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舅舅     
舅舅郑强已经去世10多年了,最近写母亲的一些往事,常常会想起他来。我对他了解很少,有时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如此孤独,不免觉得凄凉。外婆生过5个孩子,其中3个很小就病死了,只留下我母亲和舅舅。舅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外公外婆很宠他。外公是画家,崇尚自由,舅舅受他的影响,性格孤僻、特立独行,朋友很少。  相似文献   

2.
我的舅舅沈振黄要是活着,今年该是93岁的耄耋老人了。他死于61年前(1944年11月25日)的“一场车祸”,年仅32岁。后来听我的母亲沈平讲,1950年,中共中央华东局追认舅舅为革命烈士;在舅舅罹难后的1945年4月1日,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200多人还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柳亚子、沈钧儒、茅盾、郭沫若、夏衍等知名人士,有的出席并主持了追悼会,有的在追悼会前后或题词或撰文,以示纪念。抗战期间,死于战乱的中国人成千上万,为什么舅舅的死能受到这么高的礼遇呢?据母亲平日断断续续的诉说,我查看了一些资料,终于对我这个英年早逝的舅舅有了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我母亲郭碧玉,台湾省台中市人.母亲家中兄弟姐妹16人,她排行第五,有一个舅舅排行十四.早年,母亲家中贫寒,她很小就出外做工,协助父母抚养弟妹.我母亲的勤劳与善良,在这个舅舅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父亲是浙江人.1948年我舅舅9岁时,我父亲患病,在浙江省镇海县老家治病,我母亲携带襁褓中的我从台湾到浙江探望.那料,我父亲不久就病故,而我和母亲又因众所周知的情况,回不了台湾.我母亲与舅舅断了联系,一晃就是40年.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准予民众赴大陆探亲的次日,我舅舅立刻到有关部门办理赴大陆探亲的手续,他是台中市第一个申请者.他因担心一时难以找到我们,便设法加签到6个月的探亲期限.  相似文献   

4.
我爷爷的舅舅是张松樵 张松樵是裕华纱厂的经理、裕大华集团的常务董事。他是我爷爷的嫡亲舅舅,爷爷是他的得力助手,鞍前马后几十年,帮他打理裕华纱厂。1948年,爷爷积劳成疾,才58岁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张松樵已年近古稀,白发人送黑发人,好不伤心。他亲手为我爷爷写了一副挽联,挂在灵堂上,彻骨之痛藏于联内。上联是:汝幼小,我抚孤,汝长成,我提携,汝病殁,我悲哀,如此薄情,问汝何以舍我;下联是:人事变,心光明,人虽病,心尚强,人已死,心犹存,这般惨状,叫人怎不伤心。  相似文献   

5.
壬申五月,一生手不释卷的古籍专家杨伯骏先生,终于释卷而去。 他是我妈妈彭淑端的表弟,我一直称他为舅舅。在他的去世讣告上,除了列有中共党员、中华书局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及几个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教授、副教授等头衔外,还冠以“著名学者”称号。其实,他的名字是少为人知的,用时新语言来说,即知名度有限。但是,一个人的知名度与他的成就贡献和品德修养未必都成正比,许多真正的专家贤者,恰恰少为人知。为此,我也颂贤不避亲,提笔写写我的杨伯骏舅舅。 1957年,我在101中学毕业前夕,妈妈带着我去看望当时在北大中文系任教…  相似文献   

6.
传说,很久以前,苗家山寨里,有一家人,夫妇俩都四十多岁了,老婆才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儿子,老两口高兴得不得了,把小儿子当成心肝宝贝。小孩的舅舅家有两个姑娘,一个大他一岁,一个小他一岁。十一二岁的时候,舅舅和舅母就把大女儿许配给了他,帮他定了婚事。一年后,小孩的父母相继得病去世。舅舅看到他无依无靠,就把他带到家里去。初到时,舅舅一家都对他还好,可是,没过几天,就逼他上山砍柴,割草、放羊,让他什么重活都干。后来,舅舅就不再把他当成小姑爷。拉嫫也不把  相似文献   

7.
1935年,就是在我5岁的那年,我外公家发生了一件轰动乡里的大喜事——我的舅舅陈友松从美国学成回国,返乡省亲。他的归来顿时给这个偏僻安静的山村陈友松1935年自美归国  相似文献   

8.
老舅,老家     
黄圆 《贵阳文史》2014,(3):96-96
正回忆里太多老舅的影像,而今,老舅离开,我只能如想念河边老家那般,在渐渐模糊却愈发美好的记忆里怀念他的大茶杯和温暖的微笑。南北差异常常会闹出笑话,比如"老舅"这一称呼,在北方称呼的是最小的舅舅,而在南方就是最年长的舅舅。我的老舅是母亲的大哥,是一位我几乎没有看过他脸红生气、说过什么是非、平和的人。老舅在今年3月底永远离开我们,这世上又少了一个疼我的人。当时,我在异乡,接到老舅再次送医急救的电话,还很乐观,想着不会有什么事,老舅一定会吉人天相,没想  相似文献   

9.
熊蕾 《中国西藏》2003,(2):26-27
1959年3月10日晚,他在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同舅舅告别时,他根本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会跟舅舅干一样的工作:管理达赖喇嘛的宫殿。  相似文献   

10.
正民国初年,我还在贵阳的小学读书,就从母亲那里知道我在北京的舅舅姚华,前清中过举,赐同进士,被派往日本留学,以优等成绩回国后,对做官不感兴趣,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诗文、曲词和书法、绘画上。舅舅写过许多书,画过数不清的画,他在北京住的寓所——莲花寺,有10多间屋子,全都是堆满书和画,有什  相似文献   

11.
正每一个你不满意的现在,都有一个没有努力的曾经。我是个比较淘气的孩子,在我还上初中的时候,就闹过辍学。为了让我长大后有门手艺,父亲把我交给了舅舅。舅舅是个远近闻名的木匠,手艺好,活头棒,最主要的是干活认真,可以说,经舅舅做出来的桌椅板凳,让你拿放大镜也挑不出瑕疵来。然而,舅舅干活也有个"毛病",特别卖力,特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舅舅在北京武术协会工作,响应国家大力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和继承的号召,遍访民间武林高手,抢救祖国瑰宝。经知情人提供线索,他到北京东直门外太阳宫公社西河坝大队拜访了奇云和尚。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2月16日清晨,在台湾屏东市公车站候车室,我正准备提起旅行箱,登上开往高雄美浓的汽车。没想到二舅还是从家里步行数里赶来为我送行。我立刻趋前招呼,感谢他同舅妈在过去三、四天中对我的盛情接待,再次互道珍重后告别。汽车启动时,我从车窗望去,见他用手杖支撑着身躯向我挥手。谁知这竟然成了与舅舅永诀前的最后一瞥。四个月后,二舅在台北病逝,消息传来我猛然一惊,不禁百感交集。半个世纪以来,发生在我们甥舅间的桩桩往事,一齐涌上心头。“大兵舅舅”二舅罗文浩,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罗家岗一个大家族中。他的祖父生…  相似文献   

14.
黄齐生(续)     
归绥探监一九三一年冬,黄齐生听到外甥王若飞在绥远被捕的消息,忙千里迢迢地从定县赶到归绥探望。他到第一监狱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多次求见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才得到许可。在看守的监视下,若飞昂首挺胸地拖着脚镣一步一步来到接见室,隔着铁窗叫了一声:“舅舅来了!”黄齐生见若飞身体虽很消瘦,但经过多年风霜,神情却更显得沉着和老练,心里略微得到一些安慰。听到若飞的呼唤,他虽然生性刚强,也不禁一阵心酸。他说:“我们十年不通音信,你究竟作了什么事,落得这般光景?”若飞恭敬而坦然地说:“舅舅放心!我的行为,洁白无瑕。我所作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是争取劳苦大众翻身作主人的事业。他们逮捕我,就是因为我和人民站在一起。”黄齐生听了,更加信任若飞,称许地点点头,决然地说:  相似文献   

15.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每当进入演奏音乐的场景,总会出现一个拉手风琴的人,他的原型是霍罗威茨的舅舅,去年10月在澳大利亚去世了;手风琴师旁边,有个小提琴手,那是他另一个舅舅。霍罗威茨家族是克拉科夫的音乐世家,两个舅  相似文献   

16.
外婆的葬礼     
本敖 《南方人物周刊》2013,(12):112-112
2009年冬天很冷,下班路上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天气这么冷,外婆还好吗?”当时年事已高的外婆轮流在两个舅舅和我家住,这是家庭会议讨论的结果。没两天接到电话,得知隐隐有预兆的结果:外婆过世。问我是不是回去,我当然要回去。  相似文献   

17.
4月3日晚上,我看到贾樟柯发的第1966条微博。他回忆了自己家人在“文革”中的惨痛经历:“文革开始时,我奶奶被勒令24小时内离开县城回乡下扫马路,因为她是地主婆。我大伯入狱8年,期间自杀未遂,因为他是地主的儿子。我舅舅被村干部毒扣‘后被发现死于一口井中,死因至今是迷。历史不会被遮蔽,了解文革,了解中国,让我们从了解自己的家庭开始!”  相似文献   

18.
1951年,扎西次登的舅舅计美顿珠随十八军进藏,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一代藏族新闻电影摄影师,1959年康区平息叛乱后回到故乡拍摄纪录影片《康巴人民的新生》。那是扎西次登孩童时代一段最幸福的时光,他俨然成了舅舅的一位义务摄影助理,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摄影器材。  相似文献   

19.
1打我记事起,就没有父亲的影子。1972年,他因为类风湿瘫痪,那个时候我只有四岁。一直到我八岁,他都在外面求医。大部分时间是在驻马店住院,因为那儿有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亲戚——他的舅舅我叫舅爷。如果没有舅爷,恐怕父亲也活不到今天。由于无人看管,我六岁时便被送进了小学。在七十年代的农村,六岁进小学是绝无仅有的。老师们常常把我带到办公室,象逗弄一个玩意儿,当然也怀着善意的怜悯。还记得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里,在厨房的草堆里睡着了,恰好妈妈那天回家,心疼得抱着我哭了好久。去学校附近的国营商店买东西,售货员常常会错误地多给我些…  相似文献   

20.
我的老家在大方阁鸦。而外婆家却在百里之外的毕节朱昌街上,幼时曾随母亲多次去外婆家,一住半月以上。那时每逢朱昌场期,总看到一个身着粗蓝土布便装、脚穿草鞋的成年男子,很早便背着货筐来到外婆家门口摆摊,此人早先专卖块盐,后来卖土布杂货。他为人和颜悦色,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乡下人十分喜爱买他的东西。我舅舅早年和他在一起读过私塾,关系很好。他挺爱逗小孩玩,曾送给我一个“巴郎鼓”。此人名叫刘熙乙,当时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商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