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炜杰 《山茶》2009,(10):14-15
中医和民族医药在对生命、对人体的认识以及医理、诊断等各方面都与西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现在大部分人都在用西医的标准和思维来评判,甚至以此为圭臬,来开展中医和民族医药施治.真可谓是缘木求鱼。中医和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硕果.它们的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入华,中西医术相遇。最初,耶稣会士尚能对中医平等视之,但此后评价日渐走低。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兴起,医学传教士广泛批评中医医理,轻视中医业者,普遍质疑中医的价值。民国后,教会大学医学院为传教士深入研究中医提供了条件,中国西医对中医的介绍也纠正不少传教士对中医典籍的误读。尤其是一些医学传教士因在华日久并与中医同究医道,在互动中渐以"同情的眼光"认识中医理论、诊疗经验和中药的价值,开了西人理解和利用中医药的先例。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西医学如一阵狂飙,迅速席卷中国大地,清末民初在我国落地生根,成为一支足以与中医抗衡的力量,并且逐渐占据上风,大有取代之势。中西医论争,从19世纪中叶开始酝酿,进入20世纪即引起广泛的注意,国民党统治时期异常激化,引起了一场学术论争与政治斗争互相交错的医学纷争。这就是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中西医论争”。扬西抑中论争烽起民国初年,中西医之间尚无明显冲突,西医人士虽力倡引进和发展西医,抨击中医的过失,但尚无取西废中之论。中医界也已感觉到威胁的存在,但还是采取了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希望衷中参西,取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医存废之争的医界俨然势如水火,对立的中西医阵营却出现同声附和"国医科学化"倡议的声音,并围绕"国医"走向"科学"的可能与前景展开热议。"国医科学化"的倡议,旨在借科学之"术"解中医之"困",并有"领导世界医学走一条新的径路"之深意。中医与西医的殊途同归或方枘圆凿,不仅牵涉中医界的生存与志业,而且与整个医界对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关怀密切相关。因存在"以甲律乙"、"定其一是,去其众非"等缺陷,"国医科学化"难免陷于"存之不欲"、"废之不能"的险境。"国医科学化"论争,折射出当时医界对待"科学"与"国医"的焦虑与两难。  相似文献   

5.
高梦旦深信西医,反对中医。认为中医的诊断既无科学根据,所开方药,岂可轻易尝试?还说他如患病,即使到了西医束手之时,也决不请中医一试。对此,丁文江就梦旦不信中医,爱吃肉,不喝酒,爱步行等特点,送他这样一副对子:“吃肉走路骂中医人老心不老;喝酒写字说官话知难行亦难。”胡适之把这联句写了,赠给梦旦,梦旦认为知言,经常挂在客厅内。可惜1936年夏天,梦旦和张菊生、李拔可同游成都,登峨眉山,半路上感到精神不支,折回重庆,坐船东下,过宜昌得肺炎病,到上海宝隆医院医治,肺炎已经好了。因失眠服安眠剂,医师给他的量过多,结果长眠不醒。平生笃信…  相似文献   

6.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进人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以后,中医的发展遇到了西医这个强劲的对手,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医学,中医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 1904年,杜炜孙在绍兴开办医学讲习社,1910年,丁福保在上海开办绍兴医学讲习社,袁桂生在镇江创办镇江自新医学堂,蔡小香、了福保在上海创办中国医学会附设讲习所,这些是中国最早开办的中医学校。 1917年,丁甘仁、丁济万在上海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聘请中医名家曹颖甫、丁福保。陆渊雷等执教,由于办学有方,该校不仅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而且为举办中医学…  相似文献   

7.
西医是近代西学东输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自觉接受西学的过程中,吴汝纶对传统中医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由相信走向怀疑,最终转向西医.这一转变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完成的,是与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认同过程和认识水平相一致的.它既是历史推力的结果,更是吴汝纶比较、权衡后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8.
<正>武汉近代医学教育,随着西医的传入而逐渐形成。西医中等学校肇始于1878年的武昌仁济护校,西医高等院校则发端于1902年创办的大同医校。大同医校是华中地区第一所专科医学院校,也是中国最早成建制的西医医学院之一,不仅开创了华中地区西医高等教学之先河,更为武汉培养了第一批中国西医医学人才,促进了湖北武汉地区近代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适对待中医的态度历来众说纷纭:胡适如何看待中医?他是支持中医还是批判中医?胡适对待中医的态度与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密切相关:他不接受中医理论的思想体系,但是出于实用主义对于效果的重视,在西医疗效不佳的时候,他也愿以做实验的方式接受中医治疗。胡适个案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即他们现代化的思想与所处的中国传统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体现了特定时期的医疗情境和人们的择医方式。  相似文献   

10.
1929:中医药界大请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年2月下旬,南京城里、黄浦江畔,议论纷纷,到处在传扬着一则近似荒谬实则千真万确的消息:中央卫生会议决议废止中医!此消息,似晴天霹雳,激起全国中医药界愤起抗争,500万中医推派代表云集沪上集会抗议,请愿团奔赴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荒唐提案出笼 近代中国,随着列强入侵,西风东渐,西医开始传入,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洋人开办的西医院、西医学校、西医研究所。内中不乏笼络我人心、掠夺我财富者,诚如美国传教医师柏佳的坦言自白:“当西方的大炮不能举起中国门户上的横闩时,却以外科小刀辟开了中国的大门。”事实亦正如此,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卫生部除卫生部长薛笃弼、政务处长胡毓威  相似文献   

11.
中医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掀起“废除中医”之论后,中医的发展受到了影响。而目前的“中西医相结合”使很多年轻的中医医生更多地依赖西医的诊疗方法,使中医的发展更显尴尬。本文或许能为弘扬中医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的国际医学会议中,中国医界参加美国军医大会最早、最多。从无人可派到派员参会并考察列国,从旁观会议到参与评议、发表论文,清末中国军医参加美国军医大会的历程,不仅是中国军医迈上渴求现代知识台阶的一步,也是中国官办医学发展并走上国际舞台、适应国际场合的一步。参会的中国军医一方面带回前沿的军医知识,促进了中国军队医疗卫生建设,另一方面向国际医学界报告了中国军医发展的状况。通过与国际接轨,清政府建立了近代医疗卫生行政体制。军医为主的官办西医主导了参与国际会议、建立卫生机构等官方医疗卫生行政事务,体现了中医与西医在近代转型中的权势消长。  相似文献   

13.
“万人网上签名反中医”一事,使中医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而此时在国际上,中医正由最初被排斥,一步步开始“渗入西医的世界”。为了解中医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本刊专访了来自瑞典的著名血液学专家、曾任诺贝尔医学奖评委的比格·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留日医学生报刊为中心,对清末民初留日医学生传播西医活动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努力复原留日医学生"学医"和"传医"活动的真实面貌,进而管窥留日医学生及其创办的报刊在中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大批爱国志士心怀医学救国之梦,东渡日本学习现代医学,标志着国人被动接受西医的终结。赴日医学生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致力于德日派西医体系的传播。德日派西医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虽然没有英美派西医的影响力大,但是也为中国医学的近现代转型做出重大贡献。赴日留学生报刊对开启民智,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昊 《文献》2002,(4):201-209
一、《中国宝卷总目》的体例及贡献 车锡伦先生主要依个人之力,赖友朋之助,穷十五年之光阴,编出了《中国宝卷总目》(为论述方便,以下均称车目)这样一部煌煌巨著,实乃研究宝卷者之梯航,裨益学界不浅,可谓厥功甚伟.车目在以往学者宝卷编目的基础上广事搜求,收罗宏富,共著录了中国国内和海外公私收藏的宝卷1579种,版本5000余种,宝卷异名1000余种.  相似文献   

16.
仁济医院西医来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炜炜  唐水   《中华遗产》2010,(5):42-49
从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西医在中国人眼中一直存在谬解。比如,有学者认为信天主教的人脏腑不全,才能以西医之法疗治;有人因为对手术的抗拒而宁愿相信西人“好食小儿”、“刳死人睛,作炼银药”。然而,西医在上海的登陆却几乎没有受到东西方文明之冲突的影响,要究其原因。我们不妨读一读沪上第一家西医院——仁济医院初到上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我只请他们回答两三个问题:中医学院的校医院是以中医药为主,还是西医药为主?中医学院的师生病了,首选西医诊治还是中医诊治?当你或者你的亲人必须手术时,你有勇气接受中医的‘针刺麻醉”吗? 2006年初,张功耀对即将发表的《告别中医中药》的预期相当保守,只希望它是篇合格的学术论文。事实上,中西医之争在学界是个长热话题,一个中医师和一个西医师坐在一起,最可能的话题便是中医到底会不会死,或者会怎么死。  相似文献   

18.
康熙的医学与养生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十八世纪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康熙,是一个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统治者。他从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直到医学、养生学.可以说无不研究,其爱好之广,了解之深,是历代帝王中所没有的。这里仅介绍一下他的医学和养生之道。康熙对医学颇感兴趣,且有一定的造诣。他自幼读过许多医书,有些还读得烂熟,以致“后世托古人之名而作者”,也能辨别真伪。他不但研究中医,而且对西医、西药也有所了解。他还喜欢别人请他看病开方,有时也写些阐发医学问题的评论,表明看法。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随着中医不断进入“西医的世界”,国外许多政要和明星,纷纷接触并体验中医。黛安娜看中医车祸前还有预约据说,英国前王妃黛安娜生前接受过中医治疗,在出车祸的两个星期前,还预约了中医。记者为此来到了位于伦敦肯顿街的  相似文献   

20.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08,(4):148-165
陈存仁(1908-1990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名医,原名陈承沅,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的绸缎商之家,自幼失怙。他由上海民立中学毕业后人南洋医科大学攻读西医,在校期间染上伤寒病,由名中医丁甘仁以3帖中药妙手回春。这令陈氏对中医刮目,感慨之后脱下西装领带,穿上长袍马褂,改弦更张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甘仁学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