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记:近来连续接待了两个关于失恋的青少年咨询,很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让我了解他们的心思和痛苦。其中一位最痛苦的孩子,属于单恋的情况,我始终认为单恋也是恋爱的一种,虽然不能形成与另一个人的互动,但是这种真诚、炙热、纯洁的感情也同样值得尊重和珍惜。学会恰当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是青春期孩子十分重要的成长任务。结合这两个案例,我模拟父母的语气写了下面这封信,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读了上期两篇有关中学生“早恋”的文章,似乎有些话要说。何为早恋?有人说是“早练”,有人说是中学生交往过密,有人说早恋就是过早的恋爱。对于异性的好感,其实是孩子心目中第一次的遐想与设计,带有强烈的情感与幻想色彩。这份感情本身是正常的,美好的,引导得当孩子可以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恋爱期,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早恋”当作“早练”的原因。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应正视孩子的青春期特点,引导孩子安全度过。方法有以下  相似文献   

3.
王印焕 《史学月刊》2006,(11):64-70
经过婚姻自主观念熏陶之后,不甘于接受包办婚姻的民国时期学生开始有了自由恋爱的冲动与欲求。但是,民国时期的客观与主观环境,尚不利于学生的恋爱。学校秉承社会和家长的意志,极力避免异性学生间的接触。男女学生间过于敏感的防线,也阻挡着他们的自由来往。社交环境的欠缺,对学生间的自由恋爱造成了致命的障碍。即使有部分学生冲出羁绊,他们的恋爱在社会阻力面前也未必能有结果。自由恋爱的现实困境,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婚姻的不满,这在某种程度上催发了学生婚姻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我们一直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孩子的教育,在各类考试或竞赛中,我们为中国孩子所取得的高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可是在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又为中国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束手无策而感到迷惘……已经进入新世纪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要找答案,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张光鉴、高林生两位教育专家,他们并为本刊撰写了《既要动脑,又要动手》一文。读了该文后,相信你对如何走出教育误区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孩子在成长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都要认真对待,采取可行的方式加以引导,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应当怎样教育孩子对待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呢?  相似文献   

6.
恋上纸中人     
朋友读完小说扬言想与主人公同居,并认为这是对作者的最大褒扬。没过两天又澄清:只是一种迫切的好奇和靠近的好感,和恋爱并没有关系。动物界选择异性是冲着优生优育去的,人进化得失去了定律,只好归纳为“感觉”。对感觉飘忽的人来说,为被暗中美化的小说或电影主角动  相似文献   

7.
当你发现孩子的抽屉悄悄上了锁,情感上突然与你疏远;当你感到孩子对你的指教颇不耐烦;当你听到孩子偷偷地给异性同学打电话;当你看到孩子在镜子面前久久地自我陶醉、端详……这一切,都在提醒着家长们,你们的孩子已迈入了人生的花季——青春期。从本期起,“青春期话题”将与读者们见面。虽然“话题”很老很老,但今天的“重弹”仍有积极的意义。因为我们正处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时期,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生理上虽成熟、心理上却仍然稚嫩的孩子应接不暇。再之生理发育的需要和性意识的觉醒,稍有把持不住,他(她)们便会做出鲁莽和极端的行为,而这种鲁莽和极端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在讨论中,我们将摈弃“说教”模式,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监护人——家长,教育者——老师以及社会人士,以立体的角度、平等的地位、宽容的心态、科学的理念,共同讨论已经或可能发生的,且越来越低龄化的“早恋”现象以及青少年“性教育”等问题,以期援助那些正在经受青春期困扰的孩子,让他们得以走出迷茫;指引承担教育责任的家长做好孩子进入青春期的迎接准备,因为这一阶段是亲子关系最难相处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差距会越拉越大,良莠不齐了呢?最近,我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树立信心”。每一位家长都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要从心灵深处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被人看不起而有失面子的人,最需要的就是赏识。要坚信自己的孩子行,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不用功,贪玩,不动脑筋,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看一看是不是教育方法有待改进。要让孩子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寓教于乐,不  相似文献   

9.
正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们,你们好!我非常感谢学校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因为我们的孩子而走到了一起,共同已经走过了近四个年头。在这些日子里,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关注着别的孩子的成长,我们看到了自己孩子的优点,也注意到了别的孩子的长处,我们发现了自己孩子的不足,也察觉了别的孩子的问题。所以,我要说每位家长  相似文献   

10.
《南京史志》2009,(5):24-25
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洒母亲节,作为纪念母亲的一个特殊节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让孩子树立起“天天都是母亲节”的观念,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洒。一是帮助孩子树立感恩心理。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些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更不懂得善解人意。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艰辛付出,平时让孩子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同样,孩子也具有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力,只是还处于萌芽状态和形成之中,作为一种潜在的才能,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去细心地培育。一、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初涉人世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还肤浅,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由此常会产生“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等问题。这种好奇心是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观察客观世界,展开创造思维的内在动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美罔人Candace Frazee和她丈夫Steve Lubanski的最爱是兔子。18年前,他们一见钟情之后,Candace就开始甜蜜地称呼Steve为“亲爱的兔子”。恋爱初期,两人就相约在每一个特殊节日都互赠对方一只兔子,后来发展成每天一只,有时甚至会一气送上好几只。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内涵丰富、要求具体。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一、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得到老百姓认可、能够造福千家万户的教育。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农村有句俗语,"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可见教育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教育是老百姓家庭中唯一一个可以全家老小齐上阵的事情,老百姓拼命赚钱买房买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上学,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老百姓望子成龙、望女成  相似文献   

14.
焦利香 《神州》2012,(15):292-292
第一种姿态:预设——蹲下去 在课前的教学预设中要蹲下去,要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同等的高度,时刻要警醒自己: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就是一个孩子。首先要用孩子的眼光去解读文本。我们知道: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固然要以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从我们的教学对象来说,我们更不应忽视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和生活去解读课文。  相似文献   

15.
孔屏 《南京史志》2010,(3):10-12
最近一段时间,我接到了不少父母的咨询,很多父母反映,他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仿佛变了一个人——对老师蛮横无理,对父母百般刁难,对学习厌倦同避,喜欢和一些辍学的孩子在街上游荡或者沉迷于网吧。纵使父母千呼万唤,孩子的心依然麻木,情依旧冰冷。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常以泪洗面。有的父母甚至说自己连死的心都有了。  相似文献   

16.
下岗,是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一种经济现象,一些人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改革带来的阵痛。作为下岗的家长,在遇到这一特殊困难时,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下岗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对受冲击和影响的孩子,更需要家长关心,和孩子共同面对困难,跨过这个难关。冲过去,前面就是艳阳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很多家长给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压力。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惜痛下血本。有的家长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孩子,我们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本无可厚非,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过重的学习压力下,在精神鞭子的抽打下,多少花蕾被摧残,多少家长悔不当初!事例举不胜举,事实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8.
我接触到几个在学校里学习比较好的孩子的家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少与孩子的老师接触过。除了开家长会的时候和班主任见了几次面以外,其他老师连面都没有见过。其实,家长是没有必要总和老师见面的,有什么问题直接跟孩子说就是了,为什么硬要找老师呢?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同时更要相信老师。  相似文献   

19.
孩子是不能缺少玩伴和朋友的,他们甚至比成年人还把朋友看得重。有些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朋友,或者不允许孩子和异性朋友在一起,不知不觉走进了家教误区。  相似文献   

20.
金熊 《人物》2020,(1):26-29
三年前《驴得水》大获成功之后,导演周申和刘露歇了将近一年。这样的节奏在演艺圈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两个人就这么干了,周申回上海买了套房,刘露选择生了一个孩子。两个人是大学同学,从学生时代算起,合作已将近20年。在电影版《驴得水》被外界熟知之前,两个人在话剧舞台长期合作——这组搭档看上去很有些乌托邦气质,学生时代合作默契的搭档,并没有在进入社会后的漫长岁月失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