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舒建中 《史学月刊》2008,(11):79-84
美国密谋推翻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成功行动"计划是冷战时期美国维护后院并遏制国际共产主义的一次重大隐蔽行动;更为重要的是,以"9·11备忘录"为政策指南的"成功行动"计划奠定了美国隐蔽行动模式的基础,而支持性官方压力、隐蔽宣传战和心理战以及辅助性军事行动则构成为美国隐蔽行动的三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2.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并经过反复讨论,制定出一项利用斯大林逝世的心理战略计划,力图充分利用斯大林逝世提供的机会和苏联权力转移的内在困难,实施心理战和隐蔽行动,以削弱苏联的力量和影响。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计划不断发展,构成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美国对斯大林逝世的反应和政策不仅体现了美国遏制政策的加强,也揭露了美国图谋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实质。它折射了冷战斗争的严酷性,美国对外政策决策的适时性与实用性;同时也表明心理战、宣传战是美国重要的冷战战略武器,它对苏东剧变、冷战结束起了一种累积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冷战初期,杜鲁门政府通过组建美洲政治军事集团、提供军事援助完成了战后美国对拉美政策的第一次转变,即由反法西斯的外部入侵向抵御共产主义的外部影响,同时奠定了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基调——战略利益是防止共产主义在拉美扩大影响,经济利益是促进美国在拉美的自由贸易和投资。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拉美政策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战略优势地位不断下降,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通过对拉美政策的两次调整实现了第二次转变:战略目光由重点关注冷战前线地区演变为前线和后方兼顾,开始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冷战形势;战略手法由强调军事援助,逐渐演变为突出经济援助和经济建设,以遏制共产主义在拉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冷战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利用展览诠释马歇尔计划,这表明国际展览开始为冷战政治服务。但囿于文化冷战尚未全面展开以及受制于《史密斯—蒙特法案》,美国政府并未将国际展览作为主要的心理战工具加以系统利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了反击苏联的"文化攻势",艾森豪威尔政府将国际展览纳入心理宣传战略当中,推出国际贸易博览会项目与文化展现项目。美国展览在全球范围内空前扩张,成为美国政府反击共产主义和塑造自我形象的主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外岛叛乱"的秘密干涉,既是影响美国和印尼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也是研究冷战时期美国与不结盟国家关系的重要课题。"外岛叛乱"爆发后,美国政府原本希望通过秘密支持外岛势力,阻止印尼向共产主义靠拢,但被美国寄予厚望的叛军迅速被印尼政府击败,而共产党在印尼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与此同时,美国与印尼的友好关系因中央情报局隐蔽行动的暴露出现裂痕。事实证明,美国选择支持"外岛叛乱"势力,是艾森豪威尔政府为扭转在印尼的被动局面做出的"投机性"抉择。美国对印尼政策调整遭遇连续"挫败",是导致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投机政策的主要原因。其根源在于美国的冷战遏制战略与印尼不结盟政策之间的错位,以及美国政府对印尼内政外交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6.
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冷战年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历届政府都努力寻求制定一项促进东欧国家脱离苏联阵营,并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政策.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前期的"解放"政策都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因此随着新的国际局势的发展,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确立了.演变"政策,该政策与以前的"解放"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并成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在冷战期间对东欧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7.
张杨 《世界历史》2012,(4):69-78,159,160
20世纪60年代,随着冷战扩展到整个第三世界,美国更加关注亚非拉国家第二、三代青年领袖的重要作用。肯尼迪执政时期,美国政府着手整合各部门各自推行的争取第三世界青年领袖的项目,并最终完成了"青年领袖项目"的政策规划和机构建制。同美国心理战的总体战略目标一致,"青年领袖项目"亦致力于赢得目标群体,使其选择亲美反共的道路,并影响其所在国家的政治走向。尽管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青年领袖项目"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并未见明显成效,但美国对第三世界青年进行的意识形态输出和文化灌输活动,最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道路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琛 《史学月刊》2002,6(1):89-97,120
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反应与它的南亚政策息息相关。从印巴分治直到中美和解前夕,美国的南亚政策始终有服务于全球冷战的两个目标:力促印巴和解以防止共产主义集团乘机介入;以一切可能的手段使印度放弃中立政策并加入到西方集团。中印边界冲突在美国政府的南亚政策渐入困境时发生,给了美国决策者以莫大的期望,他们企图以其所谓的天赐良机达至以上主要针对中国的冷战目标。然而,中国正确政策及出神入化的实践大大强化了美国在南亚地区既有的结构性困境,使肯尼迪政府利用中印冲突的图谋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9.
张杨 《世界历史》2006,11(1):31-38
战后美国的科技政策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联邦政府在国家决策层中设立了负责科技事务的职位,并开始将大量联邦资金投入到支持国家冷战目标和保障国家安全而进行的科研项目上;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也由疏离政治转而融入举国一致的冷战中。这一变革始于冷战初期,到肯尼迪执政时期才最终转型成功。本文试图从美国空间决策的角度探讨科学家在美国冷战决策和政府科技政策转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又是怎样通过与国家政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而被“冷战化”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冷战宣传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是沿着文化分析、国内因素考量和帝国视角三个方向行进的。学者们采用文化视角把美国对苏联东欧的心理战解读为向海外投射美国国家身份和文化;用组织文化和政治文化概念探讨宣传制度机构分合演变背后的根源,把冷战宣传解读为美国政治文化和"自由国际主义"外交理念的产物;借鉴后殖民视角,把冷战宣传解读为一种追求无形控制的"文化帝国主义"战略。推动这一转变发生的原因在于,学界并未仅仅把对外宣传视为对外部因素回应的产物,而是积极探寻其在美国国内和美国文化层面的历史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界在大力提倡冷战"国际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冷战"国家史"的方面,注意外交政策制定中的国内因素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战后美国的科技政策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联邦政府在国家决策层中设立了负责科技事务的职位,并开始将大量联邦资金投入到支持国家冷战目标和保障国家安全而进行的科研项目上;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也由疏离政治转而融入举国一致的冷战中。这一变革始于冷战初期,到肯尼迪执政时期才最终转型成功。本文试图从美国空间决策的角度探讨科学家在美国冷战决策和政府科技政策转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又是怎样通过与国家政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而被“冷战化”的。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级中学世界历史课本第五章中有“美国的冷战政策”一目,解放后所出版的世界史课本中,从来没有过这一内容。因之一般历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之比较生疏。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教好这一课,现仅就与教材中有关冷战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冷战的产生、发展及其表现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显著增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却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某些国家有发生激进的社会革命的可能,美国为了“遏止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采取了一系列侵略冒险政策,这种种(除发动战争以外)的冒险侵略政策被称为“冷战”。“冷战”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报刊上,用以形容1946年——1947年  相似文献   

13.
1953至1954年间,美国密谋颠覆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成功行动计划是冷战初期美国维护后院并遏制国际共产主义的一次重大行动,同时也是美国隐蔽行动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对成功行动计划的分析,无疑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隐蔽行动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战后初期,围绕杜鲁门政府提出的普遍军事训练议案,美国国内不同群体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这场全国性辩论触及战后美国国家目标、公民责任以及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间关系等诸多问题,反映出美国社会对全民军事化和国家权力威胁民主政治的恐惧心理,显现了杜鲁门政府在寻求国家安全和公民自由之间的平衡上所面临的困境。普遍军事训练议案的流产说明,即使在冷战初期国家安全观念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弥漫在美国社会的传统"自由"观念对国家权力的扩张仍具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杜鲁门政府对普遍军事训练议案的宣传活动,构成了他们以"捍卫自由"话语为特征的冷战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美国国内达成冷战共识奠定了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遏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手段进一步升级和多样化,由此导致冷战加速向第三世界、边缘地区和中立国家扩散。艾森豪威尔政府芬兰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国家安全委员会5403文件标志着艾森豪威尔政府芬兰政策的确立。5914系列文件和6024文件则是对这一政策的调整,同时也体现了该政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承认苏芬关系特殊性的前提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力图以适当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促进芬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增强芬兰对内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对外抵制苏联政治和经济压力的能力。这些政策的推行,加强了芬兰的亲西方倾向,稳定和增强了北约的北翼战线,并对芬兰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杨 《世界历史》2004,(5):68-74
本文对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在冷战背景下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带来的冲击和人类对一个全新领域的初次涉入使艾政府的外空政策经历了几次反复 ,最终确立了具备一定指导意义、较为普遍适用的美国国家外层空间政策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初期,美国考虑到法属北非的特殊战略地位,确定了将法属北非各殖民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政策,并以此遏制北非的共产主义活动。随着国际非殖民化呼声高涨,美国被迫采取了"有序渐进"的非殖民化政策。这一政策变化究其实质,乃是美国综合考虑其冷战的需要、北非丰富的资源以及当地民族自决的意愿等多重因素而做出的调整。美国决策者不得不在维护与法国的"盟友关系"和支持"世界民族主义运动"之间达到"现实"和"象征性"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冷战的兴起和苏联的核威胁促使杜鲁门政府建立常设性国家民防体制.联邦民防局积极推动民防宣传和动员,通过东河计划寻找“科学依据”,实施包括“警戒美国”巡展和社区民防动员在内的一系列宣传和动员计划.杜鲁门政府的民防宣传和动员政策有所见效,但也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传播冷战意识形态的工具,折射出外部冷战环境对美国国内安全政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40年代中期至1950年代末,冷战对美国国家构建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一种全新的现代美国国家形态——"国家安全国家"——在"为总体冷战而进行总体准备"的过程中被塑造出来。国家安全国家构成对美国主流政治传统的重大偏离,其创生、扩张和演进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家构建和总体政治变迁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涉及联邦政府组织体制和对外政策决策程序的重组,也涉及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国家安全国家的中枢制度和标志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其经历的持续变动体现了国家安全国家与"帝王式总统权"之间存在复杂的共生和互动关系。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国家安全国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与"福利国家"和"管理型国家"共同构成20世纪美国国家构建和国家扩张长期运动的三个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20.
华强 《文史天地》2013,(9):73-76
心理战与战争的历史一样古老,自从人类发生战争,就出现了心理战。《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心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成立了心理战部队,在对德、意作战中取得不菲的成绩。在20世纪后期的现代化战争中,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中广泛采用心理战,屡试不爽,心理战开始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目前,美军有专业心理战部队近7万人。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我军对心理战的研究加大了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