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中央政权曾多次统一岭南。其中,秦、汉、隋三朝的统一岭南较为突出。三朝无论在统一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统一的方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秦朝和汉朝是以大规模的军事进攻统一岭南的,而隋朝却基本是以和平的方式统一岭南的。三朝的统一岭南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岭南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隋朝为何能和平统一岭南?岭南的和平统一对岭南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过去,史学界对此少有论及。本文试图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岭南少数民族,主要有壮族、黎族、瑶族、畲族、苗族、回族和满族。其中的苗族、回族和满族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先后从外地移入岭南的。只有壮族、黎族和瑶族是岭南越族的后裔,畲族则与岭南古越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闻史 《岭南文史》2003,(4):18-18
2003年12月2日上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岭南文史杂志社在广东大厦召开了“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会议由岭南文史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余庆安主持,岭南文史杂志社社长周義在会上作了讲话,介绍了《岭南文史》的办刊过程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进一步办好这个刊物的设想和做法;表示刊物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努力把《岭南文史》办得更好。岭南文史杂志社名誉社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善心和本刊主编、副主编及各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认为,《岭南文史》走过了光辉的20…  相似文献   

4.
岭南僻处南疆,地理复杂。隋末大乱之时,地方势力纷纷割据,唐初和平统一岭南后,采取羁縻政策,以原有势力为基础设管州的"都府"。而在都府之上,朝廷以广州、桂州、交州为中心置"统府",以点控面,有效地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但是这种层层管理的"统府三分格局",到高宗乾封二年发生突变,随着邕府和容府的建立,原统府消失,遂形成并立的"五府格局"。可是,最迟8世纪初,唐朝设立岭南五府经略使,统一管理整个岭南的军事。在此前后,岭南选补使、岭南按察使、岭南采访使等陆续出现,在人事、监察、民政等领域,对岭南道全境实施管辖权。因此,"盛唐"的岭南道,表现出明显的"归一"趋势。  相似文献   

5.
岭南历史,源远流长;岭南大地、文史芬芳。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曾让多少岭南人魂牵梦绕,也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的岭南文化在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张力和厚重中恒久焕发着蓬勃生机。岭南文化包括粤系文化(广府、潮汕、客家三  相似文献   

6.
感谢和祝愿     
黄天骥 《岭南文史》2001,(1):J001-J001
我很喜欢阅读《岭南文史》,作为岭南人,从中得到了许多有关岭南和岭南文化的知识、学问,谨向编辑部致以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7.
贵刊发表拙作《论岭南化的开放性》(99年1、2期)探讨开放的岭南化的特质、意义和价值,而本着重研究岭南开放化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宋代以来客家人向岭南西部边疆的不断迁移,充分体现了中央王朝对岭南西部的经略方向和经济开发进程。随着客家移民的触角从早期的桂东南逐渐延伸到北部湾沿岸、桂西南沿边和桂西边缘地区,在人口增长和生产技术的推动下,岭南西部的经济开发经历了一个从东至西、从腹地到沿边地带推进的过程。在此客家移民、经济开发与王朝的边疆经略相契合,而客家移民无疑是主体,在王朝经略岭南西部、开发和巩固岭南边疆、实现岭南西部边疆地区"内地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安大伟 《岭南文史》2023,(3):82-87+74
<正>岭南地区具有深厚的禅宗文化传统,佛教是岭南传播最为久远和广泛的宗教。汉代岭南地区便有佛教活动。南朝梁天监年间,禺峡山始建峡山寺。唐代岭南山林佛教兴盛,禅宗六祖慧能创禅宗南宗,将岭南佛教推向全国。清初江南和岭南佛教最为兴盛,与其时遗民逃禅集中在此二区域密不可分。“明末清初士人逃禅成风,大批文人士绅的皈依,也使得清初岭南释儒交融愈甚,  相似文献   

10.
李辑 《岭南文史》2020,(1):83-89
正2019年11月8日上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举办第四期馆员文史沙龙"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麦淑萍副主任(副馆长)出席。专题研讨会由梁如洁馆员主持,许钦松、邓子敬、关伟、莫各伯、曾嵘、梁如洁、钟鸣、孙戈、黎展华、万仁辉、吴俊明等30多位馆员、参事与会。大家围绕"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主题,就岭南画派产生的原因和艺术特点、艺术主张以及岭南画派的  相似文献   

11.
陈国成 《神州民俗》2009,(10):36-37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通过空间形态的不同变化,体现了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本文从岭南建筑的建构特征、装饰特征、蕴含的哲学思想等方面入手,分析岭南建筑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17,(6)
在南方几何印纹陶普遍衰落的情况下,汉代岭南的戳印纹硬陶却出现复兴。本文对戳印纹硬陶的分布、戳印纹饰的分类及其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戳印纹的兴衰与岭南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反映着岭南地区汉越文化融合和岭南汉文化形成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3.
本刊编辑部 《岭南文史》2008,(2):I0001-I0001
《岭南文史》于1983年5月创刊,至今已走过25个春秋。创办《岭南文史》,是基于挖掘、整理、研究岭南历史文化遗产,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及文史专家、学者们提供一个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也希望通过这本刊物,给粤港澳及海内外广大读者认识、了解岭南本土历史文化及民情风俗,加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服务。如今,《岭南文史》这块学术园地,  相似文献   

14.
正岭南戏曲是岭南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演剧形态融入了大量岭南方言、地方民俗与社会文化,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进入新世纪以后,岭南戏曲的研究十分繁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资料和论述上的不当之处,需要加以订正,本文考定岭南戏曲研究资料中的三处讹误。一、"《明史·阮通志》"与"飞龙庙演剧"考在潮剧与岭南民俗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中多次出现引自"《明史·阮通志》"的一则资料。该资料主要记载明嘉靖年间,饶平乌石人张琏起义  相似文献   

15.
正《岭南文史》杂志(季刊),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管的刊物,它集学术性、资料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是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史综合刊物。《岭南文史》以研探岭南传统文化,普及文史知识,传承文化精粹为目标。刊内设有《历史长河》、《人杰风华》、《史海钩沉》、《岭南风物》、《问题探讨》等栏目,题材广泛,  相似文献   

16.
岭南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先秦,岭南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部族居民,史称"百越",岭南少数民族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百越人后裔。秦统一六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迁入岭南,部分越人外迁,或融入另一个族体,或蜕化为另一个新的族群[1]。  相似文献   

17.
岳庆平 《史学月刊》2000,(4):139-142
汉代岭南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体现在时问、农作物、农业技术以及特定地域范围等众多方面。汉代岭南地区按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依次分为东部、中部和西南部三大地域。东部地域主要指南海郡,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域,其中尤以番禺一带更为突出;中部地域主要包括苍梧郡、郁林郡和合浦郡等,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西南部地域主要包括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和今海南岛等,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域。  相似文献   

18.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路沟通了我国岭南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岭南地区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对于研究汉代中西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玻璃珠饰是岭南汉墓出土器物中最为典型的一类。本工作对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的玻璃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基于化学成分和器型风格,对玻璃珠饰的产地来源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明了汉代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之间的交流。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西交流提供了确凿可信的实物证据,对研究汉代中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岭南学派,又称江门学派,中国儒家学派的一支,成形于明朝中晚期,发源于广东新会,由著名理学家"白沙先生"陈献章所创立,为明代较具影响力的理学流派之一。岭南学派强调治学要贵疑,主张面向自我和自得,学问不要为传统所锢蔽。岭南学派在理学的各派别中颇具进步意义。岭南学派主要人物有陈献章、梁储、李承箕、张廷实、林廷瓛、湛若水等。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实斋,因曾在白沙村居住而人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岭南学派之创始人。他是岭南唯一诏准从祀孔庙的学者,有"岭南第一人"、"广东第一  相似文献   

20.
连伟健 《神州》2011,(8X):16-18
园林分为皇家园林和宅地园林两大类,后一大类人们的研究对象往往又专注在江南私家园林上,其实在我们广东岭南地区也有着设计很优秀的宅地园林,作为宅地园林的一个优秀分支,岭南园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州处于岭南地区的中心地带,余荫山房又是岭南四大宅地园林的代表之作,它的园林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手法都是值得研究的,在本文中我主要从岭南文化角度来阐述到岭南园林设计方面的。并探究了现代岭南园林设计的常用手法及岭南园林兴率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