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西南民族地区发起边疆服务运动,开展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和传教为主的各类服务工作。羌族地区自清代末年始有了近代学校教育,但教育质量和效果不佳。边疆服务部在川西羌族地区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一定范围内的羌族民众接触或接受了具有近代内涵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羌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当然由于边疆教育的特殊性和作为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基督教会的自身局限,教会教育在羌族地区的作用不可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2.
1930年代后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了一场旨在服务西部民族地区以巩固抗战后方的运动,号召教会内外有为之士,到当时被称为“边疆”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生计、教育、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的服务工作。此外,总会还联络研究机构及学者从事边疆研究,形成服务与研究的互动,促进了边地尤其是川康地区的社会进步以及与边地相关学术的发展。边疆服务是基督教自1807年传入中国以来第一次在中国政府支持下从事的大规模社会活动。这场运动延续到1955年,不仅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剧烈的社会转型。边疆服务的历史,对于认识基督教传教活动在近代中国经历的变化,提供了一个为以往的研究忽略了的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与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运动具有密切人事关联,不少教授在边疆服务运动兴起及发展过程中充当了发起人、领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积极参与边疆服务部的实地服务和调查研究。随着抗战结束后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衰歇,边疆服务运动亦逐步停滞。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与边疆服务部都为抗战时期中国的边疆研究及边疆建设做出了贡献,体现了当时学人和教会团体的学术自觉与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基督教等非政府组织在历史上曾经举办过的社会公益活动,正在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梳理各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民国时期浙江省基督教机构的慈幼公益教育为个案,探讨基督教社会公益事业的核心问题--慈幼公益教育.文章认为,基督教机构的慈幼公益教育,有主日学校、暑期学校和慈善小学三种形式;其创办初衷是作为福音传播的媒介,培养教徒、扩散基督福音;民国肇始后,随着中国国族重建任务的提出,其教育宗旨亦发生变化,将培养为国家社会服务的"新国民"和传播基督福音的"新教徒"联系起来,专门培养"国民教徒".慈幼公益教育目标的转变,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基督教社会公益事业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茶马古道是以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为载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在滇西北、川西至藏东南进行茶马互市所形成的一条驿道。本文试图在认识茶马古道历史的基础上,探讨雅安在这条古代驿道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国学人陶云逵提出"边地汉人"是边疆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范畴。民国时期川西北羌族地区是时人心目中的"文化边疆",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与羌地汉人的经济活动密切关联。文章对民国时期的"羌地"与"羌地汉人"做了界定,对羌地汉人的职业结构、经济活动及日常经济生活做了描述,并分析了羌地汉人对羌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20世纪之交,伴随着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美国宗教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神学观念——现代主义神学观。这种新的神学观主张破除陈旧的神学理念,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解读《圣经》,用新的理念和新的视角诠释上帝与人和上帝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针对现代主义神学观的这些观点和主张,笃信和坚守传统基督教精神的福音派迅速做出回击,提出只有坚持基督教的最根本原则,基督徒才可能获得拯救,美国文明才可能免于毁灭。鉴于现代主义神学观和传统福音派的观点和立场截然对立,两者之间的争论引发了一场"文化战争"。  相似文献   

8.
19、20世纪之交,伴随着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美国宗教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神学观念——现代主义神学观。这种新的神学观主张破除陈旧的神学理念,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解读《圣经》,用新的理念和新的视角诠释上帝与人和上帝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针对现代主义神学观的这些观点和主张,笃信和坚守传统基督教精神的福音派迅速做出回击,提出只有坚持基督教的最根本原则,基督徒才可能获得拯救,美国文明才可能免于毁灭。鉴于现代主义神学观和传统福音派的观点和立场截然对立,两者之间的争论引发了一场"文化战争"。  相似文献   

9.
清末边疆地区新政举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清末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新政,曾多有否定,研究也未能深入展开;近年来发表了一些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其中又出现了评价过高的倾向。本文从清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帝国主义侵略这一严峻形势考虑,以清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政策的变化为背景,以边疆大吏的治边活动为重点,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概述了清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实施新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美国基督教锡安主义是影响美、以关系和中东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基督教主流一自由派主要出于世俗的、人道主义的考虑而支持或反对锡安主义,美国基督教福音一基要派则主要出于“神定时代论”的末世信仰而支持锡安主义和以色列。美国基督教锡安主义是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的社会文化基础。其宗教极端主义的成分加剧了中东的文明冲突,阻碍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11.
自19世纪50年代韩山明牧、黎力基牧梯山航海,披荆斩棘来到五华山区传播福音,拓展神的国土已近150年,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经起落,五华客家山区的基督教发展亦折射出这种波折。自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基督教在五华地区迅速复兴,信徒恢复身份,重新开展宗教活动,重建扩建宗教场所。  相似文献   

12.
试论拜占庭的拓殖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7—9世纪拜占庭的农业拓殖运动,是中世纪世界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在实行军屯和民屯的政策方面,拜占庭继承了罗马共和到帝制时代的历史传统,但与罗马时期以开疆拓土为目标的外张性拓殖相比,拜占庭拓殖的主要目的是守护边疆、强化政府管理机制。拓殖政策的实行,使得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半岛上的"新来者"将其"蛮荒时代"的社会和生产结构方面的因素糅进拜占庭的社会生活当中,促进了中世纪东地中海各不同起源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一个堪称为"东方基督教文化圈"的东地中海文明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山水相连,许多少数民族跨界而居,形成了复杂而多元的关系。在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亚地区局势与我国西北边疆安全息息相关。中亚地区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区域,中亚五国存在的边界冲突、跨界民族问题、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边疆安全问题,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发展和稳定直接相关。西北边疆的社会结构和自然表征十分独特,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语言、多体制、多生态、多资源是其重要特征。通过对中亚局势对西北边疆安全威胁的识别、评估与边疆安全新难题的剖析,建构边疆安全治理新范式,探讨西北边疆安全治理新方略与新路径,有利于增强边疆安全的分析力、解释力、说服力与预测力,归纳边疆安全的驱动力模型,建构"边疆安全"的认识论与基本范畴、问题领域与研究对象、方法论与学术争论,以及边疆安全治理的价值支点、价值取向、路径选择等,从而推动新形势下的"中国边疆安全学"理论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4.
关注边疆、研究边疆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之前,关注与研究边疆者大多为社会人士或者学生,而主流学界的研究人员并不多见。抗战爆发后,主流学界的传统史地以及新兴的民族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之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边疆,并掀起了一轮边疆研究的热潮。抗战前后对比,边疆研究之内容及其重点,从概述性的边地交通、资源、物产与边疆对外关系转到了边疆史地、民族、社会和语言为主的边疆学术综合性研究,并直接导致了"边政学"理论的提出与构建。边疆研究的这一转向,表明其已经从学术的边缘而进入了学术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近代基督教在浙江沈雨梧1840年以后,英美等国的基督教传教士相继踏上中国领土,深入全国各地发展教会势力,辐射基督“福音”。这些传教士在华活动的面很广,涉及到军事、政治,特别是文化教育出版和慈善事业等各个领域,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中,他们在各个方面对中国...  相似文献   

16.
赫尔墨斯主义源于古埃及的透特崇拜与古希腊的赫尔墨斯崇拜的杂糅与融合,其教义包含了古埃及、古希腊、犹太教及诺斯替主义的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出于时代的需要,对赫尔墨斯主义做出了独特的阐释。他们在理论上把赫尔墨斯主义塑造成了古代智慧的代表,认为其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最为原初的智慧,纯洁宗教、证明基督教的真理以及赞同和实现"人的尊严"的因素。赫尔墨斯的这一形象是文艺复兴"复古运动"的延续和结果,更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文主义者试图解决意大利面临的社会问题、重构基督教信仰而进行的一种积极和深刻的思考。此外,它还与当代学者的学术构建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魏静 《丝绸之路》2010,(16):46-47
本文通过对基督教(主要指天主教和新教)伦理道德内容的分析,探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基督教伦理思想体系及道德规范中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分为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新青海》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报刊文化现象诞生在近代中华民族危机和开发西北及边疆学兴起的历史大背景下,是20世纪30年代在南京求学与工作的青海籍知识分子成立的新青海社所创办的月刊,是边疆地区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反映。它作为历史文本有着重要的社会与学科价值,既是重要的边疆民族志,又是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历史文献,而且作为西部边疆人的现代报刊在近代构建中华民族认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作为"边疆学"的边疆人的本土话语对我们今天构建新时代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有着可以攻玉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剑 《黑龙江史志》2013,(15):134-134
自中国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基督教似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在中国传播的绝佳机会。然而后来的历史却证明,基督教不仅未能在晚清中国广泛传播,反而是无法被中国主流社会群众所接受,教案层出不穷,甚至还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枪炮开道且已获得了合法传教权利的西方基督教会势力为何未能成功地使中国基督教化?本文试着从基督教自身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求给予读者关于此问题的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慈善(Charity)观念作为基督教"博爱"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信徒在上帝面前恩宠救赎的神圣使命,同时也充当着教会在中古西欧混乱的社会环境下构建宗教"神圣秩序"的核心价值手段。通过慈善,基督教在一定范围内缓解了贫富矛盾、慰藉了人心,稳定了社会秩序,从而促进了中古西欧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