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万斯同与《明史》纂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斯同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大师,他不仅追随黄宗羲,开创了浙东史学,在清代的学术领域独树一帜,而且还以“布衣”身份参与了清政府组织的《明史》编纂工作,为纂修《明史》贡献了毕生精力。对此,人们历来评价很高。但以往的有关论著,往往多泛  相似文献   

2.
《明史》是清朝政府较早组织编纂的一部书籍。自顺治二年(1645)诏令纂修,至雍正十三年(1735)定稿,乾隆四年(1739)刊行,中间时断时续,或兴或辍,前后近百年之久。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参加了《明史》的编纂工作,而其中贡献突出者,首推万斯同,次即王鸿绪。但是,后人对万斯同的贡献多予肯定,而对王鸿绪却颇多责难,说他有“窜改”、“攘窃”的丑行,实际上这是很不公允的。本文仅就王鸿绪与《明史》纂修的问题,作简要的叙述和考订。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4,(4)
<正>古人作史重视志的纂修,清人顾炎武甚至有"无志不得为完史;有志而不淹贯,不得为良史"①之语。堪称"良史"之一的《明史》,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间,经过三大阶段的纂修,先后形成了万斯同《明史·五行志》、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和张廷玉等《明史·五行志》三种本子。关于《明史·五行志》,学界少有研究②。本文兹就《明史·五行志》③形成过程、各志特点及其价值简述如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现存殿本《明史》地理中的若干失误或待斟之处,多由《明史》成书时徵引原始史料的失误或不审所致;而点校本《明史》地理中的若干瑕疵,多属误校或漏校。追源溯流,查考《明史》纂修所据的若干原始文献,并认真复核点校本的若干点校,发现其中的错漏或待斟之处,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明史》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本《明史》发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二十四史”之末,清代官修《明史》十分引人注目。它的纂修活动从顺治二年(1645)首次诏修到乾隆四年(1739)正式刊行,其间跨越四朝,凡经九十五年,历时之长,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已属罕见。这部《明史》历来受到人门的称誉,被认为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外质量最好的一部。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明史》后来经过精心细致的勘改和修订,从而形成了《明史》的最后定本即《四库全书》本,~①这是研究《明史》和研究清代官方史学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四库全书》本《明史》的产生《明史》虽然正式诏修于顺治二…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潘耒兄弟二人一生致力于明史的撰述工作。柽章撰《国史考异》、《明史记》,考证精审;《今乐府》为史诗性著作,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潘耒应诏入明史馆,参与《明史》纂修,提出多项修史建议,堪为后世典范。二人毕生致力于明史研究的学术精神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7.
万斯同与《明史》修纂是明清史学史的一个重大课题,自清末以来已发表过不少论著。但以往研究论著明显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所用材料遗漏甚多;二是对《明史》纂修的全过程缺乏贯通和综合研究;三是万斯同到底如何修史并未落实。  相似文献   

8.
《嘉靖以来首辅传》是王世贞有关明后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史书,详细记录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首辅事迹,因史实详备,材料丰富,人物褒贬客观公正,为清人修《明史》广为借鉴。关于《首辅传》的文献学价值,主要从该书的编撰情况、为《明史》纂修提供蓝本和补充、较《明史》更为公允的史论、以及优于传记的专题史体例等方面进行分析,充分发挥《首辅传》的文献资料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史美珍 《沧桑》2011,(5):54-55
中国古代素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清官修《明史》便是易代修史的产物。顺治二年之后,诏谕开馆修史。惟有明三百年,事迹繁杂,非短时间所能纂述,因此,它的修纂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至乾隆四年殿本《明史》刊刻成书,历时大约95年,前后参与人数达190余人。可以说,《明史》的纂修是清朝一项历时甚久,几经起落的活动,并且与清朝皇帝的史学观念、清朝政权的政治需要以及国情形势等密不可分。到了近代,已有学者对《明史》的某些方面作了论述,对于编纂过程,也有很多研究,但其到底应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明史·舆服志》正误二十六例戴立强(辽宁省博物馆)按:有明一代,历时三百载。先是清代学者奉命纂修《明史》,三次订正,前后九十年。取材丰富,洋洋数百卷。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堪称林林国粹一瑰宝,浩浩史海一丰碑。继有中华书局编辑,对其详加校勘并分段标点,于...  相似文献   

11.
徽州人与《四库全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及有关《四库全书》的文献、有关徽州的地志的广泛查考 ,获得了徽州人与《四库全书》关系的大量资料 ,分三个方面论述了徽州人对纂修《四库全书》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陆奎勋于雍正元年(1723年)参修《明史》,随后四年,他撰成《明史拟传》五卷。陆奎勋《明史拟传》较王鸿绪《明史稿》有四大特点:一、增补史料,扩充内容。二、纠谬订误,辨正史事。三、润色辞章,语句精炼。四、评价人物,直舒其意。殿本《明史》因袭或参考《明史拟传》,陆奎勋对《明史》修纂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澳门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期中西文献的记载1.《明史·佛朗机传》 十六世纪新航路开通后,西人接踵来华,而有关“西人东来事迹,吾国史书,多述其事,然散出群籍,检寻未易。清初纂修《明史》,尤西堂(侗)任纂外国各传,始采集前人所述,汇归为佛郎机、吕宋、和兰、欧罗巴四传(见《西堂馀集·明史外国传》)。厥后万季野(斯同)以布衣参史局,于西堂旧稿,重加釐定,损益颇多;且易欧罗巴为意大里亚(现存万季野史稿可参考)。王鸿绪《横云山人史稿》取季野之文,而稍点窜其文句,而于史实则无更易。张廷玉主修《明史》,复取王氏《史稿》而删定之,遂成今本《明史》四传,世之谈欧亚交通史者,率  相似文献   

14.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23,(3):127-128
<正>王嘉川:《罔敢不持其律:〈史通〉对清修〈明史〉的重要理论指导》(《学术研究》2023年第5期)清修《明史》过程中,不但纂修官对如何编修问题的理论探讨往往“读《史通》而兴起”,而且其实际施为亦常常“罔敢不持其律”,无论在史料的广搜博采、慎于择取,还是要求确定统一的修史体例,讲求体例的因时制宜原则,以及对《明史》纪传表志各部分内容的具体探讨,如各部分之间要互相协调,纪传应该记载哪些人物和事件,如何收录诏诰文章和辞赋作品,合传类传人物的分合原则与选录标准,是否保留明代士大夫以别号行世的称谓习俗,篇末史论应该如何设置,其内容的写作原则及其与正文的关系,要求摒弃前人在史论之后另设韵文式赞语的做法等,都明显受到了《史通》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徐乾学在清修《明史》时担任总裁官,其将很大部分列传初稿由繁改简,成98卷本《明史》一部,此部《明史》亦称《明史列传》。其书以简练为特点,并为王鸿绪、张廷玉等所继承、发扬光大,形成横云山人《明史列传稿》208卷、抄本《明史列传稿》162卷、《明史稿》310卷及《明史》332卷等简练本系统《明史》拟稿及《明史》定本。此系统与现存定本《明史》撰写初期形成的《明史列传》313卷、《明史》416卷、《明史列传稿》267卷等繁富本系统《明史》拟稿,鼎足而立,且以其符合一般正史之写法,其系列中之定本《明史》332卷名列史书经典系列"二十四史"之中,并声誉满天下。徐氏《明史》为撰写简练的定本《明史》的开路先锋,徐乾学在史学史上的贡献不可忽视。徐氏《明史》长期隐身埋名,不为世人称说。近年被纳入《明代史籍汇刊》影印出版,始为史界所注意,但其流传、价值等不见谈及,有待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四卷本出版后,虽得学界诸多好评,但仍然留下一些尚须梳理的问题。作为该书的作者之一,本人有五点新的认识:《宋书》、《魏书》皆属于官修史;《资治通鉴纲目》的编纂中,赵师渊的贡献其实不大;明代《咸宾录》一书之刘一焜《序》内的星岁纪年,是依据汉代刘歆的《三统历》,这通过民间学者刘坦的著述可以破解;而清入关前纂修的太祖实录,书名有过几次变化;康熙年间之戴名世文字狱,促使王鸿绪匆忙地进呈《明史列传稿》。这些关于中国史学史方面的认识,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近代著名史志学家金梁,在居官之余,颇重学问,终生以藏书、著述为业,为《清史稿》的编纂和刊行作出显著贡献。从事方志事业尤为著称,参与家乡方志《[民国]奉天通志》的纂修。尤为可贵的则是独自纂修《[民国]黑龙江通志纲要》,对黑龙江的方志事业颇有建树。  相似文献   

18.
清朝自开国伊始,修史活动多有具体的、直接的政治需要。清太宗即位多年之后,才着手纂修清太祖朝实录,其目的不仅是宣扬后金与努尔哈赤的立国创业之功,还借此突出皇太极本人的地位,连实录名称也将其生母写上,从而配合皇太极强化君主集权以及称帝改国号的进程。顺治帝入关后六年,亲政之际才纂修清太宗朝实录,此间有多尔衮令人“篡改”实录的政治斗争,此为日后多尔衮与同党刚林的一项罪状。而顺治二年宣布纂修《明史》亦只是借此渲染明朝已经灭亡,清廷接续正统,并笼络已降附的汉官与绅士而已,实际纂修工作成效甚微。康熙四年再开《…  相似文献   

19.
张廷玉等监修的《明史》,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被当作了解和研究史实的重要依据。但因书成众手,其中疏漏舛误似亦难免。兹就《明史》传记中地理记载之失误作出考证,其误类型有发生地点记载错误,由音近、形似等造成的地名书写错误,地名记载于时不符等三种。通过追源溯流,其误形成的具体原因有选择错误史料,误读史料,承袭前稿失误,最后定稿时修改致误等,而归根结底是由纂修者引用原始资料时不审或撰写粗心所致。  相似文献   

20.
<正>清初學者黄虞稷的《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以下簡稱《千目》),是黄氏入明史館纂修《藝文志》備以采摭的底稿。由於去古未遠,加之雕版印刷的流行,明人文集數量之多,遠邁前代。正如《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叙》中言:"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刊版則易於流傳。四部之書,别集最雜,兹其故歟!"~①據統計,《千目》集部别集著録了五千多位作者的作品,有明一代文采風流,幾乎盡備于斯。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左右,黄虞稷在史館完成了《明史藝文志稿》的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