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杨杰 《考古与文物》2007,(6):103-105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并通过这批资料探讨古代环境、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的部分行为等重大学术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动物考古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发展较慢,如今这一学科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复原古代居民肉食结构这一问题上,我们已有的动物考古研究很少涉及这一问题,即使有部分学者尝试着去探讨这一问题,因为没有成熟的理论作指导,其所得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2012年和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对山东临淄齐故城内的一处铜镜铸造作坊遗址进行了发掘,有关的遗迹有铸坑、房址、水井及部分灰坑,出土有镜面范和镜背范。遗址的发掘是秦汉时期乃至古代铜镜铸造业及铸造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研究方法,对石佛堂村采集的炉渣样品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石佛堂遗址的炉渣可分四类,其中三类炉渣基体成分相似,硅、铁含量较高,一类基体含有较高的硅、铁、钡。遗址采集到的炉渣均为还原渣,第一类炉渣所对应的产物为红铜,第二类炉渣是在冶炼过程中偶然产生的。第三类炉渣对应的产物是金属铅,第四类炉渣所对应的产物为青铜。炉渣有合适的密度、硅酸度、熔点及良好的流动性,渣中含铜量较低,熔炼的还原气氛较好。以上述分析为基础,结合附近矿产资源的赋存与开发情况,认为石佛堂遗址在战国汉代时期很可能存在着利用其他地点冶炼的冰铜与单独冶炼的铅、来源不明的锡锑合金共同冶炼青铜的工艺。对邹平县西铜山的初步考察发现了采矿石锤等证据。  相似文献   

5.
邾国故城遗址2015和2017年两次发掘获得动物遗存14010件,可鉴定出蚌、鲤鱼、乌鳢、黄鱼、龟、鳖、鸡、鹰、猪、绵羊、黄牛、麋鹿、梅花鹿、马、狗、兔和鼠等。动物构成中明显以家养哺乳动物(猪、牛和狗)为主,从死亡年龄结构可以看出先民饲养这些家畜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除以饲养家畜获取稳定的肉食资源外,还会狩猎野生动物、捕捞少量水生种属作为肉食的补充资源;两个年度发掘区在不同时期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性质),其出土的动物遗存也显示出与这些不同的功能区相符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沿岸的先民们主要通过渔猎野生动物来获取所需的肉食资源,不同聚落野生动物群构成的差异可能与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有关。他们已经驯化并饲养狗和猪,家猪饲养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提高;水牛尚未被人类驯化,仍属野生种属;除了获取肉食外,先民还会进一步利用动物骨骼和鹿角等来制作所需的物品,有可能会利用某些特殊动物的皮毛资源。  相似文献   

7.
何楼遗址位于鲁西南地区,遗存的年代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汉代及金元时期,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十分丰富,有助于认识和了解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格局的演变。何楼遗址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动物骨骼遗存,其中哺乳动物以猪为主,鹿等野生动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还包括少量的贝类、鱼类、爬行类和鸟类等。通过动物遗存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古代自然环境、古人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和当时的生业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喻方舟 《南方文物》2020,(1):144-152
几何形态测量是一门将生物的形态量化并进行研究的学科,由生物学引入至动物考古学后,主要应用于动物牙齿和骨骼形态的测量与判定,近些年来,在物种鉴定、家畜起源等方面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新思路与新成果。目前,我国动物考古学对几何形态测量的认识尚浅,应用也有待普及。因此,本文从几何形态测量的历史、特点、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等方面入手,概括介绍近些年来国际上该方法在动物考古学中的应用实例,并对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江汉考古》2021,(1):112-119
西河遗址2008年出土动物包括圆田螺、纹沼螺、鲤鱼、草鱼、青鱼、乌鳢、鳡鱼、鳖科、鸟纲、梅花鹿、麋鹿、猪和竹鼠科等;除猪可能为家养动物外,其余均为野生动物。西河以及其它后李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数量较多的鱼类遗存,且多为淡水种属;结合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各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我们推断后李文化先民能够采用不同的工具捕捞不同的鱼类;多数遗址中发现的鱼骨大量集中出土于单个遗迹的现象,可能与聚落中部分先民对鱼类食物的特殊喜好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李倩  郭济桥  武庄 《南方文物》2020,(1):160-166
文章以石邑城遗址2017年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为研究对象,应用种属鉴定、量化统计、年龄结构分析等方法讨论了石邑城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模式;并结合发掘区是手工业区的性质探讨了石邑城遗址先民制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辨析对安阳甲骨发现的若干误解基础之上,提出甲骨的发现不是行为意义上的发现,而是认知意义上的发现。甲骨的发现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学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刘鹗《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和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三个环节构成的。发现甲骨的讨论也不应该将古董掮客和古董市场排除在外,古董商在安阳甲骨的早期流布和收藏中的地位正说明甲骨收藏存在一个"前甲骨学时代"。因此,甲骨发现的学术史讨论有助于我们反思对中国考古学史的理解和写作。  相似文献   

12.
13.
近几年,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陆续开展,揭示出这一地区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生业经济作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和研究视角,成为现今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安徽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遗骸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探讨该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结合双墩等遗址的已有研究,可对淮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业经济活动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就元上都西关厢遗址2016年度发掘出土动物遗存进行动物考古学研究,为元代牧区畜牧业的研究提供了考古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出土动物种属包括脉红螺、鲢鱼、鸟、狗、马、驴、猪、骆驼、鹿、黄牛、绵羊、山羊、羚羊、兔、鼠兔、鼢鼠等16种,构成了西关厢地区古代先民获取和利用动物资源的种类清单,其中家养动物包括绵羊、山羊、黄牛、马、驴、狗、猪、骆驼等8种。西关厢地区畜牧业以游牧方式为主,定居饲养和狩猎方式所占比重很低。西关厢古代先民对动物资源进行了多样性的开发和利用,以肉食为主,还包括次级产品开发、游牧助手、骨料来源、交通运输、祭祀用牲等多个方面。结合该遗址植物考古学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西关厢地区古代先民采取了农牧兼营的方式,牧业经济甚至比农作物种植更为重要,呈现了一种较之于燕家梁遗址而言更为典型的一种牧区畜牧业方式,证实了历史文献,为深入探讨元代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赵潮  李涛 《南方文物》2022,(2):169-173
本文结合中西方民族学与考古学研究案例,探讨了动物遗存及其反映的人为加工等信息在宴飨活动鉴别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强调,通过动物遗存研究宴飨活动,需加强埋藏学研究,关注动物遗存的出土情境,利用多条线索识别和检验宴飨活动的特征。同时,还应加强理论模型的构建,将宴飨活动的具体分析融入对古代社会、经济组织的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一、导言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Postmoder-nism)席卷全球,科学的合法性问题(Legiti-macy of Science)受到了普遍质疑[1],以理性为本位的宏大理论构建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2],现代科学自身的保守性和功利性已经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解构,对权威话语的逻各斯(Logic)的中心主义进行了颠覆[3],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诉求之一。正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经济史是属于历史学还是经济学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至今尚无定论——这当然不是一个无关宏旨的问题。不过,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从经济学出身的学者,投身到经济史的研究活动中来,并发表了不少与从历史学出身的学者所写完全不同套路的著作。对繁荣经济史研究而言,这是一个好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