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早期铜器已在50多个地点发现500多件,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其年代最早为公元前4500年。早期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公元前4500~前2500年尝试冶炼各种原始铜合金的发生期,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红铜为主的发展期和公元前2000~前1600年以青铜为主的成熟期。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别起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古代明的起源与形成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学术课题,国内外学已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大量的作和论,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最终未能就中国古代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模式、道路、动力、特点以及明化进程等问题达成共识。鉴于此,笔拟从生产力发展水平、铜器的应用、字的发明、城址的发现、贫富分化以及阶级对立等方面,就山东龙山化与古代明的起源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区虽然从新石器时代就零星地发现青铜器残片,但青铜文化真正兴起则到了公元前2千纪的前半叶,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化发生的时代晚于中原地区。相比之下,新疆地区则在公元前3千纪末开始,就出现了发达青铜器群;甘青地区青铜器群出现的年代也早于中原地区和中国北方地区。新的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早期青铜器有从西北向中原内地和中国北方地区传播的趋势。这些发现大大拓宽了中国早期青铜器起源与传播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禹贡》和《山海经》中三个主要地理观念的起源 ,结论是 :1、地理分区思想起源于对古代中国自然地理形势的认识、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与天文学密切相关的巫术观念 ;2、“畿服”观念起源于对夏商周三代政治地理差序结构的抽象概括 ;3、方位观念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山海经》中的方位观念更多受到了古代数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旧石器时代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得生活资料,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繁衍生息,发展着社会生产和人类自身的进步。距今约1万多年前,母系氏族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显增加,人类活动的地域也不断扩大,人类日益需要稳定的生活来源,这是采集和渔猎所不能保证的,因此迫切地要求开辟和扩大新的生活资料来源。当时妇女在长期的采集实践中经过反复观察,逐渐认识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她们发现在土地、水分和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有些种子可以发芽、开花和结果,有些还能移植。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农  相似文献   

6.
青铜■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器类,根据自名器对西周晚期典型青铜■进行形制分析后,认为青铜■是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的同型陶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青铜■,西周晚期发展出了周原式和东夷式两类青铜■。春秋时期,青铜■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汉淮地区将青铜折肩罍也统称为■。青铜■的起源、发展是相对独立的,应与青铜罍无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淳 《史学月刊》2002,(7):5-12
中国国家起源研究应当深刻了解当代科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和国际同类研究的丰硕成果,从史籍和编年学导向的学术定位转向科学的探索与阐释,揭示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动因和演变过程,充分重视和发挥理论研究对文献探索和考古学研究的指导和科学阐释作用,将中国的国家起源研究融入社会科学的世界体系。  相似文献   

8.
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人类学者提出的酋邦理论,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类早期社会组织进化的学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对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酋邦可以对应于我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天下万邦”的“邦”,即今日治先秦史者经常提到的“族邦”。这样一种氏族结构不仅存在于中国前国家时期,也存在于国家刚产生后的一个阶段。一些中外学者称中国这样一类结构特征的文明古国为“早期国家”,以别于在下一个历史阶段产生的古希腊罗马国家,这种说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9.
徐义华 《南方文物》2007,34(1):36-42,27
问题的提出在西方学说进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史学系统是稳定而圆满的,而在这个稳定而圆满的史学系统中,天下一统思想几乎是中国历史的主线,中国人自历史记忆的初期就接受了天下一统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王涛 《南方文物》2008,22(2):135-139
本文通过对历史、考古文献的梳理,将学界对于中国陶器起源及早期发展的探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回顾;并指出早期陶器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认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将有利于中国早期陶器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阎家沟墓地处于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的边界地带,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为探究晚商时期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陕北地区青铜铸造业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首次对阎家沟墓葬出土的十二件青铜容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十二件青铜器中有五件为红铜材质、四件为铅砷青铜材质、两件为砷青铜材质及一件铅青铜材质,十二件青铜器均为铸造,部分青铜器铸造后经过了热处理。结合文献分析,阎家沟墓地出土青铜器的"无锡高铅高砷"材质不同于中原地区青铜器和北方地区青铜器。其自身的重食传统比陕北地区其他李家崖文化遗址更为突出,表明阎家沟地区在某些方面其自身文化传统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现象具有特异性,其本质上仍是属于李家崖文化遗址中的一员。分析结果可为研究商晚时期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刘松涛 《中原文物》2023,(3):96-106
商代之前是我国石磬的早期发展阶段,晋南地区陶寺遗址是石磬文化的发源地。距今4300年前后的陶寺文化早期出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石磬类型,其祖型是适合悬挂、敲击、发声的大型片状石料。到了龙山文化中、晚期,豫西地区出现了新的石磬类型,可能受到了陶寺文化石磬的影响。随后甘、宁地区的齐家文化出现了陶寺文化类型的石磬,燕山以北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出现了包含陶寺文化与豫西龙山文化石磬类型的因素。我国石磬在商代之前完成了初创、传播与初步融合的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李琼 《神州》2013,(3):205-205
中国动画早期发展中面临极为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一方面国内经济落后、传统思想的束缚、技术和资金匮乏、社会动荡和战乱频发;一方面国外动画闯入中国,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也挤占了中国动画市场、外国入侵激发了动画人的爱国激情和创作热情,扩大了动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动画早期的发展,并给现今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为后世颜色釉瓷的烧制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的“第四里程碑”,但是长期以来白瓷的起源问题悬而未决。早期白瓷是处于白瓷创烧时期的过渡品种,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呈不均匀分布,因此如何科学界定“早期白瓷”直接关系到白瓷起源问题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在梳理早期白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现与科学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目前关于古代陶瓷釉面白度科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统一采用轻工行业标准中日用陶瓷白度的测定方法来计算古代陶瓷的白度,使得今后不同研究者之间公布的白度数据可以互相比较;并提出利用白度、化学组成、烧制工艺等参数作为区分早期白瓷与青瓷的重要指标,这为研究白瓷起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对34件吴国青铜容器样品进行了金相观察和成分分析,发现器物均为铸造成型,材质多为铅锡青铜,含砷的青铜也有一定数量。铅含量普遍偏高和含砷青铜的存在是吴国青铜容器的两大合金特点。这一工作为了解两周时期吴地的青铜铸造业,尤其是容器的合金技术,提供了新的数据。同时也为了解吴地与中原及其它地域在青铜技术方面等的传播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半叶(1901-1950)是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起步、发展阶段,研究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是中国神话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二是西方神话理论的译介.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这一时期中国神话研究者的资料搜集与理论译介工作做一扼要勾勒,以期揭示中国神话学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当时研究者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山西考古的新突破——陶寺遗址发现早期城址遗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的塔儿山(元明时称为崇山)西麓。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遗址,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1978~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临汾行署化局合作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000多平方米,其中墓地约5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00多座,出土大批重要遗物,为研究我国古代明起源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陶寺遗址从而被列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8.
阳燧,就是中国古代人类对日聚光的青铜用具,又称“燧”、“夫遂”、“火遂”、“火镜”等,这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1)。从现代几何光学理论来解释,阳燧就是一种青铜凹面反射镜。凹面反射镜具有聚光性,所以,阳燧可以在太阳光下聚日光取火。阳燧取火的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即光能转换成了热能。阳燧是古代中国人类有意识利用太阳能的最早工具。  相似文献   

19.
李震 《南方文物》2023,(1):104-108
美国汉学家普鸣对早期中国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汉学中自成一格,其最大特点在于人类学视角的引入。在其代表作《成神》中,普鸣对早期中国的人神关系问题作了集中的研究。在普鸣看来,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中国主导性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从主张祭祀神灵到强调个体修身成神的转变,决定此种变化的实质是对人神关系的理解从断裂走向了连续。以人神关系为基础,普鸣为早期中国的思想史和政治史串联起一条内在而连贯的线索。普鸣的研究长于文明比较,擅于借助人类学重新解读思想的主题和寓意,其方法论意识值得给予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闻惠芬 《东南文化》2003,(11):46-51
受生存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吴地早期玉化之内涵实质包含着中国传统化的基本核心。《易经》为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几千年来,固定着华夏民族的思维程式。然今人皆知《周易》而不知《连山》,不知易之真正泉源乃吴地玉化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