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茶》2011,(10):52-54
毛南是一个山地民族,族人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毛南人自称“阿难”,意为“这个地方的人”,透露出他们世代居于岭西的历史。毛南族是由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的,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毛南人的祖先。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自宋代开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百越族群和稻作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岭南地区百越稻作文化历史上,“雒田”便是为学者所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聚讼已久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百越"是我们古代岭南地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六世纪岭南越族大多称为"俚人",而冼夫人就是其中杰出的领袖。纵观她的一生,都能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团结政策,加速岭南封建化进程,发展岭南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4.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和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种姓不同,支系繁多,统称为“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地区。西瓯人主要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人主要聚居于西瓯的西部和南部,其中心区域为今广西左、右江流域。秦统一后,在岭南设立三郡,即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西瓯和骆越聚居的广西地区属桂林郡。秦末汉初,则隶属于南海郡尉赵佗在岭南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并在该地重设九郡,岭南的郡县制最终稳定下来。瓯骆地区处于中原文化与华南、西南文化的交…  相似文献   

5.
关于两广出土北方动物纹牌饰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两广出土北方动物纹牌饰问题●黄展岳一、问题的提出在横长方形的铜片上铸出透雕或浮雕的动物纹牌饰,是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习称鄂尔多斯式动物纹牌饰或北方式动物纹牌饰。远在岭南的两广百越人,很难想象会同这种牌饰有缘,然而在西汉南越国时...  相似文献   

6.
历来言岭南土著民族,许多论者都认为是百越。惟“百越”一名,于历史上出现甚迟,稽之典籍,乃首见于战国末年之《吕氏春秋·恃君》。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骝阳禺、兜之国,多无君。”  相似文献   

7.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消灭东方六国后,又把统一的目光放到了尚未征服的南方百越之地。当时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其中两大支系,主要分布在现今的广西和越南北部。大秦刚刚建国,秦始皇旋即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最终如愿以偿,一统华懿。  相似文献   

8.
试论赵佗对开发岭南的贡献张诚秦代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南)人赵佗在秦始皇经略边疆活动中参加南征百越的战争,被授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赵佗继任南海尉,审时度势在岭南拥兵自守,关闭进出中原的关隘,兼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称“南越武王”。西汉建立后,赵...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南地区在远古是越族的活动舞台。越族先民所创造的新石器文化,在苏南和浙江地区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嵩泽文化、良渚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在江西和粤北地区有仙人洞文化、青塘洞穴群、山背文化、石硖文化等,在福建台湾有昙石山文化、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等,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西樵山文化、贝丘遗址等。 东南地区的古越族从历史记载看,商朝时的蛮或荆蛮大概也包括了越人在内。西周时,越族在东南地区有越、于越、闽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越族最先进的一部分在江浙一带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共传八代历一百六十多年。战国晚期,有扬越和百越:扬越指分布在扬州地区的越族,即今淮南、长江下游及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也扩大包括了整个岭南地区。百越和扬越一样,是对当时分布  相似文献   

10.
《广西文史》2007,(1):52-52
先秦时期,广西为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统一岭南,将郡县制推广到岭南地区,设桂林、南海、象三郡,是为“岭南三郡”。据考证,今广西含桂林郡全部、象郡一部及南海、长沙、黔中等郡一部,大致今广西北起兴安、南抵扶绥和右江一线,东起玉林、西抵河池一线属桂林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广西蒙山县有20多个至今仍沿用的以百越民族语言“毋”字取名的自然村名。毋,百越语即“广或大”之意。这些地名,包含着百越民族在此居住时的房屋、居住地选择、生活习俗、渔猎、交通、语言,以及汉代百越民族部分转为壮族,部分融人汉族后,百越语演变成壮语和粤语等信息,是了解和研究百越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龙川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龙川县城,1991年春,广东省人民政府把它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悠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郡县,设南海、桂林、象郡。龙川县隶属南海郡,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龙川  相似文献   

13.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西瓯人主要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人则主要聚居于西瓯族的西部和南部,即今广西的左、右江流域和贵州省的西南部以及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是西瓯、骆越的活跃期。受中原青铜文化影响,自春秋时起瓯络本土铸造的青铜器逐渐增多,器物地域特征也随着青铜文化的发展而增强。早期仅能制造简单的钺、剑、矛、镞等兵器和斧、凿等生产工具,战国时期已能制造铜鼓等大型器物。其青铜文化吸收了毗邻的滇、楚文化因素,同时与广东等岭南地区有着共性。战国时期,与楚地接壤的西瓯地区已开始使用铁器,制陶业则继承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几何印纹陶器的传统。西瓯、骆越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强禄 《考古学报》2021,(4):475-500
目 次 一 岭南秦至西汉南越国时期高等级墓葬综述 二 西汉前期东瓯、闽越、长沙国与先秦越国高等级墓葬举要 三 南越国高等级墓葬形制特点与族属探讨 四 余论 岭南在先秦时期主要是南越、骆(雒)越、西瓯等越人族群的势力范围.公元前333年楚败越之后,除了偏居浙东南的东瓯,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是楚文化的势力范围.而五岭阻隔下的岭南,还处在各有种姓、自有君长的百越时代.体现在考古学文化上的,是以几何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越式青铜兵器和工具、底铺石子或有腰坑的竖穴土坑墓等为突出特征的传统越人风貌为主,但楚文化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断逾岭南下,影响着岭南越人的固有传统,如大量楚式青铜器的出现,正是岭北楚文化南下的表现.真正使岭南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秦征岭南和汉平南越这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公元前214年秦定岭南,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将岭南纳入秦帝国的政治版图.公元前207年秦亡,南海郡尉赵佗趁乱自立为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建立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重新统一岭南,自此不仅使岭南从政权统治上重新归属中央王朝,而且从经济、文化上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也渐趋统一,成为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中原汉文化裹挟着荆楚文化迅猛南进,并与当地越文化角力、最终融合一统的时期.本文拟从辨析秦至西汉南越国时期高等级墓葬的丧葬习俗和文化内涵上考察这一历程,藉此更深刻地理解秦汉岭南华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正一南越国是西汉初年偏隅岭南的地方政权,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它由赵佗于公元前203年所建,共传五代,历93年,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军队所灭。赵佗本为秦将,在秦平岭南的战斗中立下战功,后逐步成为龙川县令、南海郡尉。当秦朝亡国,楚汉相争之际,赵佗绝关断道,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朝建立后,赵佗面北称臣,南越国成为汉王朝的异姓诸侯王国之一。赵佗统治南越达67年之久,他推行"和辑百越",推动汉越融合,岭南地区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引言 岭南青铜冶铸业始于何时?冶铸生产情形如何?所铸成品又都怎样?这是人们一直在关注而又渴望能有个确切答复的问题。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地下青铜器的不断出土,学术界先后作山岭南青铜冶铸或始铸于商周,或始铸于西周,或始铸于春秋战国的各种立论;由此又导引出它们是西瓯、骆越或者是岭南越人铸器,是岭南的青铜文化,及岭南已有了奴隶制社会等诸论证的问世,这在岭南史坛上,无疑给人们投了一方兴奋剂,于研究上,并给岭南带来了繁荣景象,这是极为可喜而又很可宝贵的事情。然而当人们而对这些器物而细探与询及哪些是岭南民族铸器?  相似文献   

17.
<正>瓯骆是西瓯、骆越的简称,是战国至汉代百越族群中活跃在岭南的两大部族。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看,西瓯主要分布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则主要聚居于今广西左右江流域、云南省东部、贵州省西南部,以及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秦统一岭南后,西瓯、骆越聚居的广西地区隶属桂林郡和象郡。秦末汉初,又一度纳入南海郡尉赵佗所建的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并在该地重设九郡,瓯骆地区属于当时的苍梧、  相似文献   

18.
清代岭南学者仪克中的《剑光楼词》中有一阕《买陂塘》,作者的题记为"吴兰雪舍人[1]为罗浮、荔枝来粤,喜赋"。仪克中的朋友吴兰雪由岭外至粤,为罗浮和荔枝而来。这段题记固然是朋友之间的玩笑话,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罗浮与荔枝,是岭外人士对岭南印象深刻且甚感兴趣的一山一物。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和风俗习惯,使岭南这片热土一  相似文献   

19.
广西蒙山县有20多个至今仍沿用的以百越民族语言“毋”字取名的自然村名.毋,百越语即“广或大”之意.这些地名,包含着百越民族在此居住时的房屋、居住地选择、生活习俗、渔猎、交通、语言,以及汉代百越民族部分转为壮族,部分融入汉族后,百越语演变成壮语和粤语等信息,是了解和研究百越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李宁利 《人文地理》2004,19(3):69-73,68
历史文献记载及婚俗残余反映古代岭南地区盛行一夫多妻制,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该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等是使得一夫多妻制盛行的主要原因。一夫多妻制在岭南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可分为山区、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三个地区,给当地社会和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在岭南经济发达的城镇,重婚、“包二奶(情妇)”现象又有所抬头,是新形势下一夫多妻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折射。在正视这种现象同时,应充分认识它,并采取强有力措施革除它,以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