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自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香山建县以后,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其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风貌,形成了有特殊内涵和形式的香山文化。它既体现在香山人在八百年历史征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社会风土人情,也体现在香山人特有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虽然香山文化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内在的基本精神却并未根本动摇。香山文化既有南北交融的特点,也有东西方文化竞争与合璧的特性。因此从本性看,它  相似文献   

2.
2006年1月17日,我国首家商业文化专题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它是中山市建设系列特色博物馆所迈出的第一步,自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每年接待观众达65万以上。经过近十年的"洗礼",其陈列却无丝毫过时落后,其雅俗共赏的陈列艺术特色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功能的特有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早期的斗争 辛亥革命是由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夏威夷的檀香山创建的兴中会为肇始的。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早在1885年中法战争后即萌发反对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工艺的一端连着经济,一端映衬着文化,明清时期的"苏样""苏式"曾引领着全国的审美情趣和时尚潮流走向。不妨顺着那些看不见的五彩线头,穿回到工艺的历史中去,织入到当时人们生活的点滴……居建筑工艺及装饰技艺。明永乐年间,苏州吴县香山人蒯祥(1398~1481年)奉命前往帝都,开始了香山工匠构建皇宫的历史,紫禁城也成为香山工匠的巍峨之作。后世称其建筑技艺为苏派或香山帮营造技艺,其两大杰作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已成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现更名为中山市)。本文介绍了孙中山和组建中国第一支空军队伍的杨仙逸的革命情谊。谨以此文纪念中山先生诞生140周年。  相似文献   

6.
周剑 《文史博览》2013,(1):30-32
2008年中山市提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历时3年终于2011年3月被正式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在此之间,中山的文博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积极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以中山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例,对文博事业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作用和机遇进行初探,以期了解文博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与澳门孙中山与澳门关系密切。1866年,孙中山在离澳门仅37公里的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户农民家庭呗抓落地,来到人间。少年时代,孙中山的父亲在澳门板樟堂街的一间鞋铺里当鞋匠并兼理裁缝,他因此而随母亲和兄长经常往返于香山与澳门之间。1878年,孙中山刚满13周岁,便第一次远离家乡,跟随母亲先来到澳门,然后从这里乘船前往檀香山,到“意奥兰尼学校”读书。走向大海天地宽。刚步出家门的少年孙中山在澳门平生第一次见到如此众多的“高鼻子”、“蓝眼睛”,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化,这使他心潮萌动,大开眼界,留下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8.
张建军 《南方文物》2001,(1):113-115,119
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地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为当时及后世所称道的人物, 林谦就是其中的一位①。林谦,字德光,一字若谷②,香山县大车乡(今中山市南镇大车 村)人,清道光八年(1828)举人,曾任大挑直隶知县,丰山书院主讲。咸丰六年(1856)以团 练功加同知衔,举孝廉方正。他淡薄严正,乐善好义,在家乡多行善举,同治十三年(1874) 被尊列为香山县乡贤之一。林谦一生好学不倦,著述甚丰,他的不少著作被(同治)《香山县 志》、(民国)《香山县志续编》、(民国)《香山县乡土志》等多处征引,成为当时撰修地方 志不可或缺的素材。…  相似文献   

9.
林凤群 《神州民俗》2007,(11):66-67
旅游需要文化的底蕴支撑,需要文化作为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旅游者日益崇尚文化的今天,旅游产品的精髓就在于其文化含量。文章通过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对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大香山区域旅游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刊、中山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名,字逸仙,曾化名中山樵。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他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创立了“三民主义”学说,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3,(10):68-68
北京恒源祥香山画院、北京恒源祥艺术展览馆于2013年9月28日正式揭牌。由恒源祥集团主办、北京恒源祥香山画院和上海恒源祥香山画院协办、北京恒源祥艺术展览馆承办的该院首个反映南北文化艺术交流的腱览“北风南韵——京沪画家学术交流作品展”同日开幕。  相似文献   

12.
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陶器制作技术方面,南、北两个区域的差异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陶器成型技术方面,南区新出现了轮制技术,而北区没有。之后,北区的陶寺文化和南区的龙山文化在制陶技术的多个方面产生明显差异,最主要的是成型技术和装饰风格的巨大反差。成型技术方面北区始终以泥条筑成法的手制技术为主,其次是模制技术,轮制技术在陶寺文化中期出现但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相反,南区则以轮制技术占据主导地位。装饰纹样方面,北区陶寺文化始终以绳纹为主,少量篮纹和方格纹,而南区则以篮纹为主,方格纹其次,绳纹少量。  相似文献   

13.
正李遐龄(1768-1823年),字芳健,别字菊水,又字香海,世居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县城石岐紫里。紫里李氏以"书香七代多专集,科甲联翩萃一门"名闻香山,而李遐龄为其中最杰出者。一方面李遐龄交游广阔,活跃于粤中诗坛,正如梁炯所撰《清故李明经菊水先生家传》所说:"君学固纯笃,友事尤不乏人。粤之先后辈,如顺德黎二樵、黄虚舟,阳春谭康侯,番禺张南山,同邑黄香石、方竹孙,或称四家,或号三子,皆与君相劘切者。他如张绣山(厓山)、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月初,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到中山市作大型电视专题系列片《中国名城古镇》采点。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配合市文化局,为摄制组提供《中山市志》、《中山年鉴》、《香山设县850周年》、《孙中山志》、《孙中山图典》等地情资料,通过参与座谈会、陪同走访名人后代和专家学者及市民代表,推介中山地方特色。摄制组经采访调查,认为中山因其人文历史和众多的名人而知名,因其致力于建设两个适宜城市而至明,因其特点而通晓天下,因其地理位置(珠三角临海地区)而闻名,颇具民间特色、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精华,决定在中山拍摄7集电视专题系列片《中国名城古镇——名城中山》。3月8~30日,摄制组一行15人再赴中山,共分6个组进行拍摄。市地方志办公室视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为开展读志用志活动的好契机,再度派员全程配合拍摄。4月24~30日晚上8时起,中央电视台在第四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放7集电视专题系列片《名城中山》,每天播一集,次日重播2次,每集播出时间30分钟。各集名为:商海传奇、爱在中山、“老外”在中山、收音机传奇、情迷卡通、中山故里、中山英杰。  相似文献   

15.
河南长垣宜丘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春,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等单位对长垣宜丘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龙山、先商和晚商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初步建立起当地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尤其先商文化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漳河型先商文化和鹿台岗遗址先商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一、现存《香山县志》概况香山县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将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部分划归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中山、珠海及澳门等地区。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为了纪念他,同年4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1]在香山县约800年历史中,修有《香山县志》共九部,是现今研究中山、珠海、澳门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九部《香山县志》中,只有清乾隆年间所修《香山县志》有完整的《凡例》,其他几部县志或隐于序中或散见于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文物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历史和记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文章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从品牌意识的树立、品牌团队的构建、品牌形象的建立、品牌项目的创新等方面,对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的开展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华群 《旅游纵览》2023,(12):157-160
基于中山市文化旅游市场的基本现状和市场定位,本研究依据美国市场营销专家麦卡锡提出的“4P”策略,分别从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4个维度对中山市文化旅游市场进行探析,提出资源整合、周期更新、渗透定价、分级定价、分销渠道建立、中间商管理,以及培育营销团队、整合营销资源、更新促销手段、联合运营团队等若干促进中山市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称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孙中山领导"起共和而终帝制"的辛亥革命,缔造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中华民国,创建了中国国民党。吴稚晖(1865.3—1953.10),江苏武进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 ,历史对妇女是苛刻的 ,由于极低的社会地位 ,中国妇女能见诸于史册者少之又少 ,能青史留名的更是凤毛鳞角。事实上 ,清代各地所编篡的地方志中所载“列女”部分 ,其原始目的确是令这些妇女千古流芳。只是历史开了个玩笑 ,它恰恰为后人提供了封建礼教毫无人性的证据 ,它是中国妇女真实命运的写照。而香山 ,虽地处资本主义较早发生发展的广东 ,较早开启文明之窗 ,但因为与中原文化的紧密相联 ,从明代到晚清 ,妇女的命运基本与内地广大妇女的命运相一致。历朝《香山县志》 ,基本反映了其命运的轨迹。一、传统的道德观1 关于女子守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