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奕曾 《炎黄春秋》2003,(10):69-69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曾多次表示,要废除帝俄同中国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并准备在完全平等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中国建立新的关系。为使中国人民了解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华政策,苏俄政府于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先后两次发表了对华宣言。  相似文献   

2.
1920年,苏俄刚刚经历了内战,又加上外国军事的干涉和封锁,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十分困难。虽然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鼓励吸引外资的新经济政策,但西方国家依然对苏俄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做是可怕的怪物。  相似文献   

3.
远东共和国,1920年4月6日宣告成立。1922年11月15日宣布归并苏俄。它是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在远东地区创立的一个与苏俄政权并存的独立共和国。作为日苏之间的“缓冲国”,远东共和国为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它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在东方赢得了缓和与喘息,使苏俄政府得以集中力量对付西线的敌军,较快地结束了国内战争。作为独立的国家,远东共和国曾与日本、与毗邻的中国展开过积极、实际的外交活动,构成远东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可以说,研究这一时期的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史、中苏关系史,都离不开对远东共和国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革命之初的苏俄政权对新疆采取睦邻政策的基于两个方面的现实动因,一是内因——苏俄政权在中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势力干涉、白卫军颠覆、地方民族主义分离等现实威胁;二是外因——新疆地方政府实施的对白卫势力和苏俄政权等距离外交的"中立政策"赢得了苏俄对新疆主权的尊重。而苏俄与新疆政府成功会猎入窜新疆境内的白卫势力则创造了双方睦邻友好、平等交往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5.
1919年7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即“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苏俄政府第一次向世界公开宣布的对华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它在整个中苏关系中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因其有内容不同的两种版本和这两种版本的交替出现而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这两种版本是:1919年8月26日苏俄《消息报》公布的版本,和1920年3月3日苏俄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外交事务全权代表蒋纯交给中国驻伊尔库次克领事馆的苏俄政府1919年7月26日第1872号照会。两者不同之处是,前者删除了一段极为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从武装入侵到同苏建交—1917~1925年的日本对苏政策西北大学李凡日苏两国关系,是以日本武装入侵苏俄远东领土拉开序幕的。然而,日本帝国主义却没有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反而被迫撤出干涉军,同苏俄建立了外交关系。日本对苏政策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如此转变,曾...  相似文献   

7.
自1920年4月至1922年11月存在于俄国远东地区的远东共和国,作为苏俄与日本之间的缓冲国,为苏俄的巩固与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远东共和国的历史证明,列宁根据当时苏俄的实际情况与远东地区的局势制定的外交策略是完全正确的。本文论述远东共和国的创建及其历史作用,以纪念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70周年。  相似文献   

8.
正刘少奇比任弼时大6岁。刘少奇1898年出生在湖南宁乡,任弼时1904年出生在湖南汨罗。两人是同一批赴苏俄留学的同窗,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同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相识上海外国语学社1920年8月底,任弼时与萧劲光经船  相似文献   

9.
英国与苏联是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两个国家,还在苏俄刚诞生时,英国就妄图加以扼杀。1917年12月3日,即苏俄政权建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英国就伙同法国秘密签订了一个瓜分苏俄的协定,而一生都为没能“把布尔什维克掐死在摇蓝”里而痛苦的丘吉尔,则直言不讳地供认他对苏俄的政策是,“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这种政治上的敌视是英国在对苏武装干涉中陷得最深、走得最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1918年10月1日英国宣布禁止对苏俄出口,并断绝英、苏两国贸易关系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国际资产阶级武装干涉苏俄失败以后,在主要战胜国中,又是英国第一个呼吁“向世界各大国提供一个良机去促进和平和与那个大国(注:指苏俄)的和平友好”;第一个与苏俄签订“贸易协定”;第一个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敬忠 《史学月刊》2004,33(2):70-77,128
苏俄1919年及1920年的二次对华宣言,主要是为维护自己在远东国家利益而进行宣传的手段。苏俄占领外蒙古,是联共(布)、第三国际对外输出革命的产物,是民族利己主义的典型表现。它为了缓和由此而给中苏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华朝野采取了欺骗手法,使其相信了苏俄不分裂中国的虚伪许诺,从而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了在20世纪最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外困境,苏俄迫切需要恢复与中国的邦交。作为社会活动家的王葆真十分关注中俄谈判,不仅向国会提交议案,积极主张中俄建交,更在建交谈判出现反复时再递交《商榷书》,敦促北洋政府重开谈判,直至中俄正式恢复邦交。本文通过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两件文物资料,揭示了王葆真先生为中俄建交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1918-1921年英国对待关余问题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北根 《民国档案》2004,5(4):64-70
1918-1921年英国对关余问题的态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8年9月广州军政府打算武力夺取广州海关至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掌政权。英国的态度是:赞成按一定比例向滇、桂军阀控制的广州军政府拨付关余,但反对军政府武力攫取海关的企图;广州军政府分裂后,将关余交由总税务司掌管,反对将关余分别交给广州军政府中的不同派别;不支持北京政府独享关余;反对北京政府撇开列强,控制关余的企图;军政府分裂后,赞成支付属于北京政府的关余;反对由徐世昌提出、得到美国赞成的用属于广州军政府的关余收买南方舰队的计划。第二阶段,从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掌政权到1921年4月列强强行解决关余问题未能成功。英国的态度是:执行敌视孙中山的政策,仍不同意向广州政府拨付关余,对孙中山夺取海关的计划进行武力威胁;不直接与广州政府打交道,以免造成对其承认的印象;准备抛弃孙中山解决关余问题;支持北京政府得到所有关余;后来态度有所变化,赞成关余用于治理西江;最终欲在损害广州政府利益基础上强行解决关余问题,但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13.
在1918年至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期间,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德米特里·列奥尼多维奇·霍尔瓦特,代表沙俄的残余势力,以中东铁路为据点,在日本等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支持下,拼凑反革命军队,并组织了“全俄临时政府”,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中东铁路的中国工人为了捍卫十月革命成果,和俄国工人一起,发起了多次规模不等的罢工斗争。1920年3月,在声势浩大的“驱霍运动”中,霍尔瓦特被赶下了台,从而结束了沙俄残余势力在中东铁路的统治。  相似文献   

14.
列宁关于电气化的思想是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这一思想对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和指导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起了重大作用。早在1918年4月,列宁就在科学技术工作计划草稿中,提出了把电气化运用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中去的思想。1920  相似文献   

15.
苏俄《加拉罕第一次对华宣言》发布,愿意放弃沙皇政府对中国的特权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向五四运动后觉醒的中国发表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致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宣言》,即苏俄政府以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的名义发表的《加拉罕第一次对华宣言》:重  相似文献   

16.
曹冠贤 《沧桑》2013,(5):75-77
从1918年初兴起的反抗苏维埃政权的穆斯林民族主义运动——巴斯马奇运动,前后历时20余年,几乎遍及整个中亚地区。期间,尤以1920年9月费尔干纳、布哈拉和花刺子模等一带的巴斯.马奇运动最为激烈,随后,随着苏俄红军、地方赤卫队和工人武装联合平叛力量的加强,这些地区的反抗运动直到这一年年底才逐渐被平息。然而,到了1921年10月,沉寂了近一年的巴斯马奇运动再度活跃起来并达到了一个小高潮,造成这种情形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奥斯曼帝国的流亡者恩维尔帕夏的到来及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恩维尔加入和领导巴斯马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时威 《黑龙江史志》2015,(1):188-189
1911年外蒙古独立之后,外蒙古一心想要利用俄国达成完全独立,然而沙俄政府则希望利用外蒙古独立问题从中国攫取利益,其利益保证方式则只有通过同袁世凯政府签订条约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沙俄政府对外蒙当局和袁世凯政府使用了两面派的手法,与1915年签订中俄蒙协约。该协约损害了中国的权益,把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制造了依据,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中俄蒙条约中沙俄承认中国为外蒙古的宗主国算是袁世凯政府利用该条约得到的最佳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上海俄文生活报》与布尔什维克早期在华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俄文生活报》是1991年由谢麦施科等倾向社会主义的俄侨在上海创办的,约在1920年初获得苏俄政府资助。是年春,肩负建党使命的吴廷康一行不仅以该报编辑、记者的身份来华,而且将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设在报社内。从此,《上海俄文生活报》不仅成为东亚书记处拥有的一个宣传工具,也成为布尔什维克在华活动的掩护机关。由于报社成员协助隐蔽在报社内的苏俄、共产国际派遣人员,从事在华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整个报社作为一个群体在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了特殊作用。1922年底,因来自俄国的资助终止而导致《上海俄文生活报》的停刊,但报社许多人员仍继续为布尔什维克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引起中国人的关注和兴趣。1920年10月16日,青年瞿秋白与俞颂华、李宗武应《晨报》报馆和上海《时事新报》报馆的聘请,由北京启程赴苏俄考察。瞿秋白在后来发给《晨报》的文章里自称"东方稚儿","带着热烈的希望,脆薄的魄力,受一切种种新影新响",考察、记述了苏俄革命的"史诗",并表示这是他"心弦上乐谱的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二二年四月十日至五月十九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了一次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苏俄、英、法、意、比、日等二十九个国家。苏俄代表团由列宁任团长,外交人民委员格·瓦·契切林任副团长。列宁虽未出席会议,但实际领导了代表团的全部工作。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和资本主义世界外交代表的首次接触,俄共(布)中央和列宁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列宁说:“我们一开始就声明,我们欢迎热那亚会议并准备出席这次会议;我们清楚地知道而且毫未隐瞒,我们准备以商人的身份出席会议,因为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它们还没有完全垮台)进行贸易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到那里去,是为了能够最正确地最有利地讨论这种贸易的政治上的适当条件,如此而已。”(《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外形势》,《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第一八四页)。在热那亚会议上,俄国代表团提出了取消俄国以前各届政府的一切债务、普遍裁军和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各国建立经济合作的建议。但是,由于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敌视苏俄的立场,会议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契切林在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是在列宁直接指导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俄共(布)中央和列宁的革命外交路线,反映了苏俄政府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个讲话对研究苏俄建国初期内外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