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数量宏富的古籍遗存中,有一类书是地方志。地方志是记载地方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情况的资料书,历史上主体形态的方志一直由地方官组织编纂,供资治、教仕、存史之用。 我国编修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自春秋战国以来,战争杀伐、王朝更替、异族入主、文化洗劫都没有使其中断;反而一代接着一代相延不衰,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宝库。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现存民国以前的地方志约  相似文献   

2.
在中世纪西欧 ,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平等与奴役的观念。本文集中探讨了一般的社会等级观念、社会歧视观念、容忍奴役制度的观念和对异族和异教的歧视观念。  相似文献   

3.
刘冬 《福建史志》2004,(5):42-45
在畲族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很少有名人出现,倒是有一些异族的名人,他们的所行作为与畲族连在一起.对畲族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政治史方面的论文是本期的重点。《商代异族邦伯考》讨论了商代对异族邦伯的征服,以及商周对异族邦伯控制方式的差异。《〈诗经·六月〉与金文京的地理问题》分析了金文京的地理位置和周宣王时期的政治形势。秦汉属国制度是学界关注颇多的问题,《秦至西汉属国的职官制度与安置模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考察。《唐末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既是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的整体结构,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的依次更替。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哪些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被称作“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坚持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论  相似文献   

6.
在远古时代,天和人事的关系就不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出于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人们把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归结于对天体现象的解释,相信天在冥冥之中安排着人间的一切祸恶善福,包括王朝的更替、王位的继承,它的意志谓之天命。随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这种天道观念和皇权紧密连结在一起,世俗的君主帝王为了把他个人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不遗余力地从神那里寻找根据,把自己说成是天神的化身、  相似文献   

7.
路紫  刘岩 《人文地理》1998,13(2):54-59
本文认为通信使用的渗透效应关系决定了其网络的定向性推进而非漫射状;社会任务和需求家庭化共同导致了整个邮电通信系统呈爆发式而非渐进式增长;事实证明通信媒介的更替,则表现出具有革命性,而绝非彻底变革。本文将如上时间形态的诸方面特征聚焦于通信使用者的行为规律上。作者坚信新的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扩展将符合上述之时间形态。  相似文献   

8.
名字的故事     
丁艾 《文史天地》2015,(2):67-69
不少人一生都曾用过两个甚至好几个名字,而每个名字的由来、演变或更替,不乏有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妙趣横生,有的荒诞无稽,有的可歌可泣,有的回肠荡气,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应有尽有。小者,反映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和命运;大者,包罗整个社会世风、世态人情的演化和变革。闲暇之时摆摆这些名字的故事,也许会让人从中得到一点启迪、教益和智慧。这里我所摆的就是自己名字的一些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发展同文化的其它门类一样,有其连贯性和继承性,它不是一个朝代的瞬息更替,而是一种文化缓慢地过渡.因此,要考秦俑艺术的渊源,我们就必须对秦代以前整个中华民族的雕塑艺术,作一简略的追索.  相似文献   

10.
张勇 《史学理论研究》2012,(1):57-66,159
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重要的集体历史记忆,祖源传说反映了一定社会情境下人们的族群认同。本文以巴蜀祖源传说为文本分析对象,解读了其中传递的华夏认同、本土记忆、异族认识等族群情感及其产生的社会情境,并结合其他材料探讨了周秦汉晋时期中原华夏人和巴蜀本土人对巴蜀族群认同发展的三个阶段,旨在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将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文化整合与时空变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邓小平适应时代的要求,联系中国的实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哲学发展现。邓小平的哲学发展现,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发展中心论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社会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①。“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③。依据这一原理,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以往任何社会制度的更替,任何所有制关系的变革,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其根源就在…  相似文献   

12.
地处文明结合部的南斯拉夫自古以来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文化同中有异,民族宗教的隔阂与冲突由来已久;在东西方列强争霸角逐的背景下,南斯拉夫各民族长期处于外部帝国异族统治和分裂割据状态之下,其成员的族类民族主义根深蒂固,明显强于对统一多民族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因此,民族主义成为阻碍与破坏南斯拉夫多民族统一的顽症。南斯拉夫王国大塞尔维亚主义致使民族危机成为南斯拉夫社会的痼疾,而南斯拉夫联邦体制变革不当和相关政策失误使民族危机重新激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我国经历了从农业区域基质到工业区域基质的五次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演化更替的过程,且每次规划空间结构更替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我国带着不同社会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各种痕迹和烙印,迈入了以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宏观背景的信息化社会,且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面对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来组织现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并构建了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民族使命观是指一个民族对本民族使命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如果一个民族把自己的使命基点放在掠夺异族或别国之上,或在实现其使命的途径和方式上崇尚武力,津津乐道于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无视别国、异族的存在,或在民族视野上显示出极端的偏狭性,那么,这种使命观就是狭隘的民族使命观.  相似文献   

15.
异族邦伯作为一类政治团体早在商代已经存在。西周时期的异族邦伯品类复杂,部分与周关系密切,臣服较早,在伐商过程中立下功劳,故或进入王畿担任官职,或被置于边关要地,承担镇守之职。这类邦伯作为一个团体,参与周王朝的祭祀大典等政治活动,王朝则通过聘礼或劳慰等方式加强与邦伯的臣属关系。部分邦伯处于边域,叛服不定,遭受王朝的武力打击,成为周王的"王臣附庸",供周王驱策或赏赐诸侯大臣。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对封域内的异族邦伯亦有因治之责,至迟到西周晚期,这种因治已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傅山出生于太原府的阳曲县。他一生历经了明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如人意”的社会背景下内陆以凛然的气节、独立的思想、渊博的学识,成为社会鼎革之际不屈不挠反抗异族的精神领袖、中国17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享誉南北的一代宗师、风格独特的文坛巨子、书坛巨擘……作为明清的一位志士仁人,傅山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缅怀与敬仰,铭刻于民众的文化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17.
16、17世纪,中国社会进入朝代更替之际。其间,福建闽南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出现多重矛盾和冲突,成为高甲戏出现的社会根源。高甲戏以泉腔闽南话为基础,充分吸收了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等民间曲艺的音乐声腔和表演艺术,是民俗节庆、游艺活动和艺术表演的高度结合的一种地方戏剧。  相似文献   

18.
<正>这里记载了一组组血淋淋的数字。每次战争,都有那么多无辜的百姓被杀,皇帝的宝座,确实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啊!中国历代皇帝,对于反抗者与被征服的异国、异族的屠杀,向来是极其残酷的。这种屠杀,往往不限于失败的反抗者和被征服的异国、异族的首领、官员与军队,而是随心所欲地扩大范围,因此每一场战争中,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被杀。记载皇帝的军队对无辜百姓野蛮屠杀的文字,虽时隔千百年,读来仍血腥四溢,令人惊惧。  相似文献   

19.
商代甲骨刻辞中出现多位"伯"称,相对商人而言均属异族。武力征服并不时加以诫敕诰教,是商人控制异族邦伯的主要手段。商人的征服多出于军事或经济目的,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内部结构,导致不少邦伯服叛不定。但整体来看,迟至商晚期,"邦伯"已成为王朝"外服"中一类重要的政治团体。部分邦伯转为王朝的"亚""师""射""臣"等类职官。商王为邦伯占卜或侑祝,尝试建立精神层面的联系,但受习俗限制,融合并不理想。相对而言,周人以周礼对异族邦伯加以规训则更为成功。商人以直辖邑控制邦伯地区的资源与人口,施加商文化影响,这种直辖邑时设时废,并不固定。周人则通过封国对封域内邦伯加以因治,统治形态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20.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为人熟知,但北魏的开创者道武帝以异族征服者的姿态挺进中原时,如何调整与汉族士人的关系,如何将地方大族重新纳入新的国家政权,是解释孝文帝汉化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考察道武帝在国家制度建设以及任用汉族士人方面的作为,探讨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异族政权初入汉地之际胡汉融合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