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芳  郑文  王宇 《中华遗产》2014,(12):98-109
一人一山是仙。可见人想成仙,离不了山。山环水护、云雾缭绕、高大孤立的山岳多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仙人则在其间出没。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些洞天福地是怎么被“神仙”炼成的呢?  相似文献   

2.
朱红 《旅游》2009,(11):32-35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因为葛洪,罗浮山就不是一般的山了,它是与神仙相提并论的山。葛洪在这里修道、炼丹、成仙,让罗浮山沾上了仙气,成为仙山。当然,也许是罗浮山的仙气成就了葛洪呢。千百年后的今天,广东人说起它,仍引为自豪。即使不是广东本地人,懂养生的,也都向往着罗浮山。  相似文献   

3.
林染 《丝绸之路》2003,(8):56-56
除了铭镜,厚重、规整、铜质精良的汉镜往往采用四神和羽人等神灵形象入图,再配以“象天法地”、“上有仙人”和十二地支之类的字,这就使得它弥漫着强烈的天命气息。也有清新、雅致的,这就是流行于当初的草叶花瓣镜式。  相似文献   

4.
一古神话和后起的仙话重要歧异在死与不死。“从理论上说,成仙的关键是吃不死药,因此不死药的出现是神仙说产生的核心问题。”所以,与早期仙话相伴而生的是“不死之药”。不死药故事最初是仙话化的或喷发仙话臭味的神话,距真正的仙话仅一步之遥。不死或不死药见于先秦《山海经》的如:“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海内经》)郭璞注:“即员丘也。”“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南经》)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  相似文献   

5.
杨军 《福建史志》2006,(3):62-62
仙字潭位于漳州市以北34公里的华安县沙建镇许田村,九龙江支流汰溪的下游,这里山峦起伏,清溪急流。汰溪自北南流,至蚶盘山被峭壁阻挡,折而向东流,骤成河湾,水深成潭,面积10余亩,潭南低丘连绵,草木丛生,潭北峭壁屏立。就在这屏立的峭壁上,距离水面2米以上有大约200平方米的岩画,凿刻着许多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刻纹,由于年代久远,风吹日晒,苔生岩剥,纹道漫漶,不易辨认,民间传为神仙的笔迹,故有称“仙字”、“仙书”、“仙篆”,地名遂称为“仙字潭”了。  相似文献   

6.
仙桥景区是雁荡山八大景区之一,位于雁荡山最北端,景点比较分散。其中许多景点都跟“仙”字相关,传说有位仙人骑鹤飞临仙桥,飞临之处的桥、亭、洞、峰、山、岩、坪都沾上了仙气。  相似文献   

7.
白云洞     
《神州民俗》2009,(11):12-13
白云洞在山的西北麓,是西樵山风景的总汇。白云洞是儒、佛、道三教福地,划分为三个洞天、二十四景,主要景点有奎光楼、飞流千尺、三湖书院、字祖庙、白云古寺、云泉仙馆、连理枝榕树、四面佛、灵感石、仰辰台等。  相似文献   

8.
《神州民俗》2009,(7):44-45
“王子求仙去,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首衢山境内妇孺皆知的民间歌谣,将一个观棋烂柯梦幻般的神话故事演绎了上千年。“王质遇仙,观弈烂柯”的美丽传说就诞生在衢州的烂柯山,烂柯山也因此与围棋结下了不懈之缘,被誉为“围棋仙地”。  相似文献   

9.
丹棱县唐代道教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县北距城7.5公里处的龙鹄山山腰上。龙鹄山,唐代原名龙鹤山,厥后宋孝宗赵眘手书“龙鹄山”三字赐李焘(南宋著名史学家、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巨著传世,丹棱县龙鹄山人),才更名为龙鹄山。据《蜀中名胜记·卷十二》说“《本志》云:‘县北十五里,龙鹄山三大字,宋孝宗书也。’有《松柏  相似文献   

1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地域不在大小,有奋斗就有腾飞;城市不在历史长短,有特色就有美名。  相似文献   

11.
高凉山断想     
高凉山,顾名思义,又高又凉。1999年初夏,我和几位省政府参事应高州市市长卢方园邀请到那里考察,登上此山,凉风习习,暑气顿消,可见“凉”字名副其实。“高”则未见得,究竟海拔多少米,我没有查过,反正附近比它高的,大有山在。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山无仙,却有一位女神或者说是一位历史名人,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早年收购了一件清代康熙三彩蓬莱仙山瓷塑,其造型饱满,色彩绚丽。山间亭台楼阁错落,间以山路连通,整体构思巧妙,制作精巧。这件瓷塑有明确康熙己已年纪年,反映了清代民间借蓬莱仙山祈求长寿、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二年扁壶,其器铭中的"■"字多家释为"师",这既不符合战国时期的用字习惯,从文例来看亦不当。根据该字形体和文例分析,此处是作为偏旁的"邑"字,应当是制造者"工"之私名。  相似文献   

14.
战国平阳刀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世战国货币中,有一批传为山东博山出土的刀币,正面或有“明”字,或无字,背面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字,字形诡异,不易识读,旧多称为博山刀。1978年,我们发表《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将博山刀背文第一字释为从“邑”从“竹”从“膚”之字,并指出即地名“莒”之专字。此后,汪庆正同志又认出第二字为“冶”,李学勤同志对币文的释读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  相似文献   

15.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二年扁壶,其器铭中的"自"字多家释为"师",这既不符合战国时期的用字习惯,从文例来看亦不当.根据该字形体和文例分析,此处是作为偏旁的"邑"字,应当是制造者"工"之私名.  相似文献   

16.
博山炉考     
博山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该器物在汉魏六朝被称为"博山香垆"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称其为"博山炉".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贵阳来仙阁,位于市东北郊的东风镇麦穰寨,距城中心区约18公里。麦穰寨前有由南明河与龙洞河交汇而成的大长河(又名大塘河)潆绕。其上有九眼桥,因涨水冲毁,后又建三硐桥,改名日汇川桥(或名汇仙桥)。来仙阁就建立在大长河的矶石上。阁高20余米,木质结构,三层六角。角系铜铃,微风轻拂,叮咚有声。阁前有“来仙阁”三字匾额,两边有围墙,墙壁有碎花瓷砌成的大宇,一日“天高地迥”,一日“岳峙渊亭”。这是描摹来仙阁的周遭环境。20世纪80年代,我在贵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时,曾与文管会的同志几次到来仙阁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18.
武则天改制新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改唐为周时,在官制、文化等各方面也曾进行了一些改革,文字的改制就是一例。此次改字,为数不多,宋人对此有十二字、十四字、十六字、十九字等不同的几种记载。又由于实物材料中的字画残泐、摹录简便或急就的许多原因,所以,在后来的一些金石著录中便出现一些异体和新字,使人误认为武氏所造新字甚多,而不止十几个,且都是武后载初元年这一次制定的,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9.
绝代才媛刘古香,淮安沭阳人。名清韵,以字行。是中国戏剧史上仅见的一位多产女作家。明清两代有据可考的二十三位女剧作家传世的二十二种杂剧、传奇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作品(十二种)是刘古香一人所作。 刘古香的作品体裁呈多样化,已发表的有《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  相似文献   

20.
牛脾山访古     
牛脾山,说是山,实际上只不过是一道较高的岗阜。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道岗阜就是因为有了“仙”才使她有了名。由开封最西南端的洧川镇(今属尉氏县)出发沿开许公路南行,过了双洎河桥,只见路西岗峦起伏,布精结秀,俨然一幅画屏,这便是有名的牛脾山。牛脾山,即春秋时郑国的大隧山。据《洧川县志》记载:“山高二十余仞,北接洧内,绵延七八里,其中断处为大隧涧,两岸壁立争高,中有坦途可容方轨。”这大隧涧是见于史书记载的郑庄公掘地见母处,俗叫作逢母岗。郑庄公的弟弟叫段,食采共城,号共叔段。母亲武姜氏偏爱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