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献法与口述法的结合运用,能够更大程度地赋予普通民众阐释自身历史的权力,推进宏观论证与微观调研、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的同步进行,不仅有助于挖掘新史料,还能够拓宽研究视野、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对“文革”史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历史研究与写作的一种方法和实践,微观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最近的"复兴"似乎已成为一种崭新而卓越的史学发展。~①其中确实存在着连续性。新的研究在其标题和小标题中使用微观史学这一术语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旧有的方式。下面以一本最近出版的微观史研究成果为例,即阿尔比恩·尤丹科(Albion Urdank)的杰作《一个英格兰非国教社区中的生、死与宗教信仰:内尔斯沃思及其腹地的微观史,1695—1837年》。~②这本书运用了"剑桥人口历史和社会结构研究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晚清时期笔者的一位在京城有一定书法声名的族人(浙江昌化人)法云和尚故事的钩沉,对如何认识民间传说以及如何让微观史和地方史研究走向总体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民间的传说未必全然无据,而正式的文献记载也不见得全然可靠,传说或口述,固然不可尽信,但也一定不能忽视作为钩沉史实线索的意义。从地方的案例中,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生活的日常性,而且也可能藉由对社会的相关网络,也即日常生活舞台和背景的方方面面的探究,来分析概括出一个时代和地区中人们生活的"常识",并从"常识"来透视和捕捉一个区域乃至国家的时代风貌和特性,使地方与微观史研究达致总体史或全面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事例史,是指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传统历史学,它强调历史的实用作用和历史事例的教育效果。"事例史"(exemplar history)这一术语是乔治·H·纳德尔提出来的。本文拟通过概述西方史学传统中"事例史"的兴衰过程,去探究近代早期西方史学转变的一个面相,即从把"历史"(historia)等同于事件(events),在历史事例中寻求教益,到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从而去追寻历史知识(historical knowledge)的过程。我们认为,追溯从古希腊、罗马事例史的兴起,到中世纪神学背景下事例史的延续,再到近代早期事例史盛极而衰的转变,是我们把握西方史学和历史思想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我们把史学本身的变化与社会事实的变迁结合起来考察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袁旭丽 《神州》2012,(22):196-196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效果较为明显的,当数情景复现法。情景复现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得到发展的方法。它依据认识的直观原理,将心理学、教育学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对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从宏观上进行史学调查和研究是必要的,但就其涉及到的受害家庭乃至每一个受害者、加害者、见证者个体进行研究,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过去从宏观层面去发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现在需要增加从微观层面的研究,包括家族史和个人的受害史。二者主要差异在于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因为微观史学的主要任...  相似文献   

7.
"火烧船厂"是关东三大传说("狗咬奉天、风刮卜奎、火烧船厂")之一,指吉林市曾迭遭火灾,这是在吉林市城市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过去的研究中,由于传统史料的局限,方志、档案的数量过少和口碑材料可信度低,导致这一研究很难深入。本文通过对《申报》和《盛京时报》中对吉林市光绪十六年和宣统三年大火史料的梳理,清晰还原了这两次大火的整个过程,为吉林市城市史研究拓宽了史料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并对报刊资料在城市发展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全球史的争论,不仅考验着超越民族国家的历史理解,同时也寻求非欧洲中心论的研究思路。这在历史解释和研究设计两个层面上影响着历史空间与历史时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将科泽勒克的时间层次理论拓展到全球空间,以此反思全球概念史的多种可能性。为此,本文将引入"空间层次"概念。首先详细探讨历史化及其与空间化和时间化的关系和互动;其次思考全球空间和时间的复杂性对比较史学和概念史的影响;再次引入一套全球史的三重张力框架——规范性张力、时间张力与空间张力,将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通过全球概念史来具体展开历史研究问题。就时间和空间而言,以往的全球史所讨论的,要么是欧洲强国是否领先非欧洲国家的问题,要么是所谓西方的线性时间观与非西方循环时间观之间的对立问题。本文以时间层次为出发点,打破线性与循环的对立逻辑,转而强调一种基于(历史)人物的、多语言的、全球性的概念史,以此来更好地理解时空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卡罗·金兹堡的微观史研究基础上,思考大众文化史考察的策略和方法,认为大众文化史研究有必要向微观化发展。首先,应将"大众文化"理解为一种既具有独立性、又与精英文化保持互动的心智状态;其次,须通过个案形式的研究阐释大众人物心智的个性化表现;最后,更灵活多元地运用新型史料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大众文化主题。微观化应被视为大众文化史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有可能是其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篾儿乞部是蒙古帝国时代活跃在内亚草原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部族。文章推测篾儿乞部名可能与篾儿干(蒙古语"神射手")一词同源,并将元代史料中所见"灭乞里"与篾儿乞勘同,通过梳理篾儿乞部的历史源流,探讨蒙古帝国时代部族政治格局变迁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2019)是《中国史研究动态》创刊40周年。创刊的筹备工作是从1978年开始的,这一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可以说,《中国史研究动态》的创办,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创立于1954年。这一年,党中央为了推进历史研究,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当时尚未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设立三个历史所(一、二、三所),同时创办《历史研究》杂志,由尹达同志任主编。尹达是历史一、  相似文献   

12.
论秦汉简牍中的“稗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睡虎地秦简中的"稗官"指官啬夫的佐、史、士吏等职官,地位在令史以下,龙岗秦简中的"稗官"可能指乡啬夫或其属吏,汉简中的"都官之稗官"俸禄为一百六十石,大致与官啬夫、乡啬夫相当。且"稗官"之"稗"在秦汉皆含有"别"的义素,因"别"而产生"小"的意义,"稗官"的使用与秦汉简帛文献"从大数到小数"的称数法有关,这种称数法在汉代之后近于消失,是"稗官"一词不再使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微观史学的代表人物卡洛·金兹伯格开始尝试宏观层面的史学比较研究。这一方面是由于金兹伯格为保持学术敏感,主动回避微观史中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是他开始采用形态学比较的方法来解决曾在巫术迫害事件的微观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时空相隔遥远的现象却多有相似?马克·布洛赫认为纯形态的比较不可靠,而金兹伯格却深入其中,以相似现象之间的"中间环节"为依据,论证了欧洲的巫师夜间集会活动在形象构成、仪式形式来源以及信仰心态三个方面与诸多社会现象可能存在历史关联。金兹伯格的形态学比较尝试没有取得成功,因为其推测性成分远超过常规历史学研究应有的程度。不过,金兹伯格的确在布洛赫认为不可行的领域迈出了有启示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黄春高 《世界历史》2005,(1):109-119
人云 ,不懂教会历史 ,就不懂中世纪欧洲的历史。理解教会历史 ,不限于教会制度、人物、器物以及事件 ,了解和理解教会所形成的理论同样重要。教会法是经典的、权威的天主教会理论汇编。研读教会法典 ,人们可以更为深刻而公正地理解基督教会参与其中的欧洲社会的历史 ;同样也可以更为公正而深刻地理解教会及其历史本身。彭小瑜的新作《教会法研究———历史与理论》(商务印书馆2 0 0 3年版 ,4 0余万字。以下简称《教会法研究》)通过精致而深刻地解读教会法的经典理论文献 ,阐发了教会法的精神 ,给予中世纪欧洲历史及教会历史以独到的理解和论…  相似文献   

15.
正盛世收藏,以物证史。拙作《民国陕西铜元研究》~([1])从实物的角度,首次发现和确定了汉中孙蔚如、赵寿山制造(以下简称"汉中造")民国陕西二分铜币的传承脉络和制造特征;在这个基础上又确定了镇巴王三春制造(以下简称"镇巴造")民国陕西二分铜币的系列和特征,据此推断出川陕苏区仿造民国陕西二分铜币的具体系列;根据川陕省苏维埃铜币的制造风格和工艺特征,进一步确定了川陕苏区仿造民国陕西二分铜币的具体系列  相似文献   

16.
对于唐代开成时期茶法的研究的争议体现了史学界对于唐代茶法性质认识上的分歧,这一分歧的产生源于当前研究缺乏对于具体问题的深究探讨和专卖理论的理解不清。对于唐代茶法的性质,如果以税定义,由于忽视了此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其结论缺乏说服力。若以商品税定义,又忽视了国家在专卖中的主体地位,缺乏专卖理论的延展性。因此,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唐代开成五年以后的茶法是"专卖税"的性质,茶商通过纳税从国家获取特许经营的专卖权,国家仍然是茶叶"专卖"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7.
杨华 《史学月刊》2022,(4):116-126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文化史风靡学界。新文化史在大陆的传播由滞后到火热,1999年是其传入大陆的节点。进入21世纪,新文化史被大量引介。同时,大陆学者积极开展新文化史实践,在城市史、医疗卫生史与身体史、书籍史与阅读史、表象史与记忆史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大陆新文化史的收获是,把“人”带回到历史研究中,拓展新视角,开辟新领域,发掘新史料。主要问题为,理论和方法缺乏原创性,研究碎片化,缺乏微观史的经典之作,存在泛文化现象及单一文化决定论。未来新文化史研究,应具备全球视野和加强跨学科合作。  相似文献   

18.
王勇  叶晔 《文博》2010,(5):19-21
秦始皇陵K0006陪葬坑性质一直未有定论,或指其为"廷尉",或说当是"宫厩",也有学者认为是模拟"车马出行从车"之属。分析秦陵陪葬坑的性质,必须结合陵园建造思想、内部布局关系等因素,依据陪葬坑内的埋藏物推测其功用,进而判断陪葬坑所反映的历史原型。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宏观与微观分析,本文提出K0006陪葬坑极有可能象征着秦代中车府或中车府的组成部分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9.
本期寄语     
正本期特设"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国际视野笔谈"栏目,刊出3位资深学者围绕中国古代史研究如何提升国际化的自觉和水平所发表的意见。李治安教授的《会通中外与中国话语》主张引进、借鉴国外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外比较研究、推出国际水准的高质量论著。李振宏教授在《国际视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路径选择》中指出,国际视野指国际眼光和比较方法,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比较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历史化研究中,对“宣南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宣南”是地理概念,指北京宣武门外以南地区。据北京史专家叶祖孚讲,明代今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以南,东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带叫“宣南坊”;到清代时逐渐把宣武门以南地区都叫成“宣南”,人唱酬歌咏,也习惯在自己作后面提名时署上“宣南”两字。“化”是指清代在宣南这一地区形成的各种化现象,特别是士人化现象。清代和民国时期,已经有“宣南士乡”之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