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穹窿顶是石窟窟顶结构中常见的形制,其中有一种建造方法较为特殊,即四壁垂直,窟顶四周连接壁面处先折成平顶,然后在顶中间形成圆周起穹窿。这种窟形仅见于新疆龟兹石窟和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本文拟对穹窿顶形制及两地共存现象加以探寻。  相似文献   

2.
张晗 《江汉考古》2023,(5):51-56
2000年2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阳市拆迁办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81座。其中M23为一座大型穹窿顶砖室墓,墓葬虽经盗扰,仍出土了陶、铜、铅、铁、石等质地器物共70余件。墓葬年代为东汉中期,墓主身份较尊贵。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汉代南阳地区的葬俗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我一直记得第一次登穹窿山的场景:站在望湖台上,眺望浩渺湖色,渔帆点点,七十二峰犹如出没云际一般,美不胜收。这里是苏州的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人对“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悟与理解。《尔雅》曰:穹,苍苍,天也。穹者,简而言之,大、深、高的意思。当它和窿字连在一起,形容的就是中间隆起,四边下垂。事实上,穹窿山最早叫穹崇山,因山形中间隆起而易名穹窿山——隆起的这一部分,据《吴县志》载,“山顶方广可百亩”。  相似文献   

4.
攀越轿子顶     
宁华 《旅游》2000,(8):15-16
贵州,位于中国神秘的西部高原上,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原始纯朴的民族风情和远古的夜郎传说都使得这片土地那么令人神往。由于万山阻隔,众多山水、瀑布、溶洞、森林和处于深山幽谷的各个民族村寨,至今仍保持着原始、古村的韵味,带着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无数酷爱大自然的游子……8月5日晚6点,客车缓缓使出车站,准备半月有余的徒步攀登轿子顶活动终于付诸。轿子项位于贵州乌蒙山脉南端、北盘江畔、盘县水城交界的松河乡境内,海拔2628米,为贵州第二高峰。但由于其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至今天人问顶。填补这一空白成为我们这次出游的主要…  相似文献   

5.
下文中,分析了顶进作业的工序,顶进前的准备工作,并探讨了顶进式框构桥施工关键技术。顶进式框构桥工程技术的应用工序复杂,技术与技术相互勾连,在顶进式技术应用时要注意可行性,还要在技术应用中精益求精,以期能在不影响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如期完成框构桥顶进施工。  相似文献   

6.
2015年6月,南京博物院、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江苏省邳州市蘑菇顶D1进行发掘,清理了两座墓葬,推测其时代分别为东汉时期(M1)和春秋战国时期(M2)。墓葬多次遭盗掘,没有出土随葬品,仅在盗洞中发现一些残器。M2应为古徐国大型墓葬;墓底有较小方坑,墓道、墓室为多次分块夯筑,这种墓葬结构与夯筑方式较为独特、少见。这一发现对于徐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研究,特别是古徐国葬制、葬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克孜尔千佛洞认真勘查了解,总结出了克孜尔千佛洞主要病害类型及其破坏现状,并针对其特点,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套支顶、锚固和化学封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针,在克孜尔千佛洞一、二工段的维修保护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克孜尔其它工段的维修加固乃至于新疆境内类似石窟的维修加固提供了较有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杨永兴 《文博》2003,(5):57-58
据记载,眉县在20世纪初仅县城及周围地区,就有各种庙宇101座之多,眉县的普救寺(古称静觉寺)就是其中的一个。普救寺位于县城南门外(今眉县人民政府和县人民医院部分区域),传为北魏时达摩禅祖主持兴建,由于历经沦桑,原貌已被湮没。据记载,  相似文献   

9.
确切地说,是顶冰花启蒙了我对山花的迷恋。那一年的5月初,住在乌鲁木齐的几个老同学聚会。饭毕,大家去了位于南山的菊花台。在一个平台上,有一大片黄色的小花开得正旺。彼时,山里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这些娇嫩的花儿居然是顶着冰雪绽放的.有同学告诉我,此花名顶冰花。我爱极这花的娇艳和桀骜,却以为花名是同学杜撰的。回家后上网查询,居然查到它果真花如其名,就叫作'顶冰花'。于是,内心对花的喜爱更甚了一层。随后。  相似文献   

10.
江南读书台     
马杰 《钟山风雨》2008,(2):62-64
当我们流连于江南的山山水水之间时,常常会同历代文化名人的读书台胜迹不期而遇。千百年以来,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往往也是历代文人学士吟诗赋词、命笔泼墨的雅集之地。纸香墨润,常常荟萃一代人文;诗兴文采,往往流芳九州河山。应该说,这就是读书台胜迹的人文底蕴所在。  相似文献   

11.
關於孔子名字之由来,世有三说:一说因其“生而首上圩顶”,即头顶凹陷;一说因其头似尼丘山;一说因其为祷於尼丘山而生,为了“识祷”。三说聚讼近二千年,迄今依然各有从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明确文字训诂,一是弄清尼丘山的实际形状。本文认为,“生而首上圩顶”之说於训诂没有道理;又据实际考察,发现尼丘山形状并非传统所谓“五睾连峙,中峯略低”,证明其头类似尼丘山之说不能成立;唯有“识祷”一说.可以信据。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元月12日,岳池县九龙镇园田路,在基建施工中发现两座古墓,岳池县文物管理所接报后,即刻与岳池县文化体育局、公安局及县人大常委会领导赶至现场,对已经被扰乱的古墓进行现场保护和抢救性清理(图见封三)。  相似文献   

13.
毕丹紫玉 《文物春秋》2012,(4):61-63,80,1
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位于卢龙县城南,为八棱形多层式石质建筑,高10米,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幢身共分6层,现基本保存完好,底4层为石刻文字,上2层雕刻佛像,除第四层幢身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外,其余为金代大定年间重修。本文对此经幢进行了简单考证。  相似文献   

14.
成都百花潭锦江河道出土石经为五代至北宋时期比丘尼正仪所造。石经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根本真言、文殊菩萨五字真言等三种佛教咒语。其独特之处在于经文雕刻于石板的正面和顶面,而且"安于江中"。本文认为"破地狱"和"疾证菩提"思想在川渝地区的传播是这三种真言被糅合在同一石经上的信仰依据。  相似文献   

15.
畅游旗山     
福州自古有“一旗二鼓”之说,“左旗右鼓,全闽二绝”,雄伟的旗、鼓二山伴随福州左右,堪称福州南大门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16.
人字顶木椁墓首次发现于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之后在闽越、南越等地区也相继发现,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墓内的建筑形式推测原来也为人字形墓葬建筑遗存。江浙地区人字顶木椁墓是越文化的独特葬俗,闽越和南越的族属渊源与南下越人有紧密联系,发现的人字顶木椁墓应该是延续了越人的葬俗,这种葬俗不是贵族特有而是普遍采用的。  相似文献   

17.
正定隆兴寺东北隅有一口龙泉古井及井亭,据碑文记载,此井在北宋初年奉敕修铸大悲菩萨时曾出现涌铜之灵异现象。方形井亭建于明代,亭顶为重檐顶式,现亭内供有大石佛9尊,小石佛26尊,推测与亭同为明代之物。龙泉井亭虽为隆兴寺诸多建筑中规模最小的一座,但其顶式亭顶较为独特,能保存至今的也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8.
西汉初年,汉匈(奴)白登之战,规模巨大,历史影响深远。然而,“白登”其名及其地望所在,古今学界向说不一。笔者近年三度深入实地野外考察,发现汉匈之战主战场白登山,为当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阳高县三县市交界处高拔而范围广袤之采凉山。古来以北朝郦道元《水经注》为代表所说而为晚近学界所宗之汉匈古战场白登台,即当今大比例尺地图上亦即当地习称之南坡顶及其略西南的白登山———今马铺山,都不过是采凉山———汉白登山伸向西南的小小余脉而已。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第285窟窟顶图像应用多种纹样元素,其内容丰富,布局精美,构图形式多样,并具有应用传统民间图案的典型特征.该窟窟项壁画所展示的内容反映了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从美术学角度出发对其绘画题材和构图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应用设计学理论研究其构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甘肃瓜州榆林窟第3窟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建于西夏中晚期、显密图像并存的窟室。本文主要对该窟顶髻尊胜佛母十四尊曼荼罗展开研究,在分析比对几种汉、藏仪轨文书的基础上,作者倾向于认为该铺曼荼罗与11世纪末法军和巴哩译师所译藏文本《一切如来顶髻尊胜陀罗尼仪轨》最为契合。另外,作者通过对比11至13世纪几种顶髻尊胜佛母形象进而探讨了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年代,佛母持宝瓶手的位置特征或能证明该窟建于西夏乾顺时期(1086-11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