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广西城市发展对周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法战争后,广西龙州、梧州、南宁先后开放。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始,近代广西城市发展也拉开了序幕,客观上使广西部分城市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出现了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迹象,城市的发展呈辐射状地影响到周边农村广大地区,引起了周边农村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技术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咸阳城区及其周围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由于较好的利用了水资源 ,兴利除弊 ,发展水运 ,加速物资流动 ,促进商业繁荣 ,发展城市手工业和近代工业 ,以河水补给城市生活用水 ,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 ,从而使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咸阳城市经济的发展除了税收和财政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城市的扩展外 ,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欧洲城乡关系是对立关系,这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经济生活层面看,中世纪西欧城乡是共生和互动的:农村向城市供应资源,城市为农村提供工商服务。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共存与互动的静态表象下,城市实际上导引着城乡关系向近代方向的转变。城市最初以极具渗透力的商品货币关系,侵蚀着乡村的农本经济,解构了乡村的封建关系。而当城市因其一定的封建属性而束缚了自身发展时,城市要素又向农村转移,促使乡村工业兴旺,客观上强化了城市和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支配力,并使乡村逐渐变成城市的依附者和从属物。在乡村工业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成为这些乡村工业区的控制中心,近代的乡村城市化模式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4.
道路是城市生态空间的一部分,兼具自然和人文空间的生态功能。近代上海开埠后,新型道路的修筑引发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环境的转变。本文通过选取近代上海道路交通发展的一个阶段,力图展现在上海近现代城市道路的出现与发展过程中,与城市道路相关的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因这种变化导致的近代市民城市文明的形成,进而达到揭示城市道路与城市社会生态之间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盐都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都基本特征研究王瑞成随着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展开和城市近代化程度的提高,近代城市的类型日益丰富。通商口岸城市是近代城市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类型,也是近年来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热点,已有比较丰硕的成果,相比之下,其他类型城市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但要全面把握近代...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早期(16至18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西欧城市这时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发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杭州既有研究中,商业的衰落与城市空间塑造是两个没有关联的对象。细察之下却非如此。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杭州市政府为吸引游客,提升旅游收入,进而达到挽救商业颓势之最终目的,逐渐开启了近代城市空间塑造之旅,在景点修缮、道路修筑及公园开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游客城市意象契合度及旅游业发展程度均表明,近代杭州城市空间塑造成效并不明显,更未有效达成挽救商业颓势目标。这表明,在转折时期,像杭州这样富有传统旅游资源的城市,如何在守好传统与走向近代之间找到发展的突破点与均衡点,是一个历史的难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杭州城市近代化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8.
近代华北城市人口发展及其不平衡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近代华北城市人口发展及其不平衡性张利民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它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消费者。分析近代华北城市人口的发展,以人口界定城市的规模,探索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研究华北城市近代化和城市系统演变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一、近代华北城市人口的发...  相似文献   

9.
除正式的城市公共管理制度之外,贯穿于各项管理规则之中的保人制度成为近代青岛管理乡村移民的重要手段。近代城乡流动相当自由,但有关保人的制度规定,对进城的移民们形成支持与排斥力量,一方面,寻求保人是移民在青岛求职、租凭、借贷、经商的基本制约条件,是移民在青岛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当进城农民陷于游民状态或违反城市法规时,保人资源的缺乏会使他们成为城市管理中优先遣返的对象。保人制度显示出传统民间管理方式在近代的延续和发展,它在城市管理中的普泛性反映并强化了传统农村关系网络在城市的迁移或复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进入及至融入城市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从乡村到都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子明 《史学月刊》2002,1(8):63-70
传统的绅士群体与乡土有着不解之缘,具有分散性、地缘性和业缘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近代以后,绅士群体纷纷涌人并定居于都市。这种状况不利于知识精英与农村社会大众的沟通和联系,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化的发展。然而,对于近代中国的有限人才资源的集中,促进城市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宗教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宗教生活王挺之研究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进程,基督教的发展与变化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我国学界对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宗教生活,特别是城市中日常的宗教生活讨论不多。在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生活的特点,教会自身面临社会转型时有...  相似文献   

12.
李科玲 《沧桑》2014,(4):98-100
在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因素方面的转型是其最根本的表现。本文先介绍了中世纪晚期孕育的经济因素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围绕近代经济因素从城市向农村的渗透程度这条主线,探寻和分析中世纪晚期经济是如何向近代转型的。主要阐述了两条途径:一是城市经济关系深入农村;二是城市人口和资本向农村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日渐衰败,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破产失地,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寻找生活出路,从而造成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而近代中国城市工商经济不发达,无法吸纳众多的劳动力.从而使得城市劳动者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争夺工作机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残酷,这在近代码头工人中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晓岷 《世界历史》2001,(2):118-118
由湖南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出版的《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一书分上、下两篇 ,共 9章 2 9节。上篇以“城市与西欧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之关系研究”为题 ,把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 ,全方位地探讨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城市在社会经济中的定位和变化 ,城市自身的危机和转型等。作者通过对城市与乡村主要是周围农村的关系的研究 ,得出结论 :城市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的支持 ,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但城市必须尽快摆脱封建农村的束缚 ,才能走向独立与繁荣。作者还指出 ,自 1 5世纪起城市人口、…  相似文献   

15.
前近代的中国社会,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形态下,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并无质的差异,彼此之间的联系松散。鸦片战争后,这种局面被打破,相当一部分受到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直接或间接辐射的农村经济开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同时也支撑和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经济的变革。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符合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要求,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又明显制约了这种关系的地域范围和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16.
李婧 《沧桑》2011,(3):68-70
近年来,学术界对造成近代农民离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多以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外资本主义、国内封建、半封建的剥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兵患匪患严重等造成农村经济衰落的外在影响,以及在社会转型时期,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城市工业化发展使农民无奈地做出了出外求生的选择的主动因素方面的原因为切入点,而对教育制度方面原因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近代新学制度的产生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影响,城市生活条件的优越,已经使这些过去的农民无法再适应农村的生活,于是他们主动地选择了离开农村。  相似文献   

17.
洋行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经营的商行与机构,其发展策略与空间演化体现了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城市的破坏与重建的双重影响。以天津为例,探讨洋行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借助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对其空间演变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天津作为近代中国北方的贸易中心城市,吸引大量洋行聚集,形成独特的贸易空间体系。洋行对近代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迁具有多方面的复杂作用,对近代开埠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王笛8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城市研究似乎成为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显学”,有成就有影响的学者纷纷加入中国近代城市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将考察最新的(大多是90年代的)研究成果和他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或许可以给国内学者关于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又会对城市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如何既转移农村人口又不对现有的城市带来大的冲击呢?推进农村城镇化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本文立足实际,对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尔滨作为近代城市是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开始形成的,在不到1/4世纪的时间里它便发展成为远东地区著名的工商巨埠和国际性大都市,创造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奇迹,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一页。因此,对哈尔滨早期城市发展诸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本世纪30年代以前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几个特点做一初步的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