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薅秧画像砖”再认识@刘兴林$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市210093画像砖;;秧苗;;移栽;;汉代~~  相似文献   

2.
汉代丧葬艺术中出现了许多胡人的形象,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需要将其放入所出现的场景中去考察。汉画像中的胡人经常出现在车马出行的场景中,可分为两类:一为胡人导引,一为胡汉交战。此类画像中车马出行的目的地是西方的西王母仙境。时人认为西王母在西域之西,居住于西域的西胡,一方面可以作为去往西方仙境的引导者,一方面又可以是阻碍者。所以他们一方面希望升仙路上能得到胡人的导引,一方面又希望打败阻碍的胡人,到达西王母仙境。汉代丧葬艺术中出现的许多胡人形象或许与此种对西方仙境的信仰有关。  相似文献   

3.
2000年3月,长葛县官亭乡后白村砖厂在推土作业中,在一条深约2.5m、宽1.3m,东西走向的“土沟”里,发现了一些人骨和少量陶片。民工在人骨附近挖出了三枚小金块。长葛市文物管理所得到消息后,会同当地公安部门及时地介入了此事,后经多方调查,终于使得出土文物全部收缴,现入藏长葛市文管所。清理后发现三枚小金块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金币,现将三枚“郢爰”金币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编号1,基本为正方形,有一完整的“郢爰”印,印的左下角加盖有一圆形戳记,金块最长边为18.5、短边17.8、厚4.4mm,重15克,下边边缘光滑,其它边缘有切割痕迹(封三…  相似文献   

4.
<正>汉代画像石中常见刻有文字的现象,按照刻画位置和文字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刻在画像旁边专门设置的被称为"榜"的方框内,多称为"榜题";一类刻在画像画面外,多称为"题记"。前者字数相对较少,后者字数从十几个到几百字不等,刻于汉代墓地祠堂、墓阙及墓室画像石上[1]。从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题记来看,时代最早的是新莽天凤三年路公食堂题记,  相似文献   

5.
马强 《江汉考古》2023,(4):139-144
姚河塬城址东南部西周中期房址内出土的一件骨铲上刻有甲骨卜辞,其残存文字为“曰甶■卜”。■字形体为西周首见,可释作“稼”,意为种植谷物;■为首次发现的新字形,可释作为“■”,应是稷的古文。这一骨铲卜辞的发现和释读有助于了解当地的农业种植情况以及探究西周时期对卜用后甲骨的处置问题。周人对卜用后的甲骨往往“已则弃去之”,处理较随意,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都是和建筑、生活等垃圾一起填埋,并未发现专门庋藏甲骨的遗迹。该卜骨后经改制为骨铲,说明当时对卜骨处置也存在“废物利用”的情况,丰富了甲骨学的研究内涵。  相似文献   

6.
1983年12月,合川县城关基建工地出土铜印一方,柄纽,印面6.7×6.4厘米,通高4.7厘米,印面阳篆“普泽庙印”四字(图一)。出土时铜印置于盝斗形印盘中,盒口径7.6×8厘米,高2厘米。伴随出土的还有铜器三类五件:其一为爵杯三件,形制全同,每件高15.8厘米,有两件完好,另一件1足残;其二为铜勺一件,柄残,现长7.5厘米,其三为铜箸一双,长25.4厘米,径0.6—0.3厘米(图二)。承合川县文管所杨旭德同志见告后,笔者至现场考察。在距地面深约1.4米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已揭  相似文献   

7.
熊龙 《文博》2012,(1):38-44
东汉"东井戒火"陶井常为研究秦汉社会史的学者所引述。多数学者认为其释文当作"东井灭火",并由此认为陶井图案象征了汉代灭火的场景。实际上,经过字形的比较与考察,陶井的铭文当作"东井戒火"。"戒"与"灭"字虽是一字之差,却导致了图像含义诠释的较大差异。释读为"灭火"而推论得出的汉代社会史、火灾史,应进行重新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全洪 《文物》2012,(2):66-70,1
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的后藏室中出土一件银洗,银洗口沿的正、背面刻有铭文,内有"西共"字样。作者认为,从其刻辞的内容和计量单位看,这件银洗当为秦器,是秦代沿用至西汉的器物,原本是西县共厨的器物,后来流散到各地。西县大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的礼县、西和县一带。共厨是秦代的一种职官,负责皇帝郊祀时所用的厨具和食物等。  相似文献   

9.
杨玉彬 《南方文物》2013,(2):205-208,217
1978年3月,安徽阜阳程集区刘棚乡万庄大队刘庄村农民在七渔河西侧田间取土时发现一座小型砖石墓,随即私自将墓葬破坏,随葬器物被哄抢。文物部门获悉情况后赴现场调查,从农民手中收缴一枚新莽时期"井田"铭禽兽博局纹镜,因镜铭文涉及王莽"王田制"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又是目前所见新莽镜出土材料中的唯一例证,价值弥足珍贵。这枚新莽铭文镜的发现,对解决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  相似文献   

10.
李磊 《丝绸之路》2014,(24):27-31
青海新出铜印“广纳戍印”可能出土于青海都兰北朝—隋时期墓葬。广纳当为南朝广纳县,故地在今四川省通江县附近。“戍”是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保卫边防而置于关隘的军事机构,广纳戍在广纳县境内。“广纳戍印”是南朝齐国印章,在青海发现当为传入品,传入时间最有可能是在南齐时期(490年或更早),即吐谷浑国第十二代王拾寅、十三代王易度侯或十四代王伏连筹在位期间。“广纳戍印”对研究南朝与吐谷浑的使节交往和交通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1.
唐宋以来,"洞庭"一词的含义一直被解释为"洞府之庭"。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洞庭一名的语源很可能来自古百越民族语言,为红色平地之意;《尚书.禹贡》导江章中的"东陵"一名,很可能同样源于古越语,为"洞庭"的汉字异记。秦洞庭郡的治所应该在索县,也就是后来西汉武陵郡的治所,当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韩公渡镇城址村。刘宋以来,有学者指太湖为洞庭湖别名,当是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附会出来的说法。本文为正确认识上古时代湖南洞庭地区的自然地理面貌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2.
杨玉彬 《南方文物》2013,(2):205-208,I0008
1978年3月,安徽阜阳程集区刘棚乡万庄大队刘庄村农民在七渔河西侧田间取土时发现一座小型砖石墓,随即私自将墓葬破坏,随葬器物被哄抢。文物部门获悉情况后赴现场调查,从农民手中收缴一枚新莽时期“井田”铭禽兽博局纹镜,因镜铭文涉及王莽“王田制”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3.
“同范镜”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不存在“同范镜”。对陶范黑灰层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 ,陶范在经过高温铜液浇注以后 ,范面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浇铸前 ,范面的化学成分正常 ,经铜液浇铸以后 ,范面除含有 2 8%的 Cu O以外 ,Ca O的含量达到 2 8% ,本不存在的 Pb O也突然在范面的黑灰层里占有 13%以上 ,Pb也达到 2 1% ;这时的范面再不像未曾浇注铜液前那么光滑 ,而是到处闪烁着 Pb的金属光泽 ,被一层 Pb和Ca及 S等物质的化合物覆盖。Pb的氧化速度比较快 ,几天以后 ,厚薄不匀的黑灰层面有不少部位起皱纹 ,整块范面变得很粗糙。另外 ,铜液注满范腔凝固后 ,镜体与范腔之间产生了负压。负压值的大小与镜体的重量成正比 ,镜体越大 ,负压越大。因此 ,浇铸过的镜范一般不会再完整无缺供第二次浇铸。由此可以认定 ,“同范镜”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改机”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机是明弘治年间福建人林洪创制的一种织物,曾行销一时。但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织物,众说纷纭,至今未明。经作者研究,改机的织机衍生于缎机,织者改缎机的五片综为四片综而继续保留高齿密的缎筘,织物的地组织为平纹、斜纹或二者的变化组织,用料多选水丝。所以,改机织品的特点是细纤高密、质地坚实、光滑柔韧。其性质如绫、罗、绸、缎,是一个基础品种类别。以它为基础地组织,可以织造平素、暗花、织金、妆花、闪色等各类花色品种的改机织物。改机属于高价位的高档织物,四川缎机宁绸是其在清代的孑遗。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故宫藏品、清宫档案、瓷器画样等第一手资料,针对大雅斋瓷器的概念界定、款识判读、画样与御用瓷器生产流程以及画样的解读作了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17.
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屈家村发掘一批秦墓,其中一座编号M75的墓葬出土一套两件铜漆木器箍件,均为片状圆形,下沿内折。其中一件外口径11、内口径8.40、高2.20厘米,底箍底面及侧面各阴刻有一处铭文。  相似文献   

18.
在唐宋墓葬出土的明器神煞中,蒿里父老俑最为常见。关于“蒿里父老俑”有以下几个问题,即蒿里父老俑起源于何时,其产生与“魂归蒿里”的传统观念是否有关,在一些买地券、镇墓文以及传世的堪舆风水书中所见的“丈人”与“蒿里父老”是否为同义词?本文从带有“蒿间”铭文的曾姬无卹壶入手,对“蒿里”一词所产生的时间,蒿里父老俑的由来,买地券、镇墓文等书中所见的“丈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20.
周超 《民俗研究》2012,(4):14-22
日本“庙会法”的诞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庙会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内容,“庙会法”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等值得深入分析。在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确定的“合理利用”原则与之相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日本“庙会法”的实施经验对我国开发与合理利用地域传统艺能和庙会等民俗文化资源时所可能具有的参考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