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陕北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后期应属"石峁文化"范畴,前期还未有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命名。近年来,陕北地区龙山前期遗存多有发掘,陶器组合稳定,典型陶器包括单把斝、喇叭口瓶、直口筒形瓮、折腹盆、细柄豆等;陶器演变规律明显,可初步划分为"寨山遗存"和"庙梁遗存"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本文认为,石峁文化在陶器组合、聚落特征等方面与陕北地区龙山前期遗存表现出强烈的传承性,陕北地区龙山前期遗存应是石峁文化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陕晋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有发现。到70年代,陕北神木石峁、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促进了对该类文化遗存的认识。进入80年代,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凉城县老虎山、西白玉、园子沟等遗址的发掘和山西汾阳县峪道河、忻州游邀等遗址及90年  相似文献   

3.
峡江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对峡江地区龙山时代诸典型遗址的分析,将魏家梁子文化分成两期四段.第一期约在公元前2600~前2300年,第二期约在公元前2300~前2000年或略晚。并对其渊源与发展流向,其与鄂西、川西同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碧村典型遗存的分析,对其文化性质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碧村遗址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属于晋陕蒙交汇地区新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别于忻定盆地的游邀文化及太原盆地的杏花文化。同时,在考察晋陕蒙交汇地区石城分布及规模的基础上,对碧村遗址在北方石城文化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雪晨 《华夏考古》2011,(3):81-87,108
龙山文化是探讨中华文明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日照地区的龙山时代对于研究早期国家的起源极具代表意义,研究其发达的农业文明所衍生的饮食文化,可以对早期国家如何形成的探索进行重要补充。通过已知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结合民族学资料,本文对龙山时代日照地区的主食、副食、烹饪和进食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日照地区龙山时代的饮食文...  相似文献   

6.
方燕明 《华夏考古》2012,(2):47-67,157,158
河南位于中原腹地,在龙山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对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的形成和夏王朝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机制、动力和规律等问题作持续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东龙山遗址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丹江上游,考古发掘表明该遗址包含有仰韶、龙山、夏、商和西周五个时期的遗存,遗址I区主要为夏代晚期与商代早期遗存。夏代晚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与二里头文化同期遗存基本相同,或可将该遗存视作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故我们提议将其称作"商洛类型"。商代遗存的文化面貌则与郑州二里岗等商代遗存基本相同,应属同一文化。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3千纪后半叶至前2千纪之初,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分布着龙山时代诸文化,但细较起来,各区域进入龙山新时代和摆脱前龙山旧传统的时间并不一致。就中原和海岱地区来说,鲁东南和临汾盆地最早,约在公元前2500年;其次是鲁西、豫东皖北、河南中部,在公元前2400~前2300年;最后是晋南运城和垣曲盆地、豫西三门峡地区,在公元前2200~前2100年。至于龙山旧传统和二里头新风尚的交替时间,则以洛阳盆地最早,约在公元前1750年,周边地区依次早晚,最晚可能迟至约公元前1600年。  相似文献   

9.
东龙山遗址商代遗存为探讨商势力在关中东部及丹江上游的经略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遗存可分为四期五段。二里岗下层一期阶段,其文化面貌呈现一定过渡特征,或与商洛一带此前为二里头文化属域,被商人占据后文化特质形成相对滞后有关。这里作为商人战略要地兴盛于二里岗上层期,约于洹北花园庄早期明显衰败。其兴衰与商前期商文化中心区的发展节奏相近,当密切联系于商王朝在西土势力扩张及资源获取而关联的交通网络、防御体系的构建和瓦解。而陕东南等地商后期沉寂所暗示的商人经略模式的改变,还需在更大时空范围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燕山南麓新石器早期遗存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义的燕山南麓地区属于环渤海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自然地理上,它的范围除了燕山山麓的盆地和沟谷地带以外,还应包括燕山、太行山等山脉半包围的部分平原地区,其南部界线大体在海河支流永定河一带。从行政区划来看,基本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图一)。  相似文献   

11.
陶瓦是龙山时代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建筑材料。龙山时代陶瓦分为槽形板瓦、弧形板瓦和筒瓦三种类型,分布于陇东、关中西部和陕北地区;大型陶瓦见于陕北地区的高等级地面式(台基)建筑,中小型陶瓦则见于陇东和关中西部地区的地穴式或窑洞式建筑。龙山时代陶瓦并不覆盖整个屋面,而是仅限于屋沿和屋脊等关键位置;不同位置的陶瓦具有不同的形制和组合,不同形制的陶瓦也具有不同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近些年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了集中的分析,讨论的重点包括包头大青山南麓阿善文化聚落群、凉城县岱海周围老虎山文化聚落群和陕北神木石峁城址及周边的聚落。指出北方地区在龙山时代经历了与中原不同的发展轨迹、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演变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漯河地区四处龙山时代晚期中小型遗址(寺疙瘩、凌云台、善德、大悲寺)调查发现的炭化植物遗存为切入点,探讨淮河上游南部地区的农业结构。浮选出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水稻、大豆属、小麦5种农作物,狗尾草属、马唐属等旱地与荒地杂草。量化分析显示漯河地区龙山时代晚期中小型遗址的作物结构以粟为主,黍为辅,普遍伴出少量稻、大豆,可能出现小麦。综合已公布的研究资料,认为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上游广大区域内的农业结构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4.
2012~2013年度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羊、绵羊和黄牛.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是一个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小片树林,草原和树林间有一定的水域,周围有沙漠的环境.经济类型是半农半牧形式,家养动物是石峁人的主要肉食来源,野生动物仅起着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张营遗址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的初步分析,可以将该类遗存分为两期三段,推断其年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至早商文化三期。结合文化因素分析,对诸类因素的消长及其动因进行了简要概括,并且还对与张营遗存相关的李大人庄遗存及朱开沟文化因素的东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郝晓亮 《文物世界》2012,(4):56-57,62
太原龙山姑姑洞,亦称皇姑洞,创建年代无记载,曾为童子寺的别院,是比丘尼修行住宿之所。位于明仙沟之北坡、童子寺的南侧阳坡上。是龙山景区佛教建筑遗址中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聚落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的龙山时代对于考察复杂社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中国,考古学被认为是一门历史学科,许多关于龙山时代的研究涉及到对后来夏、商、西周的先行文化的识别。与之相关的另一重要问题是中...  相似文献   

18.
灶作为史前时期房屋中常见的附属设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是研究史前文化的重要资料。本文按形制的不同,将关中地区龙山时代灶址分为地面式、坑穴式、壁龛式三类,并对其发展演变过程和区域性特征进行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灶址的演变与炊器和房屋的演变联系紧密,是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之适用于实际生活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五组 ,其南紧邻金沙汽车站和清江公路 ,西靠青羊大道 ,遗址南距清水河2 0 0 0米。 (图一 ) 1 999年 6月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房地产开发基建项目 ,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图一 成都市金沙遗址示意图发掘。在市郊西部首次发现了龙山时代的文化堆积 ,面积 30 0余平方米 ,仅分布于金沙遗址的西北部。本次工作共布 5× 5米探方3个 (编号 99CJQT0 30 5、T0 4 0 4、T0 4 0 5) ,发掘面积 75平方米 ,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现将此次工作主要收获简报如下。一、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