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视旅游作为一项特殊的文化旅游活动,是旅游业与影视产品相结合而产生的衍生物。是一种将旅游地的景观景点以及风土人情、服务内容以及文化内涵等吸引物在影视剧中策略性地融入,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并印发旅游活动的新型旅游方式。本文以旅游地置入影视剧的形式为重点,浅析贺州市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郭柳剑 《旅游纵览》2016,(4):222+22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影视旅游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产业融合的趋势,由此可见从产业融合视角下对影视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影视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影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产业融合视角下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将产业融合与影视旅游发展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我国影视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影视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些年来发展迅猛,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的不可忽视的。其中,影视基地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对当地旅游业有很大影响作用。在全国影视基地建设中,云南省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情况。它的影视基地是依靠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所建立起来的,影视基地建设应当结合自身优势,提高基地的知名度,重视环境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结合多种融资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建构影视产业链模式。与当地旅游市场相结合,推动影视旅游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两大休闲产业,二者具有相同的功能,娱乐大众,传播文化;电影和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也备受关注。《泰囧》的热映为泰国旅游创造了神话,也促使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电影如何在旅游产业营销中发挥其最大价值。文章首先对相关研究作了介绍,并在分析旅游与电影融合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研究影视作品与旅游动机的关系,总结影视旅游作为目的地营销工具的特点,力求从成功的影视旅游案例中寻找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影视取景地成为游客的新宠,影视剧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当影视作品和旅游相遇碰撞,影视旅游应运而生,并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在新媒体大行其道、文旅融合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诗"与"远方"的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概述了国内影视旅游发展历程,然后从国内影视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相伴而生的积极效益两方面论证发展可行性,最后针对国内影视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灵魂,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支柱产业发展,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并采取有效策略,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每年出入境人数保持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业方兴未艾,各个省市纷纷在主流媒体做旅游广告,大力扶植旅游业发展。旅游文化是在旅游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东道文化、客源文化以及服务文化的综合体,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灵魂。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支柱产业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软件服务与硬件产业的协调安防展,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旅游景点的精髓。笔者根据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对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加强旅游业的旅游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社会,影视产业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影视旅游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经济价值。当有新的影视作品推出市场,观众在观看后会对影视作品的拍摄地产生一定的兴趣,萌生想去亲眼看看的想法,由此可见,及时推出影视拍摄地作为旅游线路,不仅能为旅游者圆梦,更能给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美玲 《攀登》2013,(5):97-10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是文化发展的载体。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旅游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更加繁荣的必然选择。本文对青海省黄南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促进该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蓰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赵博阳  尹晓龙 《旅游纵览》2023,(13):112-11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影视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文旅融合、乡村发展、提升居民幸福感、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后石沟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视与旅游融合发展成功的经验,总结现有产业融合的不足,并从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和开辟网络营销渠道方面提出后石沟村影视与旅游融合发展方向,以期延长该旅游目的地影视旅游生命周期,打造齐鲁乡村影视旅游样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追求逐渐转向精神享受,旅游业逐渐发展为大众消费的新增长点。现代旅游业发展迅速,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逐步突显。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纳入旅游管理,有效提高旅游管理水平,这也是现代旅游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以黑龙江省旅游文化产业为依托,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主要影响,并探讨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管理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王晓东 《旅游纵览》2013,(8):110-111
阐述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对地方旅游业的作用和地方文献在旅游业中的利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开发文献资源的策略。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文化与旅游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为加速铜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突破就文化抓文化、就旅游抓旅游的老套套、老思路,把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文  相似文献   

13.
杨永鹤 《旅游纵览》2023,(10):153-15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目的地通过文旅融合能够为旅游业增添更多的文化元素,更有利于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当前居民外出游玩的热情倍增,国内旅游市场急速升温,旅游业迎来了全面复苏的春天.基于此,本文重点围绕文旅融合发展如何推动旅游业复苏加以探讨,明确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复苏的切入点,提出具体的融合路径,致力于强化顶层设计,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东华 《人文地理》2010,25(4):152-155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让旅游业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从传播学的视阈论述了旅游与传播、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进而提出旅游业创新的两个基点:创新思维模式与延伸价值链。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讨论了西安城市形象及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西安市可在城市品牌经营及文化创意产业两方面创新思路,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玉梅  余凤龙 《沧桑》2013,(6):168-170
在江苏沿海大开发的背景下,南通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南通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数据,定量分析南通旅游总收入与GDP的相关性,并根据旅游增加值计算南通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与拉动作用。从城市旅游形象、区域开发、文化内涵及旅游营销等方面提出推进南通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旅游纵览》2012,(8):3-5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旅游业提出的新要求。邵琪伟局长从实现旅游业两大战略目标的高度,深入分析了发展旅游业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系统阐述了推进旅游产  相似文献   

17.
张扬 《旅游纵览》2014,(11):224-225
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结合,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这种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规划、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将最终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单爽 《神州》2013,(32):21-2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哈尔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地域和历史造就了哈尔滨中西合璧、独具风格的特色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灵魂所在。本文从旅游审美文化的角度,通过对目前哈尔滨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深度挖掘哈尔滨特色文化内涵及开发潜力,使冰雪、金源、欧陆、音乐、红色等特色文化旅游齐头并进,加强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加快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法国,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异彩纷呈的文化,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其保持世界旅游大国地位的关键,本文从人本理念,绿色旅游理念,文化理念对法国旅游理念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开发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特色与主题鲜明、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科学统筹原则。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地区旅游文化特点,完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开发需要调整旅游文化开发的产权结构、构建旅游营销策略、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制定旅游文化开发法律法规,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