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的忠孝观念及其对汉画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忠孝观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它强调居家孝敬父母长亲,处世忠于君王朋友。孔子及其弟子十分强调忠孝的重要性,《论语》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学而篇》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这里孔子把忠孝作为称士的标准。孟子对忠孝也非常重视,他在总结尧舜的统治经验时  相似文献   

2.
政策与人性     
正这是春秋时期的一则故事,属于孔门往事。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出生在卫国,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子贡经商成功,所到之处与王侯分庭抗礼,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人。《孔子家语》里记载了一件子贡和孔子的故事:鲁国鉴于很多国人成为各诸侯国的奴婢(当时称作"臣妾"),所以制定了一条法律,凡是有人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文献,其中关于孔子对历史认识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总结。一、“告诸往而知来”在《论语·学而》篇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谈话,其中提出了“告诸往而知来者”的重要思想:“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可以看出,“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孔子称赞子贡时提出的观点。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是强调孔子表扬子贡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4.
正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的力量,国家才能发展,民族才能复兴。古代圣贤倡导民无信不立。《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给你一个国家,你只能选择三样东西来治理它,你如何选择?"孔子对子贡说:"足兵、足粮、足信。"学生又问,若取其二呢?孔子又答,足粮、足信。学生  相似文献   

5.
正司马迁的《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为战国时代赵国的平原君和虞卿立传。对于平原君的家世及政治经历,《列传》只用极其简单的几句话进行了概括,称其"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列传》对其家世描述得极其模糊,只说其为"赵之诸公子也"。据考证,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接  相似文献   

6.
子夏故里温邑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夏是唯一的晋人。一般认为子夏的故里在当时的温邑,但是,关于温邑的归属国,千百年来却是众说纷纭,致使子夏的“国籍”一直处在多种观点并存的状态中。在相关的史籍记载中,今本《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没有子夏故里的记载,《集解》引《孔子家语》说子夏是卫国人,又引郑玄的说法,说子夏是温国人,而《礼记·檀弓》孔颖达《疏》则说子夏是魏国人。那么,上述说法究竟哪一种是事实或是更接近于事实呢?这就需要从古温国或温邑的历史变迁讲起了。周朝初年分封的古温国,地处今河南省温县西南部。作为周武王的封国,古温国的历史地…  相似文献   

7.
楚令尹执全楚之柄,总理国政,在楚官中最为显要。由于编年体春秋史《左传》记事较详,春秋时期的楚令尹多有名可查。战国时期的楚国史实,文献记述极为简略,以致有关楚官的记载寥若晨星,令尹之名更为少见。专记楚事的《史记·楚世家》,标明“令尹”或“楚相”头衔的人名,仅有春秋时的子上、若敖氏(指斗椒)、公子围、子晰、子常、子西,以及战国时的张仪、昭子、春申君(即黄歇),共九人;加上《史记》之《循吏列传》中的孙叔敖、《吴起列传》中的吴起、《魏世家》中的昭鱼、《乐毅列传》中的唐眛、《屈原列传》中的子兰,以及《说苑·善说》中  相似文献   

8.
孙叔敖“三相三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令尹。传世典籍中常见孙叔敖“三相三去”的记载 ,即孙叔敖曾三次出任楚相令尹这一职务 ,又三次辞去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 ,如 :《庄子·田子方》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 :‘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 ,三去之而无忧色。’”《荀子·尧问》 :“孙叔敖曰 :‘吾三相楚而心卑。’”《吕氏春秋·知分篇》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 ,三去令尹而不忧。”此外 ,《淮南子·汜论》、《史记·循吏列传》、《史记·邹阳列传》、《新序·杂事第三·齐邹阳客游于梁》等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述。与孙叔敖的事迹相类似 ,典籍中又记春秋时楚国令尹子…  相似文献   

9.
文史臆札     
(一) “门墙”非谓“门生”元杂剧中的试官赵钱,在其自白诗中无耻地宣称:不以文章高下取士,“单要金银满秤盘”——“皆言桃李属春富,偏我门墙不一般。”(《元杂剧选注》第152页)其中的“门墙”,选注者释为“门生,后辈”,与原意相去甚远。按:“门墙”乃谓师门,即“老师之门”。其源出于《论语·子张》。子贡听到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的赞语后,深情地称颂孔子说:“夫子之墙数仞(古七尺为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宫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上博楚简《子贡》篇的文本进行了疏释。在此基础上,结合《管子》,对篇中"有邦之道"和"相邦之道"的含义进行了探讨,认为本文以及上博楚简的其他几篇简文都反映了春秋末期宗法制渐渐解体这样一个事实。另从文中相关人物的年龄,以及孔子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境遇来看,文中的"公"很有可能是鲁哀公,相似的故事模式也见于《荀子·子道》。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11,(6):95
"走狗"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本意指"猎犬",如《晏子春秋》中有"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的句子。其后,迟至西汉,词义开始出现变化。《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有句云:"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沉,相随行,斗鸡走狗。"此处"走狗"意为"驰逐、驱狗出猎"。而  相似文献   

12.
《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东汉著名今文经学家何休卒于光和五年 ,即公元 182年。以后 ,此一记载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怀疑 ,所以 ,一些著名的出版物 ,如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② 等 ,均无一例外地照抄《后汉书》本传 ,将何休的卒年定在光和五年。其实 ,细读《后汉书·儒林列传·何休》 ,就会发现其卒年与行状间有着明显的矛盾。其一 ,《后汉书·儒林列传·何休》 :“太傅陈蕃辟之 ,与参政事。蕃败 ,休坐废锢 ,乃作《春秋公羊解诂》 ,覃思不门 ,十有七年。”陈蕃任太傅是灵帝建宁元年 (公元 16 8年 )正月 ,同年…  相似文献   

13.
县子考论     
子思学派是战国初期介于孔孟之间的重要儒家派别,但对其成员构成问题,学界尚难达成共识。本文首先对县子的身份做了考证,认为他是孔子弟子,为儒家人物。其次,对县子与子思之关系做了辨析,认为他是广义上的子思学派成员。再次,对县子(县成)与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六德》篇的关系做了梳理,认为不能排除县成为其作者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对其"求己"之学及丧礼之学的考察,认为县成与子思在思想上具有相似性,同时又存在差异性,但其相似性远大于其差异性。通过钩稽考索,县子之事迹及思想约略可知。  相似文献   

14.
“九莲菩萨”之称见于《明史》卷一二○《诸王列传》: 悼灵王慈焕,庄烈帝(崇祯帝朱由检)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诸子。”遂薨。九莲菩萨者,神宗  相似文献   

15.
《光明日报》1988年7月26日发表史国藩《关于孔夫子对待经商的态度》文,认为:5年前(木巳)人在该报上所发的《读书人不要染上市侩气》中,“引用‘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来说明孔夫子不满意子贡经商一例,似乎不妥”。又从这一事例论起,连举两例,得出结论是:“说明孔夫子是同情经商的。” 所举一、二两例都出自《论语》,一是《先进》篇的“赐不受命,而货殖焉,镱则屡中”。说,“显然,这是孔夫子对端木赐善于经商表示赞赏。”二是《子罕》篇的:“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韞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说:“这是孔夫子对商品买卖感兴趣的一种乐观自豪表现。”尽管不免有拔高之嫌,但总还是有所依据的,而第3例所举《孔子家语》中的“置六关”,是应加以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元淑墓志考释——附北魏高琨墓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4月,大同市博物馆在大同东郊一座北魏墓中,清理出了元淑墓志(录文见本刊本期《大同东郊北魏元淑墓》)。本文就墓志涉及的有关问题略作考释。一、元淑的家世、籍贯与谥号根据墓志可以推知,元淑曾祖父为北魏昭成皇帝什翼犍第五子寿鸠。其祖父及父在《魏书·昭成子孙列传》、《北史·魏诸宗室列传》中均有传。祖父常山王遵,史载其"少而壮勇,……太武初,有佐命勋,赐爵略阳公。……及博陵、勃海群盗起,遵讨平之,迁州牧,封常山王"。父常山康王素,即元昭墓志所载之"连",元侔墓志所载之"素连"。素袭父爵,史载"素有威怀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借助武丁与彭祖的对话阐述了特定的政治理念,其中重点讨论了祥、义、德、音、仁、圣、智、利、信等概念,由此可判断其主体思想属于儒家,且与《荀子》相似。《殷高宗问于三寿》两次提出"揆中",这里的"中"是一个关联"仁"的礼义之"中"。如果孔子"仁礼一体"的"中"与荀子的礼义之"中"一脉相承的话,那么《殷高宗问于三寿》里的"中"应该是处于两者之间。孔子到荀子之间应该存在一条"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弓→……→荀子"的学术传承线索,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可能与楚人馯臂子弓或其门人弟子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8.
文献是真有历史价值之反映人类活动的文字记录.我国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来已久.先秦之书,只有经、子、集三部而无史,但经、子实也没有严格区别,只是因为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自诸子书中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曰经.六经之名,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引孔子对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以为文.称六经为六艺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亦引孔子日:“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  相似文献   

19.
今本《文子》的形成与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书。艺志》云:“《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也。”《隋书。经籍志》云:“《子》十二卷。子,老子弟子。”此後,关於《子》一书的着录多沿袭《隋书》的说法,记为十二卷或十二篇。  相似文献   

20.
纣和武王,是历史上一个时期两个相对立的人物,用孟轲的话说,前者是“至不仁”,而后者是“至仁”(参《孟子·尽心下》)。关于他们,史籍中有许多记载,有人却对某些记载表示怀疑。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其甚也”(《论语·子张》)。孟轲则怀疑《尚书·武成》说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孟子·尽心下》)。如此说来,正像明人叶盛所说:“信史诚有未足信者矣”)《水东日记·史官以心术为本》)。而怀疑一般都是有所见的。苏轼说:“子贡言此者,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