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长春市活动空间特征与社区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时空行为成为透视城市空间的重要视角,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研究长春市活动空间及其社区分异,轮廓性的揭示居住空间、就业空间和消费休闲空间的分布规律,从人地互动的过程与格局的视角认识城市空间。研究发现,居住活动对中心城区依赖明显高于就业和消费休闲活动,就业活动呈现多中心连片发展格局,近郊的欧亚卖场和郊区的净月潭成为人们消费休闲活动的重要选择。就业-居住距离和消费休闲-居住距离的社区分异显著,折射出三类活动空间关系复杂,由此感知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和社会空间结构。通过对社区分异的空间聚类分析明晰各地域自身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对长春的空间调整优化和居民行为引导提出建议,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以不同种族、民族为代表的多元社会群体,因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存在诸多差异,群体间的空间分异与融合正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梳理了基于居住空间的国内外种族/民族社会空间研究,指出,在城市研究移动性转向的背景下,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正在突破传统的静态居住空间研究的局限而出现移动性转向,且在群体间行为差异、活动空间的种族/民族分异测度、少数族裔可达性劣势和混合地理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民族视角的社会空间分异时空间行为研究框架,以期为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解读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空间融合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住空间的地域分异是城市社会分化最直接的体现。本文以城市的拆迁改造为独特的切入视角,以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调查获取了南京主城区所有街道近三年的拆迁改造数据,通过ArcGIS、SPSS等手段进行了数据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近年来南京市主城区的居住空间分异模式进行了总结。文章认为,南京主城区的居住空间目前已呈现结构多元化的雏形,居住空间结构为"圈层"与"扇形"相混合模式,有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群体分异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总体特征、群体分异和空间差异性,并对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我国跨市流动人口在当前城市的平均居住时间约为5年,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与老一代并没有显著差异,从事工业行业的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明显低于各类服务业从业者;②省内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低于省际流动人口,且有更大的可能离开当前城市,转向省际流动;③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居留稳定性在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虽然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依然是吸引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但公共服务、住房市场和环境等城市宜居性因素对提高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及住房商品化改革逐渐衍生出来的。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已在多种尺度上出现。本文是在社区的层次上对厦门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当前厦门市存在居住分化的端倪,但这种分化只是初步体现在居民的收入、文化程度及职业等社会属性特征上,还没有深入到社区认同(意识层面)及社群交往(行为层面)方面。  相似文献   

6.
肖宝玉  朱宇 《人文地理》2014,29(4):85-91
文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自相关和GIS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在沿海多而密集、以区外流动为主,开放性和活跃性明显,而在内陆则少而稀疏、以区内流动为主,封闭性和粘滞性突出,但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内部异质性;大城市流动人口密集且来源地广泛、对人口城镇化影响大,中等城市流动人口规模较小,小城镇对区内流动人口有一定吸纳能力。文章还探讨了城镇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特征的驱动机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住宅市场空间分异研究体系的建立,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阶(层)级分化结果通过市场宏观控制、个体择居行为心理的局部调整而实现的空间化过程。因此,居住空间分异机制可以从对住房市场空间分化及个体择居行为机制两个方面来理解。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影响城市住宅市场分化的机构、各种机构对城市居住空间、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力:(1)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及其作用形态;(2)城市建筑商、地产开发商的发展方式;(3)金融信贷业对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空间非均衡的影响;(4)地产物业机构对邻里的操纵和强化;(5)城市规划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并认为影响我国城市社会地理空间分异的宏观背景是:(1)国内自1978年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它确定我们的主要研究框架;(2)自80年代末期开始强化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造就的新国际劳动分工;(3)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及其影响下的经济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8.
有关"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城市社会空间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中东欧社会主义转型国家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有某些共同点,如郊区化、内城区衰落、居住隔离等,但两者的分异机制迥然不同,前者为“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彻底的急速转型”,后者为“社会主义前提”的渐进转型。这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深入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健  叶宝源 《人文地理》2013,28(3):20-26
作为一种分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二战后的发达国家。西方早期的郊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化的发展浪潮,郊区化的界定方法、发展机制、后果和政府调控等方面,90年代所提出的"新郊区化"概念将郊区化与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1世纪以来,社会空间成为西方郊区化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近年西方学者关于郊区化研究的最新文献,从郊区化与居住空间重构、郊区化与住房选择和分异、郊区化与居民通勤行为、郊区化与居民生活空间、郊区化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西方研究议题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中国郊区化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定性方法应用、微观机理探讨、多重互动模式建构等方面对未来中国郊区化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张雪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22,37(6):39-46
混合住房社区内的社会分异是城市社会分异的新形式,是城市地理学者面临的新研究议题,也是在促进社会融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居住区分异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平均化了“邻里效应”,无法揭示同一居住区内部的社会分异。居民时空间行为研究为揭示社区内部的社会分异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本文首先回顾混合住房社区政策的起源、发展及学术界关于居住混合与社会融合关系的争议,然后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混合住房社区的研究进行综述,接着讨论了从时空间行为视角透视社会分异问题的有效性,并基于已有研究进展构建了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混合住房社区社会分异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混合住房社区政策制定和城市社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河谷盆地型城市是一类地貌条件特殊的城市,本文就以兰州为例,讨论中国城市,包括河谷盆地型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空间演变与机制,并对未来中国城市居住区分化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单位社区杂化过程与城市性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重要的传统社区之一,曾经是以单位制度作为组织形态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准乡土性"社区。而在转型期,随着城市空间重构、单位制度解体与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单位社区出现了以社区杂化过程为显著特征的制度-空间-社会的全面转型。单位社区杂化从广义上包括居民构成、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和社区认同四个维度的变化,导致了单位社区"准乡土性"的消失和"城市性"的构建。本文从城市性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的经典理论出发,从不同维度理解单位社区杂化中城市性构建的现象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为调查样本,通过实地调研,科学划分出宁夏回族社区的四种基本地域类型:川地型、坡地型、半川半坡型和河谷型。总结了各类社区的外部形态、内部格局等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分析了回族聚居区人文环境对回族社区空间结构的影响。指出了宁南山区回族社区空间结构未来发展演化趋向是:扩张川地型社区,向大村落、城镇化推进;搬迁改造坡地型、半川半坡型社区,向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演绎;抑制河谷型社区发展,向高宽阶地集聚。  相似文献   

14.
Midtown Manhattan is the largest business district in the country. Yet only a few miles to the south is another district centered at Wall Street.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when and why midtown emerged as a separate business district. We have created a new data set from historical New York City directories that provide the employment location, residence, and job type for several thousand residents in the late‐19th and early‐20th centuries. We supplement this data with additional records from historical business directories.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arly midtown firms appeared there in order to be closer to local residential customers who had been moving north on the island throughout the 19th century. Once several industries appeared in midtown, it triggered a spatial equilibrium readjustment in the 1880s, which then promoted the rise of skyscrapers in midtown around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process occurred several years before the opening of Grand Central Station in 1913.  相似文献   

15.
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中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的理念为依托,横向思考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理想生活诉求层面的异同,着力探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原理及规划体系的核心内容,指出经济空间互动、生活空间延展、社会文化空间更新、城乡交通空间链接及田园生态景观空间表征是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不同阶段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基本原理,故农业生产空间规划、农村社区居住空间规划、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农村社区交通空间规划、农田与绿地空间规划构成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的确立必将对城乡空间的合理规划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是指城市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社会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体制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主要从职住空间关系研究学派、职住空间平衡和城市通勤、居住选择和居住空间分异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认为国内相关研究应注重社会调查,加强个体层面的研究,从体制转型和个体社会经济特征等角度寻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及其演化的形成机制,并注重特殊群体,如外来人口、城市贫困人口和原单位制社区居民等社会群体的职住空间关系和社会空间后果研究。  相似文献   

17.
赵楠  冯健 《人文地理》2016,31(6):29-38
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地方政府普遍重视通过土地整理和迁村并点实现用地集约,而忽视对村庄内部村民居住生活空间的优化。本文以邓州市桑庄镇8个村作为调研区域,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归纳出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形态变化和利用模式,分析其反映出的乡村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重构思路,为空心村整治过程中乡村社区的重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林书亭  塔娜 《人文地理》2021,36(2):35-45
提 要:从微观尺度检验不同住房性质居民职住关系的时空演变,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深层机制.利用问卷调查开展2000年以来上海郊区不同住房性质居民职住地变迁的时间地理学分析.研究发现:不同住房性质居民的职住关系变化呈现显著差异."市场购房"居民多由中心城区向外迁移和郊区侧向迁移,职住距离上升,职住关系更加固定;...  相似文献   

19.
常芳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4,29(1):55-60
从现代人本主义思维出发,以城市社会地理学原理,即从社会空间结构与社区规划角度,探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的质量构成,体现在城市要满足各阶层居民(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上。而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的健全与否取决于生活空间行为的社区体系与场所体系的空间构成上。主要体现在居民以居住为主的生活行为对立的居舍类型的可获性上。由此,不同阶层居舍类型体系是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区域基础,其空间分布类型的可获性决定对应阶层人群能否获得以居舍为主的生活空间。本文首次从居民选择居住地行为规律以及形成的城市居舍类型空间结构演化的理念下论及城市社会区域空间体系公正配置与空间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