那里度过了近十年青少年时光,应该有所见证.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07,(2):79-79
四川读者张殿茂:我爱<百年潮>,每期必读,对有的文章还要反复研读.每年要装订成两册,并将每年的总目录复印成单页另存(到2005年已印有28页),要看什么先查目录.我还将所有"更正"都在原文中用红笔改正清楚.<百年潮>2006年第7期<一篇未曾发表的爱新觉罗·溥仪访问记>,我认为是真情、实话、美文.如果能将当时精心修改而发表的文章和原文同时刊发,人们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张颂甲 《百年潮》2009,(1):55-60
翻开2008年第1期<纵横>杂志,一篇题为<与"志愿军战俘"的韩国之行>的文章一下子吸引住我的注意力.文中说:"抗美援朝战争迄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批人不幸成为‘志愿军战俘',他们在被俘期间的斗争经历和生命沧桑却鲜为人知……"看到这里,作为一个了解当年战俘斗争全过程的知情人和见证人,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相似文献   

7.
<正>有些地方注定会成为你珍贵记忆的符号而被永久珍藏着,对于我来说,马尔代夫算其中之一。"那里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幼,是位于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这是卡通电影里麦兜对马尔代夫的无限向往,也让我如此沉迷和眷恋。所谓一岛一天堂,那里美好得如梦境一般,令我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8.
余焕椿 《百年潮》2005,(3):20-26
"批林批孔"批"周公" 1973年下半年,毛泽东有两次关于批孔的讲话.一次是7月4日,毛泽东对王洪文、张春桥说,郭沫若在<十批判书>里自称他是人本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尊孔,而且反法.尊孔反法,国民党是这样,林彪也是啊!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为界,但不能大骂秦始皇.另一次是8月5日,毛泽东对江青说,<十批判书>是尊孔的,还念了他写的<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再次批判了郭沫若的<十批判书>.  相似文献   

9.
啸之新考     
彭印川 《文献》1998,(1):221-226
"啸",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诗经·召南·江有汜>即有"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的记载;<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楚辞>中也有关于啸的记载,如<招魂>:"秦篝齐缕,郑帛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吴王"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荐孙子于王."  相似文献   

10.
宋月红 《百年潮》2009,(3):49-54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标志西藏的和平解放.协议签订后,十四世达赖于10月24日致电拥护,认为这是"双方代表在友好基础上"签订的,并表示要"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保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然而,他在1959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而逃亡印度后,却妄称"<十七条协议>是武力逼迫下强加给西藏的".  相似文献   

11.
陈福康 《文献》2005,(3):39-53
郑振铎先生生前曾发表过两种他亲自整理、润色的日记.一是<欧行日记>,1934年10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二是<求书日录>,1945年11月21日至12月30日在上海<大公报·文艺>上发表.非常非常遗憾的是,这两种日记本来所记的日子很多,但都因故只发表了开头很少的一部分,而后面大部分日记原稿却都已基本散佚了.然而,又大不幸之小幸:后来都发现还保存下来未刊原稿中的极少的一部分,也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安慰.关于<求书日录>的残存部分,我已整理出来,发表于<文献>2005年第1期;今再将<欧行日记>未刊原稿的残存部分也整理发表出来.  相似文献   

12.
傅承洲 《文献》2006,(1):127-130
十多年前,笔者曾撰文提出,<西游补>作者不是董说,而是董说的父亲董斯张①.主要证据有四:第一,<西游补>明崇祯刻本署"静啸斋主人著".静啸斋是董斯张的室名别号,董斯张的诗文集多用静啸斋命名,如<静啸斋集>、<静啸斋存草>、<静啸斋遗文>.董斯张评点冯梦龙的散曲<怨离词>就用别号"静啸斋"②.静啸斋与静啸斋主人实为同一人.第二,董斯张的好友闵元衢作<祭董遐周文>,明确记载董斯张曾作小说.祭文云:"假使伏生之年,其所著诗文以迄稗官,未知与用修、元美孰多,而乃月犯少微,偏应吴中也.胜可悼哉!"③"稗官"在这里显然是指文体,即小说.第三,<西游补>刻于崇祯十四年,董说时年二十一岁,而<西游补>的写作应在崇祯十四年之前.董说年龄尚小,涉世不深,对明代社会的认识不可能如<西游补>那样深刻.且董说当时正忙于科举,无暇作此闲书.第四,董说自己说"我少未尝为诗"④.<南浔镇志>记载董说"少未尝作诗,酉(丙之误)戌以后始为诗."<丰草庵诗集>中最早的诗便作于丙戌年,董说时年二十七岁.一个未尝作过诗的年轻人,不可能写出开篇就是诗的<西游补>.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诗论>中,有一句对<卷耳>的评论:"<卷耳>不知人."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学者们发表过一些见解.李零先生解释为:"是伤所怀之人不可见,故日'<卷耳>不知人'."[1]廖名春先生说:"<卷耳>'怀人',但所怀之人不知在何处,故谓之'不知人'."[2]胡平生先生说:"所谓不知人者,应指'我'因念君子,而登高远望,'酌彼金基,维以不永怀','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相似文献   

14.
永乐四年(1406)四月,署名"兰雪轩"的<元宫词>问世,因为"亲藩贵重,刊书皆不题名",这本誉为"三辅黄图"的小册子的作者尚存悬疑.现知最早持"朱橚说"的是万历间人何乔远的<名山藏·宗藩>;清人朱彝尊亦推断:"<元宫词>当是定王作.考定王以洪武十四年之国,至洪熙元年薨.序题永乐四年,则为定王无疑矣."[1]四库馆臣认为朱彝尊"所考为允",故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采信"朱橚说".  相似文献   

15.
2009年4月13日,<光明日报>第12版以"解读清华简"的专栏形式刊发了李学勤<周文王遗言>、赵平安<<保训>的性质和结构>二文.4月20日,<光明日报>第12版又刊发了李均明<周文王遗训之中道观>、沈建华<<保训>所见王亥史迹传说>二文.6月1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办的<社会科学报>第6版刊发了李学勤、刘国忠<清华简:先秦历史悬疑有待揭开>及黄怀信<"周文王遗言":<保训>>二文.<文物>2009年第6期刊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及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一平 《文献》2005,(2):139-148
一、<南康道中>诗与罗隐<湘南应用集序>、<谗书·序>所记初次取解岁数之矛盾 唐末大诗人罗隐期冀科第折桂的强烈欲望,在有唐一代很少有诗人能与之比肩.这一点,人们不难从罗隐参加礼部试的次数看出端倪.<吴越备史>卷一<罗隐传>载其:"凡十上不中第"①;<五代史补>卷一<罗隐东归>言:"六举不第"②;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则说:"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③  相似文献   

17.
流放银川     
我是在<凤凰于飞>的歌声中从银川市北门进入银川市的.眼前是一座寂寞、荒凉、破落的古城,耳边却响起华丽而甜美的歌声,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终生难忘.若干年后,我才知道银川别号"凤凰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巧合.  相似文献   

18.
<正>看到题目,有的朋友可能不禁要问:什么是白老呢?其实,"白老"是黄嘴白鹭的别称。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唐白鹭"。"唐"在历史上泛指中国,可见黄嘴白鹭与中国的渊源很深。白鹭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古诗词里有很多对于它的描述。唐代诗人杜牧曾留下这样的诗句:"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但对于黄嘴白鹭,很多人了解得并不多。我知道黄嘴白鹭也是在见到了老王大哥以后。老王大哥已经年近七旬,看上去却  相似文献   

19.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在<中华读书报>、<法制日报>的"名家荐书"栏目为冯天瑜先生的新著<"封建"考论>写过短篇评论,但我可能不属于有的学者所说的"吹捧者"之列,我也不习惯于吹捧.  相似文献   

20.
任继愈 《百年潮》2002,(1):32-33
<胡绳文集>的<前言>中说:"我在77岁的时候回顾一生的写作生涯.我想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虽然有一些可以说有或多或少的学术性,但是总的来说,无一篇不是和当时的政治相关的(当然这里谈的政治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的).可以说是纯学术性的文章几乎没有,对此我并不后悔".话虽不多,却在本质上说清楚了他自己著作的全部内容和他多年治学的着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